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藏之旅(三)

水上游

<p class="ql-block">在林芝休整了几天,大家感到开始逐渐适应了高原气候,先前那种气急腿软的状况大为改善,我们重新返回拉萨。</p> <p class="ql-block">到了拉萨,仍住在西藏大厦。晚餐后,见太阳还高,时间还早,我们几个人按捺不住去看布达拉宫的冲动,出门叫了一辆小三轮车向东驶去。远远望见布达拉宫,便情不自禁地欢叫起来。我们来到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这里是拍摄和观常布达拉宣的最佳位置,从高外望去,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殿宇巍峨,颇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充满着藏民族豪爽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拉萨城则像平原,广袤、宁静和妩媚。</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江苏团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布达拉宫分外美丽。</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布达拉宫又是一种景象,神秘而静谧。</p> <p class="ql-block">授课之余,我们参观了拉萨市内的几处著名景点。矗立在拉萨的市中心的布达拉宫是这座雪域之都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象征。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是藏文化最灿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拔地参天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修建的。它位于拉萨市中心玛布日山(红山)上,海拔3700多米,占地41公顷。殿堂房舍近万间,有宫殿、佛殿、灵塔、经堂、僧舍、平台、庭院等。红宫居中,白宫横列东西两翼,殿宇嵯娥,富丽辉煌,上耸蓝天,气势磅礴,令人神往。布达拉宫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主体建筑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宫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及经堂;白宫部分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主楼高115.703米,13层,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工人们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这只怪兽不知道是龙还是虎?</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经过历年来的重建修葺,其建筑群达到了最和谐的统一。有岁月沧桑的痕迹,也有古代文化的积淀,更是藏民族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喇嘛们身穿红色的藏袍,一副祥和平静的神态,与布达拉宫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开始上山。</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阶梯修缮得很工整,有点高。那时候进宫烧香祈福的人不太多。</p> <p class="ql-block">所有参观布宫的人都怀着虔诚敬畏之心。进宫之前,虽不懂藏传佛教的教诣,但听说应当给每个菩萨都捐一点香油钱,我就换了面额较小的纸币.:一角两角的,一元的,十元的,一大捧。宫内是严禁照相的,一踏进宫内,会不由自主的双手合掌于胸前,嘴里喃喃地念道:南无阿弥陀佛,不,念错了,是六字真言或称“六字大明咒”,即“嗡嘛呢呗咪吽”,藏传佛教认为,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所以,在藏区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充分表现现藏民对幸福的憧憬,对佛的虔诚和他们美好善良的心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宫里还看到几位装束像是白领,但盘座在佛像前念六字真言的中年女子,导游说,她们从北京来,每年都要来布达拉宫内一两个月念经拜佛。真搞不懂她们为什么要飞到拉萨来念经?</p> <p class="ql-block">藏民进宫是免门票的,他们都带着一个装满酥油的桶,每到一尊佛像前,都会舀点酥油添加在佛像的油灯上,再口诵六字真言,据说这些酥油都是他们全年的积蓄。我也随他们后面,每拜一次,都捐点钱。小一点的佛像一角两角,大点的一元两元,再大点的十元,最大的五十一百。不一会儿兜里的小面额纸币全捐完了。我看到有人在佛像前自己在找钱,也就是捐上一百元,再拿回九十元。我也学着,又找回一推小面值的纸币。在佛像前,人的贪婪的欲望会完全被摒弃,佛龛前这么多的钱都会熟视无睹,真为宗教信仰的力量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布达拉宫是藏文化的艺术魂宝。再仔细想想,它与欧洲的很多大教堂的功能有相似之处:都是政教合一,都是统治者办公生活场所,也是他们的安息之处。</p> <p class="ql-block">在拉萨,除了一定要去感悟布达拉宫的厚重,大昭寺也是拉萨之行必去的地方。"去拉萨而没有到过大昭寺,就等于没有去过拉萨"。据说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但是几乎所有来过的人都会同意这个观点。</p> <p class="ql-block">在拉萨,藏族人把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我在大昭寺逗留的时间比较多,发现大昭寺是拉萨人生活的中心,周围人的一切生活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藏语全称“拉丹祖拉康”,由于供奉着释迦牟尼亲自开光的12岁等身金像,被誉为佛祖的经堂、佛殿。而拉萨之所以有雪域圣地之称,也是因为这尊佛像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有二十多个殿堂。主殿高四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塑像。</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是拉萨老城最醒目的建筑,金顶前面的金色法轮和两只卧鹿,是它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金色的晨曦轻轻布洒在高原圣城拉萨的上空。此刻,被称作圣城之心的大昭寺被笼罩在圣洁庄严的辉芒中,大昭寺门前的广场上,已满是长途跋涉而至的信徒,他们不畏路途艰险,不惜忍饥挨饿,从遥远的故乡出发,三步一叩首五步一长拜地来到大昭寺,匍匐在圣殿之前,只为表达自己无比虔诚的信仰!寺正面的门廊里,8根粗大的柱子,已被虔诚的信徒们摸得油黑发亮,有许多信徒在此全身伏地朝圣拜佛。人群中有白发苍苍、迈步踉跄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活蹦乱跳的小孩;有脸色黝黑、肩宽腰粗的大哥,也有双目传神,体态秀气的小妹。他(她)们合着双手,默祷一下,弯下腰,匍匐前倾,头、胸、膝贴紧生息之地,双譬划到头顶,撑起身子。然后,再合掌,默祷,弯下腰……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这样?除了对神秘文化的膜拜之外,更可贵的是藏民族特有的那种坚韧精神。</p> <p class="ql-block">他们怀着一颗极其虔诚的心、在佛前用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磕头朝圣。人在五体投地跪拜时,叫做“身”敬;而跪拜时口中还需吟诵经文,叫做“语”敬;同时发自内心地敬佛、礼佛,叫做“意”敬。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祈求佛祖明白自己心意的神圣举动。</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外的八廓街是六角环形街道,也是被藏族同胞称之为“圣路”的专门转经道,每天晨昏,按顺时针方向转大昭寺已成为拉萨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又名“八角街”,是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比较完整的保存了拉萨古城的原貌。八廓街周长仅1000多米,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虽不很宽,却是拉萨每一按客流量最大的地方。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旅行商品都集中在这里,流动的货摊超过了千家,临街的店铺里有着经营大小各异的转经筒、藏袍、藏刀、生动拙朴的宗教器具等各式日用品,有的经营从印度和尼泊尔远道而来的各种商品,有的经营一些古老的艺术品店,店主销售的多是传统的唐卡绘画和手织地毯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在一家售卖唐卡的商店,和藏人老板讨价还价,花了500元买了一幅画在牛皮上的唐卡,老板自诩是明代的贡品,可惜我不懂唐卡,就当假的买下来了。写美篇时我突然想起了它,可不知它躺在我家的哪一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