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悠悠石墩情(20)

圈圈

<h1> 曾经的农家小院</h1><h1> 在朋友圈里看到教育局老Z局长发送的一个题为《宅在小院》的视频。这个视频拍摄的是他自家小院子:初夏时节,院内植物摆布错落有致,山茶、蔷薇、樱桃、木香、橘树各自风姿绰约,生机盎然。微型小池塘里流水潺潺,一群金鱼欢快地游来游去,猫咪蹲在池边专注地欣赏着金鱼们的泳姿呢。好一派和平共处的和谐景象!</h1> <h1> 看到这个视频,我想起当年住在农村自然村里也有自家小院。院内是手枪式二层半楼房。它拥有六个卧室、四个卫生间、大小三个客厅、一个厨房。底楼东侧的走廊里有一口井,旁边装有小型抽水机把井水送上屋顶上高高的储水池里。这个自装的自来水是供给底楼与二楼的卫生间使用的。那雪白的釉面砖墙、银灰的铝合金玻璃窗、琉璃瓦屋檐组成的农村常见的农家小楼形象还时常浮现于在眼前。</h1><h1> 记得九四年的春节,为祝贺我新建楼房的各种设施正式全面启用,上海兄弟姐妹来了一中巴车十八个人。由于频频使用卫生间,第二天就把偌大一口井水全部抽干,只能到邻居家井里去打水呢!</h1> <h1> 这座农家小院前门进去就是砖墙围着的大院子。东南两侧靠近围墙的狭长花坛里,三棵四季木樨常年银花不断,淡淡的香气满院飘洒,一丛丛的苍蓬狭长叶子碧绿、一串串紫色花儿娇艳妩媚。后门出去是由直角形的三间副房与一排冬青树围着的菜园子。下班后带些荤菜回家把自行车推进前门,开了后门摘把蔬菜便做晚饭,既方便又新鲜。宅子的院内摆布虽然简单、粗糙,却不失温馨与安宁。</h1><h1> 那时候,我们都上班去了,年迈的父亲在院子里守着这个 温馨的家园。晴天,他常常拄着拐杖在大院子里散步,晒太阳;雨天,他坐在宽敞的走廊里赏雨、听家人回来的车铃声;要是热天,他可以到院门外的河边坐在水泥凳子上乘凉、看来往路人。</h1> 【走廊里从早到晚都可晒太阳】) 【围墙外的水泥低栏可以当凳子】 <h1> 这所小宅的地基是我高中毕业回乡后第二年开始规划的。当时廿一岁的我虽然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弱小女子。为了生活,我与年过半百的养父利用工余时间从河对面的田里及石墩塘开河堆起的河泥一担一担地挑来,足足花了一年半时间才好不容易填成的,其间不知洒下多少汗水与泪水! </h1><h1> 宅前右侧小石桥横卧盛溇小河,不时有邻队的农船经过水面,岸上、船上就热情地打个招呼,尽显农村人的淳朴与和善。河沿丛生的灌木丛坚定不移地履行着水土保持的职责。对岸田野里生机勃勃的庄稼望一望无边。毕竟是农村人,既要上班,又要耕作,忙得陀螺一般,累得无暇欣赏更无空闲享受那般田园风光、农家小院的静宜。</h1> <h1> 【盛溇】</h1> <h1><p></p><p></p> 这个小院坐落在原来的兴隆石墩村的中心地段,它所在的自然村名叫盛家角。那村子里的陈年往事仿佛还在昨天,那农家屋顶缕缕的袅袅炊烟记忆犹新,村前那条盛诔里潺潺流水的灵气已融化在血液里,而在小村落里经历的辛酸苦辣似乎逐渐远去了。<br></h1> <h1> 二00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那个大搬迁的难忘日子,我家跟随数百家农户一起为了建设文化片区举家南迁,跨越清墩塘南下进入藕渠区域那挨挨挤挤的楼群里,从此永失小院。</h1> <h1> 如今,无需再参与因我所力所难及而导致厌倦的农耕之事,脚底下再也不须沾满泥巴而倍觉清闲、舒适。因年龄的关系,上下楼已经腿脚不很利索,宅在“头上别人屋顶、脚踩不着自家地”的楼层里,还是会时不时地想起那消失了二十年的农家小院。</h1> <h1> 2022.5.4.</h1> <h1></h1>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