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1970年代的通山党员和干部

夏勋南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的党员、干部怎样?</p><p class="ql-block">相信过来人有自己的评判,</p><p class="ql-block">老夏是个照相的,</p><p class="ql-block">喜欢用照片说话。</p><p class="ql-block">“有图有真相”</p><p class="ql-block">还记得这句流行语吗?</p> 1973年4月,楠林公社大坪大队,一位裤脚卷过膝盖弯腰插秧的中年人正在田里插秧,他就是中共通山县委书记黄国诚。黄书记在大坪蹲点住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正值春耕时节,他下田干起活来,身边除了社员群众,没有乡村干部陪同,更没有记者采访拍照。<br> 1973年,打着赤脚的白泥公社党委副书记,利用工余时间在“三治”工地组织社员群众学习党的十大文件。<br> 1973年,厦铺双河改道造田工地,站在沟渠有板有眼砌石的,不是农村砖瓦师傅,而是公社党委副书记,与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蔚然成风。<br> 1974年,畅周公社爱国一大队党支部书记程良忠,在大桥岩三治工地与社员群众一起搬顽石修渠道。他当了20年村支书。1995年,退下来10年后已经70高龄时再次出马,重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用三年时间,建了校、修了路、办了厂,才终于退了下来。他说:“共产党员活着一天,就永远没有下岗的时候!”<br> 1974年,畅周公社爱国一大队党支部积极带领社员群众,深入开展批林批孔斗争,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罪行。<br> 1974年,河畈公社联工大队党支部领导成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儒法斗争史。横幅上的" 儒 "是当时的简化字。<br> 1974年,联工大队是横石区委工作联系点,区委书记张君道非常关心下乡知青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经常到村里和他们一起学习时事政治 1974年,横市区举行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会场高悬毛主席像,受表彰的劳动横范前摆放着犁铧、农药喷雾器以及一袋袋作物良种等奖品。这些劳动模范为了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做出了突出贡献。<br> 1974年,郭家垅水库工地,通山县官塘公社白泥大队党支部书记谭能华打着赤脚手抡大锤打炮眼,带领社员修水库。1975年、1980年,他先后当选第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中共咸宁地委委员、通山县委委员、官塘公社党委委员,尽管当了这多委员,他还是不离土、不离乡的白泥大队党支部书记。<br> 1974年,看不出来吧,身着背心,脚穿凉鞋,手拿草帽,与孩子们坐在乱石堆上的人,是横石区委书记万维东。他是从大山中农家走出的干部,后来担任了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具有那个时代土生土长干部的鲜明个性。可惜他生前未能看到这幅照片。 1975年,湖北省劳动模范、大路公社红星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河运同志,学习革命理论,带头参加集体劳动,经常向社员群众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br> 1975年,杨芳公社“三治”工地,弯腰垒石砌坝的是公社党委书记窦登权。<br> 1975年,省劳动模范、人称 " 铁算盘 " 的朝阳大队会计成绳武,教学生修理喷雾器。成绳武,历任互助组、合作社、大队会计,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严把财务关,人称红管家、铁算盘。1964年获“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73年和1974年两次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br> 1975年,官塘公社党委领导与宣传干部一道学习党的路线与政策,政治学习常抓不懈是那个时代的常态。<br> 1975年,横市公社武装部长李高长不畏高温酷暑,一丝不苟指导基干民兵射击训练<br> 1975年,河畈公社党员干部工余时间读报学习,不断提高继续革命的思想觉悟。<br> 1975年,陈坪公社岩上茶场党员学习《红旗》杂志社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br> 1976年,县委领导在新桥改河造田“三治”工地参加劳动<br> 1977年,奋战在横市公社朝阳坡改梯农田建设工地的机关干部<br> 1977年,大路公社妇联主任李凤月与医务人员谈心,鼓励她们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手术室墙上,贴着计划生育宣传画。<br> 1977年,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官塘公社白泥大队党支部书记谭能华在田头组织社员群众学习大庆经验,开展“三大讲”活动,推动揭批“四人帮”斗争深入发展。<br> 1977年,打着赤脚的横市公社党委书记陈洪炳,劳动休息时间与社员群众话家常。<br> 1977年,河畈公社联丰二队队长、共产党员汪福明带领社员战斗在“三治”工地,积极抓好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br> 1977年,河畈公社养猪场饲养员、共产党员刘礼佑,精心喂养生猪,被评为养猪模范。<br> 1977年,楠林公社养猪场副厂长、共产党员陈兰芳精心喂养生猪,该厂现有生猪存栏数900多头,比去年同期增长5倍多。<br> 1977年,湄港改河工地,宣讲者方声兴,在治山改河中带领青年突击队屡创佳绩,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br> 1977年,湄港改河工地,公社党委书记徐长秀与社员群众一起劳动。<br> 1977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县农机厂党支部积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这是党支部副书记谢延林深入车间和工人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br> 1977年8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横市公社党委成员走在游行队伍前列,热烈庆祝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br> 1977年,横市公社供销社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一大公报<br> 1977年,横市公社永丰大队党员干部在田头学习党的十一大公报<br> 1978年1月10日,李渡大桥建成通车。县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梁声玲为通车典礼剪彩。他身后山坡 ,虽有所遮挡,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大字依然可辨,它鼓舞通山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修建了这座全国排名第二的单孔腹空式石拱桥。<br> 1978年,黄沙公社晨光大队党支部书记阮文钦与社员在田头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带领社员群众开始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允许他们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br> 1978年,官塘公社白泥大队党支部坚持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是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党支部书记谭能华和社员一起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br> 1979年,河畈公社联盟大队党支部成员到烈军属家里探访谈心,关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br> 1977年,喷漆者为县农机厂油漆工王文珠,她不怕苦和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先后获“湖北省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br> 1978年,九宫山雷达部队雪地里如青松挺立的值勤战士。高山之巅的军营生活艰苦,气候恶劣,常年与大风、冰雪、浓雾相伴,甚至有执勤战士被雷电击中牺牲。当时九宫山没有公路,部队给养、发电用的柴油,全靠战士们肩挑背驮从20多公里外的山下搬上来。许多战士入伍几年,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大山里,每年有半年时间在向山上转运物资中度过。泰山挑夫故事举世皆知,可谁晓得这些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战士。<br> 1978年,来九宫山部队视察工作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张秀龙与施工民兵亲切交谈。张秀龙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78年,横石公社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大会表彰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这些党员干部带领社员群众为改变贫困山区面貌付出了辛勤劳动。<br> 1978年,县化肥厂“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张大菊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br> 1979年,横市中学坚持领导兼课、听课制度,掌握教学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校领导在初二班参加听课。 1979年,著名汉剧演员、原县汉剧团团长招明霞在汉剧《空城计》中扮演诸葛亮。她擅长汉剧老生,演艺精湛,长年在农村演出,不畏辛劳,颇得汉剧界好评。1960年获“湖北省先进生产者”称号,出席省群英会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79年,县农科所副所长、老技术员刘昭明热心钻研农业科研业务,培育出早稻7405新品种,去年光荣地出席了咸宁地区科技大会,并获得科技成果奖。 1979年,横市公社永丰大队大队长夏法珍吃大苦、流大汗、战高温,同社员一起战斗在“双抢”第一线,带领群众打好“双抢”这一仗。 夏勋南,1967年开始摄影,198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