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漫谈 ——从学校考勤说起

弈道

<p class="ql-block"> 学校管理漫谈</p><p class="ql-block"> ——从学校考勤说起</p><p class="ql-block"> 近几个月,感谢领导信任,有幸以一个巡察员的身份,深入城区各个学段的几所学校,去观摩学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诚然,教育牵动着千家万户,关乎着每个孩子的未来,每个老师,每个教育人,马虎懈怠不得。诚惶诚恐,为使工作力求无偏差,进驻前花了一个星期集中学习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文件规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近些年党和政府对教育牵挂于心,紧拎在手,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校园硬件设施设备不断更新优化,校园硬化绿化美化香化文化,日新月异,校园成为最美丽最安全的地方。走进每一个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赏心悦目。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老学校,底蕴深厚,管理有方。新校园,朝气蓬勃,创新有为。书声朗朗,信心满满,无不彰显着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良好态势。</p><p class="ql-block"> 以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跳出教育看教育,肩负责任与担当,细致观察,专心聆听,仔细琢磨,悉心发现,深入思考,感触多多,收获满满,受益匪浅,带给我不一样的认识和体验。</p><p class="ql-block"> 考勤</p><p class="ql-block"> 签到的目的意义在哪里?无外乎就是监管教职工的出勤情况。可部分学校做法浮在表面,流于形式,为了签到而签到,看不出是否迟到,因为是纸质签到,代签比比皆是。管理者就在眼前,都是同事,谁愿意当面得罪人?实际上有部分人,人未到,名已签。这么做,对个人根本起不到监管考核的作用。这种做法只能管理懂规则守规矩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老实人。通过谈话了解,教师们意见纷纷,褒贬不一。</p><p class="ql-block"> 建议: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制度管理的问题。笔者以为,管理简单的分,有三个层次:低层次是家长式管理,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具有随意性。中层次是制度管理,规定怎么干就怎么干,具有机械性。高层次是文化管理,追求共同的价值认同,应该怎样干就怎样干。(好的制度此时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当中,都绕不开制度管理。可以用签到签退的方式来考察出勤情况,制止工作散漫无故缺勤。但这件事必须做真做实且做活:</p><p class="ql-block"> 首先用指纹或刷脸的方式进行电子签到。</p><p class="ql-block"> 其次保留一定的灵活性。考虑职工处理临时性的家庭事务,体现制度的人性化,每月允许迟到3~5次,不影响具体工作时,半小时内不用请假,这个范围内算满勤,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鼓励出满勤。</p><p class="ql-block"> 职称</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职称评聘在一个阶段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激发了工作内驱力,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职称评定曾一度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杠杆。可反观现实,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缺乏再生动力,他们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安于现状,自然躺平,班主任选聘不愿申报,教研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单位公益性临时性事务不愿接受,不能发挥高级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在学校一线挑大梁,冲在前面的,大部分是中级或初级教师。按常理,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该是经验丰富,专业精湛,有风格有品味,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人才资源匮乏的当下,这部分人(包括很多头上有光环的教师)闲置下来,实在可惜。</p><p class="ql-block"> 建议:</p><p class="ql-block"> 首先,硬性要求,让这部分人担任一定的具体工作,尽可能发挥最大价值,实施青蓝工程,采取一对一、一拖几的方式,组建学科团队,带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p><p class="ql-block"> 其次,动态管理,实施任期考核,制定考核细则,能上能下,使得每个有光环的教师有使命感紧迫感,而不是一劳永逸。</p><p class="ql-block"> 课堂</p><p class="ql-block"> 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哪?必须是课堂!通过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 在高中,老师们扎实的专业素养,流利的口头表达,漂亮的板书设计,丰富的课堂容量,值得学习。</p><p class="ql-block"> 听了几节课,或许以偏概全,管中窥豹,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创新模式的思考。依旧采用“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氛围沉闷,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空间很少,课堂缺少多向交流,很少看到指名回答问题,多是齐答或教师自问自答,课堂难见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多元化评价手段匮乏,评价的针对性、发展性、激励性不强;教学平淡,缺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从教授新知到复习巩固,再到拓展提高,由老师包揽,凸显不出扶、引、放的教学规律,教师辛苦,学生疲劳,效果不理想。</p><p class="ql-block"> 跟一个学校管理者交流,他戏说“老师们正在认认真真毁掉孩子”,足见学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可都不愿意不敢去改变,不愿意做第1个在剧场坐下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幼儿园,老师们耐心细致,活泼开朗,能唱会跳,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着实感染了我。</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层层推进,过渡自然,设计精巧:注重从课堂走进生活;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表达、想象)。运用动静结合、虚实共生、张弛有度的教学技巧,打造趣味、高效、魅力课堂!(要知道这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建议:适当进行跨学段的教研交流,走进课堂,了解各个学段最好的教学模式,发现自身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汲取营养,彼此成全,切实提高教学效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点思考</p><p class="ql-block">▲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幼儿园的小朋友活泼可爱,爱说笑,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的课堂依然热烈,绝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分享与表达。到初中,喜忧参半。高中的课堂,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愿意主动交流者寥寥无几。原因在哪呢?难不成是人成长的必然规律?</p><p class="ql-block">▲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中考、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我们的孩子未来会有很多缺憾,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p><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如果有些不适应,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整天抱怨是没有用的,只有努力调整自己去适应去热爱。教师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职业,不要指望一两次教育能改变所有人,你的倾情付出哪怕成就一个,也是值得的。老师要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有时候可能只要一句话,要培养成就一个孩子却很难很难,需要家校朝同一个方向不蠏努力。</p><p class="ql-block">▲让学校做学校该做的事,让老师安静安心地去教书育人。</p><p class="ql-block">▲任何时候,人始终是关键因素,如果优秀教师始终是往优质学校流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或许更加步履维艰。要让需要学习的年轻教师到教研组织健全、教师培养做得好的学校去学习锻炼,成熟后再输送到乡镇薄弱校挑大梁。不然教育均衡发展真的会成为“伪命题”。</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会被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们有美好的心灵,我们必须培养这样丰富的情感来发现美感受美,所以“五育并举”不能仅是口号,学校要严格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体艺学科要体现足够的重视。</p><p class="ql-block">▲一所学校的价值不应该只看她能培养多少成就杰出的学生,更重要的是看她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是否坚定了这样一种人生信念:用我们的善良和智慧为世界贡献一个问题解决的行动,让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发生向善、向上的变化,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也许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点燃了我们学生心中的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就将照亮他整个人生的前程。足见老师的话语对学生影响之深远。</p><p class="ql-block">▲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一定是讲究张弛有度的,就算在高三,也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节奏,该跑步的时候就去跑步,该做题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去做题,该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就干什么事。</p><p class="ql-block">▲应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乐园、学园和精神成长的家园。</p>

学校

教师

课堂

教育

签到

老师

管理

一个

学生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