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消停会,有那么难吗?学会这几招,正确释放孩子过剩精力

孙老师

<p class="ql-block">你家是否也有这样的宝贝:</p><p class="ql-block">他们从早到晚打打闹闹,家里一刻不得安静;</p><p class="ql-block">难得的休息日,你想美美地睡上一觉,他们却吵着要你带他们出去玩;</p><p class="ql-block">玩了整整一天,好不容易在回家的车上累得睡着了,他们到家就醒,又活蹦乱跳地了……</p><p class="ql-block">活脱脱的 “人形电动小马达”,“充电五分钟,闹腾一整天。”</p><p class="ql-block">不少爸爸妈妈直言:</p><p class="ql-block">“吃不消。”</p><p class="ql-block">“真想把他们的充电器给拔了。”&nbsp;</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经常表现出“精力过剩”,那么家长得留心了——</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天生如此,还是因为父母的陪伴过少?</p><p class="ql-block">把孩子丢给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看似能让孩子安静,实则远远不够,没有消耗掉的能量,会产生“精力过剩”的错觉。</p><p class="ql-block">孩子这无处安放的精力,该拿它如何是好?别着急,我们慢慢往下看。</p> <p class="ql-block">理解孩子,有的“精力过剩”是天生的</p><p class="ql-block">“精力过剩”并非个体个例。</p><p class="ql-block">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科尔卡博士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显示:</p><p class="ql-block">在学龄前幼儿中,“精力过剩”所占比例不小于10%。</p><p class="ql-block">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精力过剩”的孩子受遗传的影响,体内的“肾上腺素”成分比“一般吵闹”的孩子高。</p><p class="ql-block">他们受这种内分泌腺素的影响,心跳频率通常很快,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也较强烈,比一般的孩子更能感知,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大。</p><p class="ql-block">一个“精力过剩”的孩子,他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可能会“突出”。</p><p class="ql-block">上课说话,下课捣蛋,完全坐不住,大小“坏事”都有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老师“好赖话说尽”,他消停一阵又开始,屡教不改的他被老师归为“差生”,认为“孺子不可教”。</p><p class="ql-block">他们喜欢疯跑,一阵风似的跑来跑去,劝他慢慢跑,小心摔倒,他更来劲了;</p><p class="ql-block">他们喜欢在家里的床或沙发上蹦来蹦去,连着蹦一个小时都不知道累;</p><p class="ql-block">他们永远爱说不,爱和家长对着干,发起脾气来不管不顾,摆起臭脸一上午,谁哄也不管用。</p><p class="ql-block">家长跟在后面“收拾残局”,日常羡慕别人家的小孩,认为自己家的小孩是“不听话”的、“不规矩”的。</p><p class="ql-block">“精力过剩”的表现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虽然“精力过剩”的孩子时常会表现出强大破坏力,但他们同样拥有很多优点,比如聪明、灵敏、反应快,好奇心强和感情丰富。</p><p class="ql-block">不要因为“精力过剩”就厌烦孩子,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形成不好的心理暗示。</p><p class="ql-block">理解和认可“精力过剩”的特性——认可它可能就是天生的,理解孩子对这种活跃的身体能量,需要学习如何更好掌控。</p> <p class="ql-block">“放电”攻略,进行“能量匹配”的活动</p><p class="ql-block">“精力过剩”除了天生,另外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孩子正常的精力没有正确的、足够的渠道发泄。</p><p class="ql-block">出于安全的考虑,加上工作忙、家务事缠身,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能长久待在家里。家的空间有限,孩子旺盛的精力无处宣泄,他们只好“拆家”——</p><p class="ql-block">每天把家里的玩具、物品丢得到处都是;</p><p class="ql-block">乱涂乱画更是常态,桌面,墙壁和镜子,处处是他们“大作”……</p><p class="ql-block">他们仿佛提前进入到青春叛逆期,变得烦躁、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注意,即使是用这样“坏”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孩子表现出的状态,反映出他们的需求。当我们注意到孩子需要释放天性,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引导他们,用健康的方式满足他们。</p> <p class="ql-block">· 多动动</p><p class="ql-block">越是静不下来的孩子,越是要让他们动个够。</p><p class="ql-block">前庭系统是人们平衡协调的重要控制器,是大脑的守门员。</p><p class="ql-block">能够静坐是前庭系统成熟的高级表现之一。</p><p class="ql-block">前庭系统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如果你想要孩子静坐,你就要让他多动。</p><p class="ql-block">这个“动”有方向、有目标,效果才会好。</p><p class="ql-block">【0-3岁】的孩子,建议多走、多跑、多跳,目的是消耗他们过剩的体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p><p class="ql-block">【3-6岁】的孩子,以提高体能和身体的协调控制能力为主,可以尝试游泳、爬山、舞蹈、乒乓球、跆拳道等运动,从中发现他们的爱好,进行重点的培养。</p><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听到音乐就跟着跳舞,双手还会跟着音乐快慢打节奏。</p><p class="ql-block">乐感好、律动好、热情高的孩子,家长完全可以报个舞蹈班,让孩子接受专业的训练。</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一天至少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进行嬉戏游戏和体育锻炼。睡前尽量不要激烈运动,以免孩子兴奋地睡不着。</p> <p class="ql-block">· 多出去走走</p><p class="ql-block">孩子生长时,身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弱。</p><p class="ql-block">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p><p class="ql-block">“宅家”的孩子,一旦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低落,家长要行动了,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吧!</p><p class="ql-block">“放风筝!放风筝!”</p><p class="ql-block">“长颈鹿的脖子有多长?大熊猫只吃竹子吗?”</p><p class="ql-block">“古时候的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啊!”</p><p class="ql-block">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今天”去公园,“明天”去植物园、动物园,“后天”去海洋馆、科技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安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他们被花花草草、可萌可猛的动物、底蕴深厚的人文科学所吸引,他们不再专注“拆家”,他们的心灵被万千世界装满,眼界逐渐广阔,兴趣更加广泛。</p> <p class="ql-block">· 玩益智游戏</p><p class="ql-block">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每天雷打不动出门放风不现实,在家就能玩的益智游戏,同样适合“放电”。</p><p class="ql-block">在选择上,我们提醒家长三点注意:</p><p class="ql-block">一是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甚至依赖电子游戏。</p><p class="ql-block">越小的孩子,辨别力和自控力越差。</p><p class="ql-block">美名曰“益智游戏”的电子游戏,也要保持一定警惕。不要为了图清净、图省事,把孩子丢给APP。时间长了,孩子和父母都会“上瘾”。</p><p class="ql-block">益智游戏的挑选,应当注重其趣味、创造与教育目的。</p><p class="ql-block">益智游戏可以是利用积木、积塑、砂、石等材料建筑,用以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培养有关的技能技巧,如积木等;</p><p class="ql-block">也可以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用以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涂画本,拼拼图等。</p> <p class="ql-block">二是益智游戏的“发散思维”优于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一板一眼的人无趣,一问一答的益智游戏同样无聊。</p><p class="ql-block">益智游戏应当是开放式的,引人入胜的,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p><p class="ql-block">晚上推开窗,指着天上一轮新月问孩子,你看月亮像什么?孩子可能会说:像一根香蕉。你继续问他,孩子可能会说:像妈妈弯弯的眉毛。你点点头,又问他还像什么,孩子转转眼睛,可能会说:像柳树的叶子,细细长长。</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直接问他,你看天上的月亮像不像一只船,心里想着“香蕉、眉毛、柳叶”的孩子,可能会选择不说。</p><p class="ql-block">和孩子玩头脑风暴,不要让唯一的正确答案,成为他最终要找的那个答案。</p><p class="ql-block">拼板是我国古老的益智游戏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巧板。国外称它为“唐图”(tangram),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益智游戏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别看七巧板只有简单的七块:包括两个大三角、一个中三角、两个小三角、一个正方形和一片平行四边形,却能拼出1600种以上不同的图案。</p><p class="ql-block">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p><p class="ql-block">“近又有七巧图,七巧板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p><p class="ql-block">孩子玩七巧板,玩的那叫一个“天马行空”,人物、形象、动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孩子拼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三是重视儿童“心理理论”的早期形成与发展,适时开展符合年龄特点的“假装性游戏”。</p><p class="ql-block">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p><p class="ql-block">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信念推动的。</p><p class="ql-block">儿童的这种能力被称为“心理理论”。</p><p class="ql-block">“心理理论”是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人类认识最基本领域。</p><p class="ql-block">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幼儿在4岁左右获得“心理理论”。</p><p class="ql-block">经常参加“假装性游戏”的儿童,一般智能的发展水平较高,他们与别人交往的社交能力也更强,“假装性游戏”能更广泛地促进幼儿的各种心理能力,如记忆力、语言、逻辑推理、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开展“假装性游戏”是充分挖掘幼儿心理理论潜在发展能力的有效形式。</p><p class="ql-block">常见的“假装性游戏”有:办娃娃家、当医生、做小记者、扮警察抓小偷等。</p><p class="ql-block">· 鼓励他们与大孩子玩</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小孩子都很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听大孩子“指挥”,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p><p class="ql-block">蒙台梭利曾说:</p><p class="ql-block">“5岁幼儿的心智比我们更接近3岁幼儿的心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自然的渗透作用,使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学会那些由我们难以传授的事物。”</p><p class="ql-block">当孩子“精力过剩”,一般的同龄孩子满足不了他们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找大哥哥大姐姐玩。</p><p class="ql-block">大孩子天生就比较照顾小孩子,他们“见多识广”,完全满足孩子对“十万个为什么”的执着。</p><p class="ql-block">大孩子的精力更胜一筹,他们运动、玩耍的强度更大、花样更多,同样满足孩子对消耗“过剩精力”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p><p class="ql-block">比如做家务。</p><p class="ql-block">孩子是很乐意帮父母的忙的。</p><p class="ql-block">做家务不仅可以消耗孩子过剩的精力,还是孩子学习和培养行动力的好机会。</p><p class="ql-block">孩子在做家务中成长,能“感觉到他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提升他的自信心、培养他的责任感、建立他的成就感;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发自内心地感恩、孝顺父母。</p><p class="ql-block">【2到3岁】收拾玩具、书本,补充宠物粮,清扫灰尘,清理食物掉渣等。</p><p class="ql-block">【4到5岁】整理床铺,倒垃圾,擦干净桌子,清洁塑料餐具,给花浇水,除杂草等。</p><p class="ql-block">【6到7岁】待洗衣物分类,扫地,收拾餐桌,打接电话,倒饮料喝等。</p><p class="ql-block">【8到9岁】煎蛋,烤面包,拣菜洗菜,厨房“打下手”,收拾屋内杂物,使用吸尘器吸地板,给衣服缝钮扣,出门溜狗等。</p><p class="ql-block">【10岁以上】洗衣服,在家长监督下做简单的烹饪,清理厨房及烤箱,熨衣服,折叠衣服,更换床单,清洗浴厕,擦窗,洗车,照顾弟弟妹妹等。</p> <p class="ql-block">· 亲子共读</p><p class="ql-block">精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父母的陪伴过少,也会导致孩子的“精力过剩”。</p><p class="ql-block">当孩子说:“爸爸/妈妈,快来,我们看书吧?好不好?”</p><p class="ql-block">别总找借口“爸爸/妈妈今天工作好累”,别总敷衍孩子“我们明天再看好不好”,亲子共读是生活中最易行的亲子陪伴方式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把好的书用好的方式讲给孩子听,实际上是我们在帮孩子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架起一座连接世界的桥,长出一双环游世界的翅膀。</p><p class="ql-block">【2-4岁】是阅读的塑型期,此时孩子开始对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出现明显的偏好,投其所好即可。</p><p class="ql-block">【4-8岁】是阅读的拓展期,孩子对主旨的认识、理解开始深入,简单的故事已经不能满足,此时可挑选故事性更强、情节一波三折的书来阅读。</p> <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孩子精力过剩,有点像好莱坞大片中的普通人突然拥有了超能力,他因为不会使用,造成很多的麻烦。然后天降“前救世主/联盟组织”教他正确的方法。</p><p class="ql-block">他最终成为英雄,虽然靠的是他自己,但也离不开引路人。</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学习着成长的。</p><p class="ql-block">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这些能量,是每个家长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