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期两周的草场街学习暂时告一段。一周下来,我们收获颇丰:听课十五节,参加大型教研活动三次,参加培训讲座三场。其中王瑞芳校长带给我们的讲座《如何以提问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对我触动很大。</p> <p class="ql-block"> 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发生在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或较高认知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安德森将认知领域分为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大层次。人们通常将前三者归为低阶思维,将后三者划为高阶思维。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创新、问题求解、决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任,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中,而这些学习活动的发生,都需要老师创设适宜的问题去引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避免步入提问的误区:比如满堂问,提问不分主次,偏爱集体回答,叫答范围集中,提问面向少数学生等。</p> <p class="ql-block"> 怎样让提问朝向高阶思维呢?王瑞芳校长给我们阐述了以下几点:少问封闭性的、思维空间小的问题。多问开放性的,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的问题。少问“对不对?”“是什么?”之类的单一问题,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的?”的问题。少问从书中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照本宣科的问题,多问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度思考或需要小组交流才能回答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课一得,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p> <p class="ql-block"> 在高阶思维问题设计策略上,要求老师们要设计从一点引发不同思维或者不同思维方法的开放性问题。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提问:你如何看待巴迪的父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除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你觉得父母对孩子做出评价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吗?</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要深度研读文本,设计具有认知冲突或者逻辑矛盾的不合理问题,目标直指思维的批判性。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文中多次出现我的母亲,是不是属于重复?回答当然不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个深度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以问题为引导,驱动持续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桥》中: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可以提问:从描写老汉的连续性动作的词(冲、揪、吼)中你读了什么?你觉得在儿子心目中老汉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吗?假如老汉知道桥会被冲毁,他还会揪出他的儿子吗?老支书是文中的主角,指挥村民撤离的形象深入人心,文章为什么不以老支书的人物品质为题?却以桥为题?</p> <p class="ql-block"> 总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情为基点,以文本为思维载体,让思维因提问而激活,课堂因思考而灵动。教师还要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提问后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给他们搭建思维生长的阶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