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元璋将大明定都南京,将全城划分为宫城、军营、瓦肆等区域。以今天的明故宫为核心,御道街为中轴线就是宫城区域,城西北诸如玄武湖青溪一带便是军营,而以皮市街(今评事街)为核心,也就是今天的老城南区域(大约在中华门到集庆门沿线城墙以北、中华路西、汉中门大街南、虎踞南路东这个大致范围),便是勾栏瓦肆的平民居住区了。在老城南商贾云集,各类工匠手艺人集散此地,形成了著名的“九市十八坊”:鱼肉市、菜市、皮市、果市等,织锦坊、染料坊、踹布坊、弓箭坊等。</p><p class="ql-block">今天要说我“大板巷”就在此处。</p><p class="ql-block">大板巷说白了就是明代的民间自发的建材市场,主要经营较大的木料。由于建城初期,需要大量各类工匠,明朝官方干脆在此处成立“习艺坊”,请各类工匠师傅传习手艺,于是“习艺街”渐成规模,当时分“习艺东街”与“习艺西街”,后两街并列到大板巷。</p><p class="ql-block">这个习艺街,大约就是类似于职业中专或职业大专,一是可以解决工匠不足问题,二是可以缓解大量军转民以后的安置压力。为调动积极性,工匠中的佼佼者可以成为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政府的特殊待遇。</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此区域大概就是金陵城内最具百姓烟火气的地界了。</p><p class="ql-block">以至于到了上世纪末,我还在这儿的盛锡福买过鸭舌帽,买过张小泉剪刀及蒸包子用的笼屉等。</p><p class="ql-block">时光轮转,老城南逐渐落莫沉寂。</p><p class="ql-block">城市的发展与保护不管是在哪朝哪代都是个经常讨论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不在沉寂中继续沉寂,就在沉寂中以各种速度醒来。</p><p class="ql-block">依速度,这种醒来有时叫苏醒,有时叫惊醒。</p><p class="ql-block">于老城南大板巷而言,600年了都是三尺巷两进院,挤挤挨挨,鸡犬相闻,年久失修,低矮阴潮。隔壁老张熟悉隔壁老王的前世今生,隔壁老王知道隔壁老李的局促慌忙。</p><p class="ql-block">忽如一夜,老居民为拆迁搬到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又忽如一夜,沉寂了六百多年的明代十八坊,在让人惊醒的清晨重现于大板巷。</p><p class="ql-block">2019年,这条长仅约300米,宽仅约6米左右的大板巷,集聚金陵六艺,金银细工、秦淮灯彩、南京云锦、南京白局、昆曲、中医坐诊,两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单的密度令人惊讶。</p><p class="ql-block">清砖黛瓦,白灰勾缝,雕花围檐,回廊连环。大板巷示范段保护修缮整治是熙南里四期重要的组成部分,示范段总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米,以老城南历史文化为基础,集戏曲表演、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老字号品牌、特色餐饮、文创零售、创新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国学传承于一体。</p><p class="ql-block">在建筑、业态和内容中,大板巷示范段又融入了更多创新时尚历史人文元素,新零售业态、5D智慧餐厅、智慧超市、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的虚拟现实沉浸式演出等业态都会在大板巷街区呈现。</p><p class="ql-block">现在,“城市的发展与保护”这道题的答案就摆在了大板巷,老居民新居民资深专家背包游客都是阅卷老师,能打多少分?</p><p class="ql-block">您的评价或许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保护”的答题者们的决策的走向。</p><p class="ql-block">今天,在大板巷的周边,还存留着较大区域的“古大板巷”的“三尺巷两进院”,未来还会沿用“大板巷模式”?还有别的“更智慧模式”吗?</p><p class="ql-block">我今天又到大板巷随便走走,倒是被几株正在盛开的“木香花”吸引了眼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