【基地教研】“鱼渔道”话教学 学知行提素养

深圳市初中数学省教研基地

2022年5月12日,广东省基础教育深圳市初中数学教研基地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研训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有深圳大学张文俊教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石永生老师,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韩方廷主任,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来小静老师,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梅香学校井光明副校长,深圳外国语学校杨玉慧老师,深圳市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石厦初中部艾明红老师,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董咏老师。 本次活动共分三个环节:1.专家引领;2.课例展示;3.活动总结。 <b>环节一:专家引领——悟“鱼渔道”明方向</b> 张文俊教授作了题为《我的教学观:鱼渔道》的主题讲座,他指出:教师要在理解数学、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要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四重含义:信息意义、技术意义、智能意义、文化意义。 张教授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之上,提出“鱼渔道”教学观:把数学教学内容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分别用“鱼”(物)、“渔”(法)和“道”(理)三个字来表达,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与解释知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鱼)”;也要指导与训练方法用以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何用、如何用(渔);更要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领悟知识与方法背后的道理,启迪智慧,开拓思维(道)。 张教授用两张图阐释了“鱼渔道”教学观: 张教授的“鱼渔道”教学观以知识、方法为载体,达到“道”的高度,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如何做,更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要使学生有所感悟,得到启迪,激发思考。 张教授认为数学思想实现的途径有教学过程和练习过程:教学过程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抽象等过程,经历知识再发现。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逐步体会其本质和价值,经历简单模仿、变式练习、自觉分析、自发领悟,达到领悟实质、举一反三。 张教授认为解题水平有三层境界:第一层一题多解;第二层多题一解;第三层发现规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数学知识(鱼)的学习、方法(渔)的训练,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道),养成数学思维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b>环节二:课例展示——行“鱼渔道”提素养 </b> 韩方廷主任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的说课中,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启发学生归纳出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来小静老师在《认识三角形》说课中,以张文俊教授的四个理解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支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11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贯穿整节课,注重思维的自然发生和逻辑的合乎情理。 井光明老师在《平行四边形判定(一)》的课例中,认为一线教师必须基于“核心素养”展开单元设计的创造,教师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杨玉慧老师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课例中,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互相补充的辩证关系。 艾明红老师在《初三数学综合与实践复习课之数学文化》课例中,从π的相关知识引入课题,梳理数学文化脉络,渗透数学文化,弘扬数学文化,让学生放眼世界,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体会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董咏老师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复习》课例中,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突出对学生抽象能力、建模观念、应用意识的培养。 <b>环节三:活动总结——思“鱼渔道”统知行</b> 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来小静老师对本次活动做出了精彩总结: 1.在四个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整节课“如何思考?如何观察?如何推理?如何表达?”才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精准的表达。<br> 2.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br> 3.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把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育当中,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应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潜移默化的去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br> 教研活动规模大,受众广,影响深。不少老师发来他们参与活动的体会: <b> 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石厦初中部:</b><br> 张文俊教授的四个理解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鱼渔道”教学观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与解释知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也要指导与训练方法用以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何用,如何用,更要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领悟知识与方法背后的道理,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张教授引领我们如何用实例知识为载体达到“道”的高度。<br><b> </b><br> <b>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b><br> 张文俊教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启迪着我们。张教授还用很多的具体实例给我们展示了如何从信息、技术、智能、文化等4个方面去理解数学知识,如何通过“鱼”和“渔”来达到“道”的高度,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张教授的讲座有理论高度,有思想的深度,有实例的展示,让人深受启发。<br> <b>龙岗区坪地中学:</b><br> 张教授“渔鱼道”的教学观是要以知识方法为载体,达到道的高度,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是什么,如何做,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只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br> <b>大鹏新区南澳中学谢坤海老师:</b><br> 收获1: “鱼渔道”教学观,从知识、方法、思想上逐层递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除了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外,张教授特别提到了“数学的自信”。<br> 收获2:要孩子学好数学我们还能怎样做?引导学生慢慢体会这门学科有许多清奇乐趣与美妙体验,是藏在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语言背后的。<br> <b>宝安区孝德学校凌建秋老师:</b><br> 张文俊教授数学教学的经验分享。张文俊教授分享了数学教学方法,其中的实例展示环节的难题解决环节让我印象深刻。张教授说难题解决分四个步骤:审查问题、拟定思路、模式搜索,划归,思考路径或者建立框架、解题呈现、解决问题、审视检查。<br> <b>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b><br> “鱼渔道”教学观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领悟知识与方法背后的道理、观念与思想,进而可以创新、创造与发展;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其关键之处。从张教授的讲座中,我对教学开展的基础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对数学知识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br> <b> 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李畅老师:</b><br> 好的课堂应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重视教学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次研训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br> <b>结束语</b> 本次研训活动紧紧围绕张文俊教授的“鱼渔道”教学观,引领着深圳市初中数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有效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撰稿:骆文娟 艾明红<br>一审:林日福<br>二审:石永生<br> <br> <b> </b> <b> </b> <br> <b> </b>

数学

学生

教学

知识

教授

老师

张文俊

素养

鱼渔道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