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算盘”轶事

汤加

<p class="ql-block">  “神算盘”打得一手好算盘,生活中点点滴滴又都精打细算,村里人便送了他这么个雅号,他也乐意接受。时间长了,问及他的大名,村民倒一时记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神算盘”曾经读过文革期间的高中,从小学到中学,虽成绩平平,一手算盘却打得滴溜转。每每珠算比赛,场场无敌手,无人能出其右者,“神算盘”的美名由此传扬。高中毕业回乡,籍此美誉,谋得村上人人艳羡的“小三店”营业员的差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乡里几乎村村办起了“小三店”,类似于现在的“好德”、“快客”。小店商品相对匮乏,只是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小孩解馋的糖果糕点。“神算盘”这下可有了用武之地,进货买卖、结帐盘点,天天拨弄算盘,粒粒算珠在他的指飞掌舞中噼啪作响。这对他来说,恰是一种鱼得水、鸟得林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长年的记账、算账养成了“神算盘”凡事都要算一算的习惯。“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的古训,常挂在他嘴边,而且身体力行。</p><p class="ql-block"> 结婚生子后,光靠夫妻俩的收入,日子过得紧绷绷。于是,“神算盘”动足脑筋算计生活:发动妻子、孩子拾稻麦穗、挖蚯蚓养鸡养鸭,割草添青饲料养猪养羊,自己起早贪黑地捞鱼摸虾。他们家冷清的餐桌由此丰盛起来,“自家生产”的鸡鸭鱼肉,经常让一家人吃得“鼻塌嘴歪”。除此之外,他还动起了“一亩三分地”的脑筋,不仅自留地还在植边河滩,凡脚能踩到的地方,都种上了蔬菜瓜果。“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集体倒马桶时,粪也是凭票供应。为了多积肥,他甚至像《艳阳天》里的一农夫那样,常常憋着溜回自家菜园解决大小急,肥水不流外人田。他的孜孜矻矻换来了菜园的蔬果飘香,自给自足绰绰有余,剩余的腌咸菜、腌萝卜、腌落苏……再剩余的送给亲朋好友积攒“人情”。</p><p class="ql-block"> “神算盘”除了开源还算计着节流。他吃饭总吃七分饱,还有一分靠刨挖锅底、舔舐饭勺填饱。他嫌成品衣贵,剪整块布料不划算,总是买边角另料做衣服,觉得这才算价廉物美、物尽其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世博动迁他分得三套住房,还拿起了退休金,一脚跨进了“中产阶级”的行列。单靠退休金和房屋租金足以养老,可他还像过去那样,天天忙得脚不点地,算计生活。一天中除了忙家务以外,还忙着搜集附近超市、商店的打折信息。“神算盘”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用最少的钱买最实惠的商品。每当人们吃罢晚饭看电视或散步时,他骑着共享单车,穿梭于正在搞促销的超市、商店,买他所需要的特价或打折的禽蛋、蔬菜、水果......“神算盘”喜欢这样的生活流程。他常在人前夸自己会过日子,“据我多年的统计,平时光吃的开销,只占你们的三分之二比例,多少年来省了多少钱哪”。</p><p class="ql-block"> “黄杨算盘粒粒进”来形容“神算盘”再恰当不过。每逢同学聚会,他总要打听,是当干部或做生意的同学请客还是“硬劈柴”。如果请客,他会去捧场,如果“硬劈柴”,他是绝对不会去的。在他看来,一场聚会的用帐顶上全家几天的伙食费呢。</p> <p class="ql-block">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神算盘算不上智者。偶儿失算也算稀松平常,可这件事不是鸡毛蒜皮的损失,而是大宗商品的甩卖。不知什么时候他看到一则微信,说是若干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可能是房子。俗话说,“预知十天,富贵一生”。这可是预知几年啊。于是他经过一番缜密筹划,毅然决然地将一套拆迁房卖掉,以免将来落个白菜价。结果刚一出手,房价就蹭蹭蹭地往上涨。晚上“神算盘”头枕着双臂,想想一百多万的损失,肠子悔得发青。这可是一辈子买特价、打折商品也弥补不了的啊!可转而一想,说不定几年后还不及现在卖出的价位,卖掉房子,说不定冥冥中还消了一场灾哪。一位做股票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逗他:“房子卖脱赚进几钿”?他倒振振有词:“人人都能算准股票的最高点位卖出的吗”?</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千算万算,不如老天爷一算”。不知“神算盘”是否悟到了此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自得其乐的“神算盘”还是每天过着他熟悉的日子,忙家务、忙搜集信息、忙买打折商品。于他而言,这样的日脚,才叫生活,才是他要的生活,才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文字:汤加</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