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的记忆

沧海人家

<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p><p class="ql-block"> 总有新的东西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总有旧的东西淡出我们的视线。蓦然回首时,唯有那些沉浸着岁月印记的老物件最让人难以割舍。</p><p class="ql-block"> 每次翻弄家里的那些老物件,都会勾起对陈年往事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忆一:老屋</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建于八十年代初期的小院落,院子很小而且陈旧,却十分接地气。</p><p class="ql-block"> 早上,温暖的阳光洒满院子,微风下花草婆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入夜,室内的灯光投射在窗外斑驳的树叶上,透出岁月的宁静,置身其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虽然早已搬离了这个小院 ,但对这里的一砖一瓦充满了感情。时至今日,每次走进这个院子,脑海里总回想起当年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场景,满满的感恩,满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忆二:证章</b></p><p class="ql-block"> 说起家里的老物件,最珍贵的莫过于父辈留下的这几枚奖章(纪念章)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经历了文革动乱年代的打砸抢,幸运的是这些象征荣誉的老物件基本保存完整,也算不幸中的万幸。</p><p class="ql-block"> 在崇尚信仰的年代,胸前佩戴一枚奖章无疑是人生的高光时刻,无论走到那里都是满满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国家是如此,家庭亦如此。中国人讲究忠厚传家,革命先辈们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诚的初心,很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p><p class="ql-block"> 奖章虽然朴素无华,却是激励后人自警、自立、自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胜利60周年、解放奖章、朝鲜国旗勋章</p> <p class="ql-block">  战役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授衔时的肩章</p> <p class="ql-block">  工作荣誉章</p> <p class="ql-block">  年代感十足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忆三:年夜饭</b></p><p class="ql-block"> 这个大号搪瓷盘是家里人特意从百货公司买回来的,直径足有50公分,平时用来晒晒东西,每到过年就会派上“大用场”。</p><p class="ql-block"> 三十晚上守岁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的习惯,半夜起来吃年夜饭是过春节最隆重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睡的迷迷糊糊的孩子们被大人叫醒,一家人围坐在那个大搪瓷盘的周围,然后把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饺子倒在盘中,此时院内院外鞭炮声响成一片,一家人热热闹闹吃下一顿年夜饭,那浓浓的年味儿想不足都不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忆四:过新年穿新衣</b></p><p class="ql-block">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都不富裕,大人孩子穿件带补丁的衣服出门很常见,但过年的时候却马虎不得。平日里省吃俭用的父母们会会千方百计地拿出一笔钱来为孩子们做一件过年穿的新衣服,条件差一点的家庭则买来染料,把旧衣服重新整染一遍,满足孩子们过年的“盼头”。 </p><p class="ql-block"> 从记事起,大年初一早上睁眼看到的第一件东西,一定是摆在床头的一件新衣服。那个时候孩子们穿新袄新裤不光是给自己看,还要走到街上展示一番。每到初一这天,平日里冷冷清清的街道会变的十分热闹,一群群,一队队穿新衣戴新帽扎新头绳的孩子们蹦蹦跳跳走上街头,此时的街面俨然成了孩子表演“时装秀”的大舞台,特别是女孩子穿的碎花棉袄煞是好看,衬托出那个年代姑娘们的优雅气质。</p><p class="ql-block"> 到这一天,大人们则忙着去亲朋好友家拜年,见到孩子们也会顺道夸奖几句谁家孩子穿的衣服漂亮之类的话,这也是父母们最愿意听到的,因为在父母心里,让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年,再辛苦也值得。</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春节放假的时间长了,新衣服也不再是孩子们眼里的“盼头”,但传统的年味儿却一年年渐行渐远,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究竟还有多少“传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怀念儿时的春节,是因为那时的春节写在人们的脸上,穿在人们的身上,吃在人们的肚子里,记在老百姓心里。</p> <p class="ql-block">  过去穿上新衣服照相可以算是一件萌萌哒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忆五:睹物思情情更浓</b></p><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而过,消失的是一天天老去的日子,留下的是一件件打着时代印记的老物件,随着年代的增加,这些老物件变成了文化 、历史和财富,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  说起家里最有年头的老物件,要数这几个瓷碗了。听人说,这几只碗在早年间可是大户人家用的东西,阴差阳错流落到了我们这些百姓家庭,一直用来盛菜盛饭,没有当成一回事儿。直到有一天看到碗底上的年号,才知道这么多年的粗茶淡饭吃的有点儿“奢侈”。</p> <p class="ql-block">  父亲军人出身,时间观念很强,这块摩纹手表跟随父亲一辈子,从来没有换过。</p> <p class="ql-block">  这是50年代初上海生产的牛皮箱,历经70年,依然可以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一条老军毯</p> <p class="ql-block">  茶具</p> <p class="ql-block">  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  床上用品</p> <p class="ql-block">  早年的保温杯、手电筒。</p> <p class="ql-block">  稳压器,现在年轻人可能不认识了,但在电力供应紧张的年代,是家里电视、电冰箱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乡镇企业生产的出口铸铁花架。</p> <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时期的粮油证,蛋、菜、肉票</p> <p class="ql-block">老唱片,可惜唱机送人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忆六:学习年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五十年代的中国真正是生机勃勃,风清气正,一群从战争年代走来的人,虽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的热情十分高涨,在党的大兴学习之风的号召下,学习,学习 ,再学习成为五十年代中国的新风尚。</span></p> <p class="ql-block">  1953年版的《自然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72年版的《联共(布)党史教程》、《马恩选集》、《列宁选集》,体现了当时浓厚的学习气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忆七:平平安安是福</b></p><p class="ql-block"> 父母一辈子知足常乐,安享平淡生活,虽是普普通通人生经历,却也修来福寿双全,鲐背之年依然耳聪目明,身板硬朗,印证了那句老话,好人一生平安,也是我们儿女的最大福份。</p><p class="ql-block"> 这些是父亲九十岁生日时亲朋好友送的贺礼。</p> <p class="ql-block">  老物件是凝固的历史,藏宝于每家每户当中。</p><p class="ql-block"> 有的老物件被人们珍藏,用来传给子孙后代。有的被人们当做过时的旧东西,随手清理出去,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品。</p><p class="ql-block"> 写完这篇文章后 ,我顿然感悟,昨天被我们随手丢掉的东西,也许就是今天我们求之不得的东西。昨天的日用品,或许就是明天的收藏品。</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能倒退,老物件不可复制,我们应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老物件,提高对老物件的鉴赏力,去粗取精,慧眼独俱,让老物件走出尘埃,走进新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