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一生注定和太行山有着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清顺治年间,我的高祖孤身一人从晋中的绵山脚下,来到广袤的冀中平原,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最终客死异乡。</p><p class="ql-block">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的血脉根源在山的那边。</p><p class="ql-block"> 我儿时的天空很蓝,很明快,城里还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每当雨过初晴时,眺望西边的那座山显得特别清晰,缤纷的彩虹伴随着灿烂的阳光尽情挥洒在山峦之上,景色十分壮美!我憧憬着总有一天会走近她,拥抱她——绵延八百里的太行山脉!</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农历龙年岁首,春寒料峭残雪未消。我终于来到千年古镇微水,怀揣期盼已久的梦想,独自一人踏上了镇西南的一座无名山峰,这是我人生踏上的第一个至高点。 站在山顶那时刻我的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也许一半是天意,一半是命运,在经过近三年艰苦的插队生活后,我又身着戎装乘上西去的列车,穿过我魂牵梦萦的太行山,来到山那边的古城并州(太原古称并州)。在太行西麓摸爬滚打、队列操练、站岗放哨,射击投弹。</p><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涯强壮了我的体魄,塑造了我的品格。转眼三年,挥泪告别亲爱的战友、绿色的军营,我又回归到山的这边来。冥冥中感觉,人若有梦就会圆,我的梦在西面的莽莽大山里。</p> <p class="ql-block"> 我幸运地被分配到电力机务段,如愿成为一名机车乘务员。从此,我的工作就是在石太线上驰骋,在太行山中穿越。每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驾驶室里,沿着蜿蜒曲折、坡道起伏的线路疾驶时,目睹巍峨雄壮的山峰,静静流淌的河水,我的思绪就像延伸到远方的铁轨一样,缕缕不绝、绵绵悠长。</p> <p class="ql-block"> 石太铁路已运行百余年,在国内所有铁路线中当属老字辈。在这条线路上奔波七载、往返千回,对沿途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村村落落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瞩目的是那里的座座大山,有的苍翠巍峨,有的起伏连连,有的峭壁嶙峋,有的剑刺青天,呈现出千般形态、万种变幻!真是一步一景,处处诱人。</p><p class="ql-block"> 在山脚下流淌的桃河源自山西寿阳,山不转水转,她忽而左忽而右,徘徊在铁路两边,平日里涓涓细流清澈透亮,每到雨季倾泻而下的山洪涌入河中,似万马奔腾,掀起滔天浊浪,汹涌咆哮东流而去,一派壮观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这条铁路线比作一排琴键,那么沿途上座座美丽的山村和火车站,就像一个个跳跃的美妙音符——白羊墅、下盘石、蔡公庄、娘子关、简子沟……多么悦耳动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每当黄昏时分,瑰丽的晚霞映照田野,草木穿上金色衣裳,河水泛起斑斓光亮,袅袅炊烟飘然升起,勤劳的山民和身旁的耕牛漫步在暮归的小路上,静谧的山村使人陶醉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 西出娘子关就进了山西地界。所谓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当真!过去总以为只有陕北才把已婚女子唤作“婆姨”,是源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广为流传的民谚,说那里的女子貌美身材好,汉子英俊身体壮。是啥原因呢?小说《最后一个匈奴》里透露了一点儿信息。</p> <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其实山西不少地方也有婆姨这样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从前,山里人生活贫苦,讨个女人很难,好不容易娶个婆姨,全家人都要小心地伺候着,汉子更是温顺听话,家里事地里活都是男人操劳,无怨无悔,婆姨只管给家里生娃,理所应当。汉子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耕牛,为了婆姨为了娃儿终其一生。所以,在庄稼地里很少看到女人的身影,在集市庙会闹红火的地方才能见到她们走动。汉子们破衣烂衫,一脸皱纹,婆姨们花枝招展,春风满面。</p> <p class="ql-block"> 著名油画《父亲》就生动刻画了那个年代老汉们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过去迎亲抬轿,现在坐车,汽车开不到半山腰的家,新郎只能把新娘背上去,玲珑苗条的还好,若是个胖妞,真要把新郎累个半死。这都不算啥,要命的是娶婆姨的彩礼钱,能把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家都压得喘不过气来!</p> <p class="ql-block"> 过去有个顺口溜:山西老西儿爱喝醋,缴枪不缴醋葫芦。</p><p class="ql-block"> 虽是调侃却道出了山西人对醋的钟情于偏爱。为甚了?先从山西十大怪说起,这第一怪就是:山西怪山西怪,山高风大不长菜!寥寥数语就说明了缘由,这儿的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山多川少十年九旱,再看那七沟八梁一面坡怎能长出水灵鲜嫩的蔬菜?所以过去百姓们的当家菜就是土豆蛋蛋。</p><p class="ql-block"> 受制于环境,那里主产玉米小米高粱莜麦,每天都以此为食怎受得了?于是人们逢餐必醋以助消化,久而久之便成为习惯,因而有了“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的说法和“无醋不成席,无醋不举箸”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在那儿度过三年,耳濡目染,此言不虚。每年冬季来自宁武县的民工到营区烧锅炉,一日三餐,锅下是棒子面高粱面煮土豆,锅上是清蒸土豆,就着一碗咸菜半碗醋,吃的口也酸心也酸,可见那时农民多么艰难!</p><p class="ql-block"> 山西老陈醋举世闻名,现在不仅山西人爱吃醋,全球无数人也跟着争风“吃醋”,据说有多种疗效,还能美容养颜,杀菌消毒。多吃醋,有好处,千万小心不要打破醋坛子哟。</p> <p class="ql-block"> 再说千年古城太原,东依太行西偎吕梁,享不老泉水浸润,受汾河之水滋养,从而孕育出令人称道的晋阳文化,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亦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1979年初在太原东山前水峪新兵集训时,在山坡上散落的墓地中看到一通两尺见方的墓碑,没有雕龙刻凤,显得十分俭朴,上面镌刻着四行文字:“安静自然无事,勤劳必定获福,谨言慎行终好,谦和忍让为本”。虽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是逝者的家传古训?还是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普通农家百姓的碑文如此通俗易懂,教诲后代胜似至理名言。我把它写在日记本里,也记在心里,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拉着烧(黄)土当煤卖,为山西十大怪之一,是说城里面的烧土比煤还贵。</p><p class="ql-block"> 从前其它城市生活用煤都凭证购买,而山西遍地是煤,价钱低随便买,还不限量。太原冬天寒冷,用暖气的很少,大多数百姓用煤炉取暖做饭,入冬前要备足煤糕。于是每到秋天许多农民用人力车从东山拉土到城里卖,虽然比煤贵,也就挣个辛苦钱。</p><p class="ql-block"> 东山烧土西山煤。家里一切准备好了,周日或休班时,一早就把工友同学朋友招呼过来,在马路上堆起成吨的煤面,掺上黄土浇上水,搅和均匀后,用模具摊成长方形煤糕,然后在门前便道上晾晒。家里的媳妇沏茶倒水操持午饭,外面桌上放着烟卷儿和水果,收录机里不停地播放着邓丽君和凤飞飞的港台流行歌曲,帮忙的伙计们伴随着音乐节奏挥舞铁锨,虽已汗流浃背,却显得忙而不乱秩序井然。就这样今天到你家,明天去他家一直延续到冬天临近,成为那个年代的一道独特街景。</p><p class="ql-block"> 寒冬时节,每当走进百姓的院落,过道旁屋檐下厨房间到处都是堆积的煤糕,再看屋里的炉火烧的正旺,屋里热气腾腾特别暖和。四十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晋冀相比邻,两地情意深。太行隔不断,好似一家亲。</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写于2013年12月,零星记录了在山西从军、在石太线跑车时的所见所闻。文中照片均来自百度,特向原作者致谢!如有侵权,即时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