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胡同”一词来自蒙古语“忽洞”,“忽洞”是水井的意思。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将“忽洞”叫法带到了中原,后被汉人按其谐音叫成了“胡同”,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过去 城镇 市民生活离不开水井,所以“市井”一词便成为人群聚居地的代名词。我们常说的“市井生活”,就是指百姓的生活。我国不少地方将胡同称为“里”或“巷”的,上海人称为“弄”,都是指人们聚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郑州自唐武德四年(621年)修筑城池,九里三十步。到了明朝,郑州城区内东、西、南、北大街已经形成。一排排房屋,一座座院落,要采光通风,出入就要留有通道,因此便形成了胡同。</p><p class="ql-block"> 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郑州志·舆地志》,郑州只有4条大街和10条胡同。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修的《郑州志.街衢》记载,城内有26条街道和17条胡同。据1916年《郑县志·街衢》载,郑州有更多的胡同。以姓氏为名的有刘家胡同、阴家明同、弓家胡同、李家胡同等;以地貌起名的有半截胡同、穿心胡同等。郑州西南隅自东到西,依次排到为一道胡同、二道胡同、三道胡同、四道胡同、五道胡同,成为郑州的胡同群。</p><p class="ql-block"> 街道 、胡同纵横交错,支撐起一座城池,胡同像一部史书,记载着古城的荣辱兴衰,展现了历史变迁,见证了市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 当你行走在胡同中,可以感受到郑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老城遗风。倾心花草鱼虫,沉醉笔墨丹青,冬日里老人们偎依在墙角晒太阳打盹,夏日里坐在大门楼里乘凉聊天,小狗小猫卧睡倒在老人身旁。街上由远及近的叫卖声,远处爆米花的响声,古槐枝头的蝉鸣。老房上的瓦松,精美的砖雕木刻……</p> <p class="ql-block"> 郑州随着铁路交通枢纽形成,辟为商埠,外地移民大量涌入,他们将不同地域民风习俗带到了郑州,所以火车站一带的胡同普遍以里和巷命名。新的里巷增加了100多条,像人体的血管遍布老郑州城。以吉祥纳福的如福庆里、富春里、玉庆里、华丰里;有象征太平安宁的保安里,清平里、升平里、丰乐里等;为积德行善的三德里、德化里、永康里、友爱里;以行业地貌起名的菜市里,北仓里、南仓里、通商巷.......</p><p class="ql-block"> 众多的里巷中不乏有高雅的名字,如源于《庄子.天地》颂赞尧是圣人的“多寿、多富,多男子”的三多里;取意于《诗经·小雅·天保》图吉利的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含九个如字的九如里。以取《周易·乾卦》卦辞中“元、亨、利、贞”四德之意,从南到北的“裕元里、裕亨里、裕利里、裕员里”。好听好记,合民心,顺民意。</p><p class="ql-block"> 当你从繁华大街步入里巷,繁华都市的喧嚣和烦躁顿时得到了平静,家园感、归属感油然而生。若与久居里巷的老人们促膝谈心,他会讲小巷的安逸和许多小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旧时里巷内五方杂处,不免会出现阴暗的角落,如吸食鸦片的“烟馆”;骗人钱财的“睹台”;传播迷信的会道门;还有掛着“书寓”雅名的妓院。随着1948年郑州解放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些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被彻底清除,打扫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沿街门面租赁费高,许多小商小贩在里巷内租房经营,开间小杂货铺、小吃店、小的手工作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许多小印刷厂设在其中。如《大中国时报》在三多里;《陇海日报》在通商巷;《胜利日报》在钱塘里;《群力报》在晴川里;《实言报》在裕亨里……租上两间房子,放台印刷机、排字版,即可出版印刷发行。当时著名的大东机器制造厂和德成胰皂厂,都设在火车站附近的胡同里,后来这些胡同都以厂命名为大东胡同、德成里。</p><p class="ql-block"> 胡同的过街楼上住着叫“里正”的管理人。里巷口的墙上掛滿了律师、医师和戏班子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老郑州城的每条胡同、里巷都是城市的符号,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现在许多老胡同、老里巷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但胡同里巷的旧貌和趣闻逸事还在我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