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4.2修订版)</b><br>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适用本法。<br> 第三条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br> 第四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br> 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br>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br><br>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br>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br>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br> <br> 第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br> 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br> 当监护人对所监护儿童做出下列行为,则被认定为虐待:<br> 1.身体虐待:对儿童身体施加暴力行为,导致外伤或产生外伤的可能;<br> 2.性侵虐待:对儿童实施狠亵行为,或唆使儿童进行狠亵行为;<br> 3.照管不良:监护人疏于对儿童的监护,长时间忽视或减少食物供应,影响儿童正常的身心发育;<br> 4.心理虐待:监护人的言行对儿童产生严重的心理外伤。<br> <br>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br><br>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者在特殊岗位工作的职工,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br><br>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br> 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br>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br> 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br><br> 第二十三条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br>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br> 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br>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br><br> 第二十七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br> 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br><br> 第二十八条 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br>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出诊断。<br><br> 第二十九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br> 医疗机构接到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应当将其留院,立即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并及时出具诊断结论。<br><br> 第三十条 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br> 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br>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br> (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br><br> 第三十条 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br> 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br>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br> (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br><br> 第三十一条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护管理。<br><br> 第三十二条<br>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br> 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其监护人应当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br> 在相关机构出具再次诊断结论、鉴定报告前,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规范的要求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br><br>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在病历资料中如实记录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并如实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患者及其监护人可以查阅、复制病历资料;但是,患者查阅、复制病历资料可能对其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的除外。病历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十年。<br><br> 第四十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患者所在单位等应当依患者或者其监护人的请求,对监护人看护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br><br> 第五十一条 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的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br><br> 第七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执业证书或者营业执照:<br> (一)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的;<br> (二)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的;<br> (三)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的;<br> (四)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的。<br> 心理咨询人员、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中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br> <b>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版)</b><div><b><br></b><div> 第十一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br> 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br> 有关部门接到涉及未成年人的检举、控告或者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处置,并以适当方式将处理结果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br> <br> 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br> (一)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br> (二)放任、教唆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br> (三)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参与邪教、迷信活动或者接受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侵害;<br> (四)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吸烟(含电子烟,下同)、饮酒、赌博、流浪乞讨或者欺凌他人;<br> (五)放任或者迫使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失学、辍学;<br> (六)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br> (七)放任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br> (八)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从事国家规定以外的劳动;<br> (九)允许、迫使未成年人结婚或者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br> (十)违法处分、侵吞未成年人的财产或者利用未成年人牟取不正当利益;<br> (十一)其他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财产权益或者不依法履行未成年人保护义务的行为。<br></div></div> <b>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修订)</b><div><br></div><div> 第十七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br><br></div><div> 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br><br>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r> <br>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br> <br>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br><br> 第二十七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br><br>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br>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br> (二)兄、姐;<br>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br>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br></div> <b>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2015年修订版)</b><div><br></div><div> 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br><br> 第十二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br><br> 第十四条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强制报告:发现家暴不报告学校医院等要担责】<br><br> 第三十三条 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br><br>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强制报告】<br></div> <b>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年修订版)</b><br><br><div> 第二百六十条:虐待罪<br><br> 虐待罪是指经常以打骂、禁闭、捆绑、冻饿、有病不给治疗、强迫过度体力劳动等方式,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实施肉体上、精神上的摧残、折磨,情节恶劣,从而构成的犯罪。<br><br>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br><br>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br></div> <b> 六、《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2020.5.7九部委联合下发)</b><br><div><br></div><div> 第二条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是指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公权力的各类组织及法律规定的公职人员,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br><br> 第四条 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情况包括:<br> (一)未成年人的生殖器官或隐私部位遭受或疑似遭受非正常损伤的;<br> (二)不满十四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怀孕、流产的;<br> (三)十四周岁以上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所致怀孕、流产的;<br> (四)未成年人身体存在多处损伤、严重营养不良、意识不清,存在或疑似存在受到家庭暴力、欺凌、虐待、殴打或者被人麻醉等情形的;<br> (五)未成年人因自杀、自残、工伤、中毒、被人麻醉、殴打等非正常原因导致伤残、死亡情形的;<br> (六)未成年人被遗弃或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br> (七)发现未成年人来源不明、失踪或者被拐卖、收买的;<br> (八)发现未成年人被组织乞讨的;<br> (九)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形或未成年人正在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资料来源于:心师之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