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曲子 古老的歌

荒野 wildnis

<h5><br></h5><h5> —— 清末民初胶东传统农耕文化</h5><h5> (璜山书院篇)</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芝 罘 图 说</b></p><p class="ql-block"><b> Chefoo Pictorial Information</b></p><p class="ql-block"><b> 第 1 7 3 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文/摄影/制作:荒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遥远的地方,或许古旧的深处,传来了舂碓咣咣、木磨呜呜、深重而沉闷的声音,那是一段陈旧的曲,那是一首古老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曲、这首歌,唤起了人们的忧思,开启了人们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00年代的老照片,农家小院里的手推小石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国《世本·作篇》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公输般(即鲁班)发明了石磨,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1968年,保定市满城汉墓中,曾出土了一台距今约2100年的石磨实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手推小磨的诞生,则是</span>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中,将石磨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初期三D老照片,手推小石磨磨黄豆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看到的手推小磨大都是石材制作的。据说,山东五莲县高泽镇七宝山的手推小石磨,一直是采用当地传统的宝山磨石制作,传说有1900多年历史【2】。直到现在的宝山手推小石磨仍然热销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胶东的广大农村,手推小石磨并不普遍。过去这里的百姓生活并不那么富裕,大石磨推一推,有点粮食吃就不错了,还讲究什么花样翻新和精工细作的食品。而胶东人豪气粗放,对精研细磨并不在乎。而在家中的妇女们却在传统的面食上下功夫,比如,花饽饽、花包子、饺子、面条、点心等等,也在菜品上动心思,比如鲁菜的葱烧海参、糟熘鱼片、红烧大虾、四喜丸子、红焖肉等,即便是一个凉拌白菜芯,也做得让客人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7年10月荒野拍摄的5X7黑白照片,现在的手推小石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手推小石磨能磨的东西很多,比如:磨黄豆做豆腐、豆浆、豆花,磨香油、花生酱,磨小麦、大米面粉,玉米粉 ,红薯,土豆,绿豆粉等等,许多粮食都可以磨,然后再加工成各种面食和点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末民初日本人绘制的军事邮编明信片,手推小磨磨荞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璜山书院收藏了一个手推小木磨。第一次见到的时候感觉出乎意料。令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的是一个全部用木头制作的手推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之前见到的全部是石头攥凿的石磨,也包括大大小小的手推小石磨。木头的硬度无法与石头比,这能用住了吗?看到小木磨使用的痕迹,感觉应该是磨制水份较大的粮食,比如用水浸泡的豆类磨制豆花或豆浆。仔细观察这台木磨上下磨扇的磨齿,仍然很锋利,几乎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1月荒野拍摄的5X7黑白照片,璜山书院里的木质手推磨。</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磨磨齿的间距比较大,呈凹进去的半弧形。木材的材质虽然坚硬,也不是最坚硬的像枣木一样的材质,而是一般的硬杂木。木磨的直径大约40-50公分左右,<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面的裂痕已经清楚地显示着,</span>每个磨扇都是用木块拼接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磨的上片磨扇有两层合成,最顶一层实际是一个木质围桶,便于放置更多的谷物和豆类,进而可以增加上扇的重量,通过自然加压来磨碎磨细面粉或豆粉,以克服非石材的弱点。<br></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1月荒野拍摄的5X7黑白照片,手推磨局部。</h5> <p class="ql-block">  <br></p><p class="ql-block"> 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后发现,类似的木制小磨比较罕见。而从用途来讲,实际上它与石磨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清末民初老明信片的照片上,一位少数民族的妇女正在推磨,图上展示的手推磨仿佛是木制的,上面的围桶为竹编的,而下面磨盘也是用木板围制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末民初老明信片,手推小木磨,广西少数民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一些老旧影像上看,手推小磨不仅仅限于华夏大地,古时的一些藩属国也在应用。象暹罗、越南、琉球、苏禄、南掌、浩罕等,甚至影响了印度、中东地区如巴勒斯坦等一些地域。【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石磨或木磨推起来并不沉重,而反复的推、拉、摇、转,时间一长,也就非常地辛苦了。</p><p class="ql-block"><br></p> <h5>100多年前3D老照片,巴勒斯坦夫妇手推小石磨研磨小麦。</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秤不离砣,碓不离磨”。璜山书院里还有一个藏品是木磨的姊妹:木舂碓【chōng duì】。舂碓,可将稻谷、高粱等原粮去壳,也可以舂成面粉,但是它通常用于加工少量的粮食和辣椒、芝麻、花生之类的东西。因此它一般与磨为邻,或同列为姊妹。这个大而笨重的舂碓是由碓架、碓马和碓臼组成。我们常见的舂碓大都配一个较大的石臼,并且是独立结构,而这个臼却是在木梁上凿出的一个小窝,底部包裹了一块带网状孔眼的铁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木舂碓与通常的舂碓结构也不同。其它的舂碓都是靠碓马粗大厚重的落体之力来完成作业,而这个木舂碓其碓马的轴心设在碓头杆上端,利用人向下压的力量舂米碓粉,相对来讲比较费力气。因为它比通常的舂碓小很多,设计和制作上并没有那么兴师动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舂碓是一种非常原始而古老的舂米工具,它的效率非常低,但舂出来的味道特别香甜。也就像用碓臼捣出的粮食与石磨磨出的粮食有不同味道的感觉类似。</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1月荒野拍摄的5X7黑白照片,璜山书院里的木舂碓。</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璜山书院里这些古老的家什,自然而然地将你带入了古老的年代,鬼使神差地把你引入了昔日的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呜呜呜”,“哧哧哧”,连绵的推磨声,“咚咚咚”,“咣咣咣”,接续的舂碓音,有节奏,含韵律,它低调且厚重,它低沉而远播。随着妇人们的吟唱,伴着老人们的歌谣,舂出了一首首生活丰盈的曲子,磨出了一阵阵辛勤劳作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磨声,那碓声,伴随着谣,协奏着歌,走出了房门,飘进了院子,在小院里荡漾;它穿过了窗棂,洒向了古巷,在小巷中回响。这磨声,这歌声仿佛出自遥远的古村墟落,随着荏苒的时光蜿蜒走来;这磨声,这歌声婉约从古老的日子深处,跟着蹉跎的岁月轻轻荡过。这是华夏传统且古老的民歌,这是民族繁衍和生息的合奏,也是黎民百姓思家恋乡的交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参考文献及注释:</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五莲近两千年历史小石磨 漂洋过海闯世界》2016-12-15 08:47 日照大众网。</span></p><h5> 【3】古时的藩属国: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有藩属国,历代王朝多对藩属国采取怀柔政策,很少干预其内政,却无偿为其提供保护。</h5><h5> 藩属国是藩国和属国的合称,从刘邦开始有了“藩国”这一称呼,在中央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地区,实行郡县制;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一朝两制”。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就称做藩国。藩就是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既有自己的主权,也有自己的财源。</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属国的设置始于战国,是中央王朝为安置归降的边疆民族而依沿边诸郡设置的一种行政建制,“主蛮夷降者”,与郡同级。</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中国宗藩关系是通过宗主国的文化、教育、外交等手段间接影响藩属国。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 受中国的册封,由中国赐予印玺。 宗主国的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的原则,不干涉属国内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这种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实为殖民的那种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中国汉武帝时期,拥有50多个藩属国,直到明清,仍然还拥有40多个藩属国。如柬埔寨、缅甸、暹罗(泰国)、爪哇(印度尼西亚)、锡兰(斯里兰卡)、马六甲(马来西亚)、朝鲜、交趾(越南)、琉球(日本冲绳)、苏禄(菲律宾)、南掌(老挝)、浩罕(乌兹别克)、阿富汗、尼泊尔等等。还有一些藩属国现在实际已经成为中国的领土。</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br></h5><h5>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