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993年中国“电影政府奖”评委奖杯-丁峤

鸵鸟淘沙

<p class="ql-block"><b>中国电影设有三大奖</b>:</p><p class="ql-block">1.<b>华表奖</b>——政府奖,代表权威性;</p><p class="ql-block">2.百花奖——观众奖,代表群众性;</p><p class="ql-block">3.金鸡奖——专家奖,代表专业性。</p><p class="ql-block">另,中国电影童牛奖(儿童奖),也称为中国电影四大奖。</p><p class="ql-block"> 1993年是唯一一次以“<b>电影政府奖</b>”名义评奖的电影奖,之前名称是“广播电影电视优秀影片奖”。本奖杯是颁发给当年大约20位评委的纪念奖杯,与当年获奖的电影奖杯同款。第二年,该奖就正式改名为“中国电影<b>华表奖</b>”。1993年的主要评委是:</p><p class="ql-block">主任委员: 艾知生(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副主任委员: 田聪明(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副主任委员(常务): 滕进贤(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局 长)。</p><p class="ql-block">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p><p class="ql-block"><b>丁 峤</b>(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兴东(电影剧作家)、王君正(导演艺术家)、石方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p><p class="ql-block"> ——关于<b>丁峤</b>,回族,1982年任文化部副部长。1924年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39年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戏剧活动。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北抗大文工团戏剧组组长、新四军文工团戏剧股股长、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1982年5月任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中国影协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代表作品有《李闯王》等。</p> <p class="ql-block">1.关于<b>华表奖</b></p><p class="ql-block"> 1994年,文化部将优秀影片奖、文汇奖等奖项正式改革合并后为<b>华表奖</b>。2005年,正式改为两年一届。</p><p class="ql-block"> 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一起并称中国电影的三大奖,其中<b>华表奖</b>为<b>最高荣誉奖</b>,百花奖和金鸡奖又合并为中国电影双奖,分别代表群众性和专业性。这三个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三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p><p class="ql-block"> 华表奖<i><u>前身</u></i>是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于1957年,每年评选一次。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除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举办外,仍为一年一届。1993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再次更名为<b>电影政府奖</b>(仅用一年),以代表政府的导向和各界观众的意愿,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赛性的统一为其鲜明特色。1994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电影<b>华表奖”。</b></p> <p class="ql-block">2.关于<b>百花奖</b></p><p class="ql-block"> 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是由周恩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1963举办第二届之后,一直中断了17年,直到1980 年才恢复举办了第三届。此后每年举行一次,自2005年起,金鸡奖与百花奖隔年评选一次。</p> <p class="ql-block">3.关于<b>金鸡奖</b></p><p class="ql-block"> 中国电影金鸡奖于1981年创办,是中国大陆电影界权威、专业的电影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因当年是中国农历鸡年,故取名中国电影金鸡奖。</p><p class="ql-block"> 金鸡奖评奖委员会是由中国最具权威的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电影剧作家、摄影家、音乐家、美术家,以及电影理论家、教育家、事业家共同组成,因此又被称为“专家奖”。</p> <p class="ql-block">  本“华表”奖杯,是广播电影电视部1993年颁发给<b>丁峤</b>作为“电影政府奖评委”的纪念奖杯。华表是由紫铜鎏金材质制作,华表净高190mm,不含底座华表净重749克;底座为黑色大理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