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母亲赵萍(曾用名杨桂芳),1932年元月8日生,籍贯江苏淮安县人。1946年参军,服役于第三野战军空军后勤医疗总院卫生员。1955年复员。<br> 母亲复员到地方(安徽安庆)的时候已有三个孩子,为了养育好我们三个幼子,母亲选择的是复员而不是转业,以至于母亲的后半生的生活是很艰辛的。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养老保险,也享受不到离休待遇。因此母亲的一生是为子女而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和艰辛。<br>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母亲已养育了六个孩子,河南老家的大伯和她自己淮安老家的侄子都因吃饭问题聚到家里生活(不同时期来找工作)。我们记得工作不好找,干苦力活又力不从心(码头扛包),最后只好打道回府。这期间母亲到处挑过野菜;冒着严寒赤脚下到别人藕塘里挖过残藕;拿所剩无几的复员费换取杂粮及包菜帮子,凡是能充饥的食物妈妈都舍得换,为了我们不受饥饿的折磨。再后来的一次难熬时期是文革期间,父亲工作调整,由安庆航道段调到南京航道局,按道理由安庆小城市调到南京大城市生活自然会有所改善,其实不然。父亲调到南京工作后,工资由原来的部队工资调整为地方工资,工资一下少掉2、30多元,刚刚觉得生活有好转的时候一下又拮据起来,母亲又开始发愁了。我们记得全家搬到南京以后,母亲就没有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母亲年轻的时候是很漂亮的,刚从部队下来时置办了几件那时女同志爱穿的斜襟外衣,还有一件很漂亮的旗袍是我姨娘赠送的,因没机会穿一直压在箱底,最后还是给改了个上衣穿。母亲勤俭惯了,我们小时候穿的鞋一双双全是母亲亲手做的,全家人穿的棉袜都要经母亲的手给棉袜上个纳好的底,袜头袜后跟都包上结实耐用的布,这样的袜子能穿好长时间都不坏。以至于母亲的手艺渐渐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我们那会儿小,母亲做什么样的,我们就穿什么样的,不知道讲究。到南京以后,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母亲有时和父亲老战友聚会想带着我们都穿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好在老战友都看到眼里,经常在生活上给予接济,这种特殊的战友情感,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随着时间的流逝,战友们都渐渐远去消失了,父亲也走了,只剩下母亲还硬撑着呵护着我们,在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享受母爱的温暖时,母亲也悄悄地离去了。她去天堂寻找我们的父亲,她会对她爱的人说:我的责任尽到了,我该好好歇歇了。母亲您用您的一生陪伴我们,呵护我们,让我们一直平安生活在您撑起的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享受着有妈的幸福生活,我们衷心感谢您!永远怀念您!安息吧母亲。</h3> <p class="ql-block">2017年母亲率子女看望父亲战友邓妈妈时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老年时期留下的照片很少。⬇️</p> <p class="ql-block">母亲难得在合肥住了一段日子⬇️</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颁发退役军人“光荣之家”牌子时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文革后期因家庭生活所需谋一街道工作退休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部队服役期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部队服役期间已有两个孩子时候的照片,那时母亲也只有22岁。⬇️</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病榻上过的一次母亲节⬇️</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部队服役期间的学校毕业证书及退役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