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上海疫情泛滥之前的3月12日回到了武汉。今日不知绊动了那根神经。来到了阔别多年的汉口走走。从校门口的D入口扫码坐地铁。直达江汉路,真的方便了许多啊!先上王府井商城逛了哈子,哪里门可罗雀。于是来到了步行街,这里还有一些游人。 江汉关,我 江汉关,老婆 这张终于将楼顶的红旗拍上了。 百年的江汉路啊!我已经认识你应该有60多年了,记得6岁时父亲就带我来到这条路上,当时满街挂满了广告,大女人头的香烟,大幅梅兰芳戏装,还有唱片。现在只能在电影中看到了。父亲喜欢带我去民众乐园玩,他喜欢看汉剧和京剧,这时我就觉得无聊借机睡上一觉。记得读2年级来的时候从这里到江边坐轮渡到武昌中华门,读出泊在江面上油船上写着的严禁烟火。父亲还表扬了我几句。现在想起来还像时昨日发生的事情。 这两张是我们这代人记忆深刻的红旗大楼。原长江日报报社旧址,50多年前的文革期间,这里是战斗的中心,当时这里每个窗口都插满了红旗,周围墙上布满了大标语和大字报。武斗也是最凶的。现在大楼宁静无恙,我都认不出来了,问门口的年轻人才肯定这是红旗大楼了。 看到了江汉关博物馆,也不怕麻烦的在手机上抄作一通进去看了看。 是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武汉的大门 真的还是第一次见到鸦片烟枪。 汉口的租界图,汉口人常说的铁路外。京汉铁路南边到长江这篇就是租界,铁路北面就是乡下人。当时的孩子们是租界内的瞧不起铁路外的。其实这也是种洋奴自高。 武汉的民族产业也是由那个时期兴起的,老婆的爷爷也是当时武汉的资本家,和记蛋厂的第一大股东,京汉线上有几家纱厂,还有水泥厂。17码头是她爷爷的专用码头。日本人侵略时将纱厂都炸毁了。我试图找找她爷爷的图片,没找到。看来还不够格上不了这样的档次。哈哈。文革后落实政策,退了钱给了她的堂哥。 看到了上海邨这里是老婆同学武汉剧院歌唱家吴雁泽前妻妹周爱玲的老家。不由得在此自拍一张。 当时是武汉最好的住房现在真的不入眼了。 我还记得周爱玲当时和一位飞行员初恋得死去活来。因为周爱玲政治审查不合格不能结婚,被棒打鸳鸯成了个小悲剧。<div>后来她碰到了一位对他一心一意的大学生丈夫。</div><div>这种事情在我校也发生了一起,那是个大悲剧啊!我校69届大学生同班同学女的留校男的分出去工作,二人相恋已久,由于男方政审不合格,不能结婚。得知消息的那天这位帅男从长江大桥上一跃而下。</div> 计划中是在吉庆街吃午餐 吃了中国老字号谭炎记的馄饨 13元一碗,面窝一个1.5元,不错。不过感觉还是上海的全启合的馄饨经济实惠7元一碗味道不同上海这边加糖。 <p class="ql-block">去公汽车站路过保元里,这里是老婆同事李西林的老家,她父亲是个有故事的人物,她父亲年青做店员时和店主家小姐恋上了。为此解放前夕小姐全家迁徙台湾时,为了恋情小姐独自留了下来与李父结婚生女,当第二个女儿出生后,母亲就瘫痪了。从此就不能下床活动。全靠父亲一人照顾他妈。晚上她父亲用张小床睡在她的身边,全心的照顾她。其事迹被一位武汉晚报记者发现,就跟踪报道了二十多年。她父亲就这样的坚持了30年之久。我老婆那时当过护士,由于李母长期卧床输液很难找到血管,李西林于是请我老婆帮忙,只有我老婆能打进去。那时老婆就经常到李家为她母亲打针输液。我也去过见过李母,说话很轻。尽管病中任显大家闺秀气质。她双手还能动就做刺绣,我结婚时她送给我们一对绣着鸳鸯的枕套。她这样卧床30年后体衰辞世。李父悲痛万分。两个女儿也非常理解父亲。几年后李父同市二医院原妇产科主任结婚。婚后感情很好。李父曾任市文化局副局长。这是保元里胡同的故事。可惜武汉晚报停刊了,也不知道当初报道李父故事的记者安在。不然这个故事他可以写成几十万字的小说。</p> 这是附近的景色,原儿童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再往南就是市第二医院。儿童图书馆是老婆儿时活动的地方。武汉图书馆7,8十年代我倒是经常去借书看书。 从保华街坐了一站路就到了江汉路坐地铁回家,结束一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