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解困记(小说)之二 作者:钱平雷

qianpinglei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这一轮跑下来,让郭星浩、宋春芬夫妇不仅是身心疲惫,甚至还有点沮丧。但是眼下陪同老父亲每周去做2次理疗的困难,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小两口商议每人每周各请假半天,但这也不行啊!对郭星浩来说,他的工作单位在安亭,如果上午由他陪老丈人去看病,下午再赶去安亭,恐怕已经是2点多了,这请事假让单位怎么计算?而对宋春芬来说,要将父亲从四楼扶下楼来,再坐上轮椅,光凭她一个女同志,力气也不够啊!因为她母亲已经77岁,能够自己上下楼已经很不容易了,让她帮忙就过分了。于是前一段时间,他们就求爷爷告奶奶,让亲朋好友来帮忙,一眨眼,周边的亲友、邻居都几乎轮过了。居委会也动员志愿者来支援过,可是身强力壮的志愿者,多半是有本职工作或者在读的学生,他们不可能请了假,一直来帮忙的,而且这毕竟也不是长久之计啊!</p><p class="ql-block">“如果能够让爸爸在家里做理疗该有多好啊!”郭星浩、宋春芬夫妇也这么憧憬过。但是眼下这一点还做不到,虽然当地开始提倡居民与该社区的卫生中心的全科医生签订协议,让医生在固定时间上门来为老人服务,但老宋的理疗是需要一些专用器材和设备的,而这些设施由于体积较大,重量不轻,价格也不菲,一般家庭很难自备,而且他们家的面积也不可能安装这些机械设备的。目前也还没有便携式的小型器材可以替代。唯一可行的办法,还是本人到XX医院的康复科做理疗。</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深夜,郭星浩坐在床上看手机,他从网上查到上海有一种“长者照护之家”。网上介绍,这是从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开始推出的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它是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照护服务的社区托养设施,功能介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敬老院、护理院之间,一般采取小区嵌入式设置,并辐射周边社区,既能提供短期住、养服务,又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还能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撑。老人能在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前提下,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便于老人家属和子女日常探望。这种养老新模式如今已在首批5家街道去年开始试点基础上,目前全市已有20个街道开始筹建长者照护之家,未来几年将实现各街道全覆盖。网上还说,“从服务功能上看,长者照护之家打通了‘90’、‘7’、‘3’这三个板块(即90%老人在家庭养老、7%依靠社区养老、3%依靠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格局),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据说, 长者照护之家除了为周边小区部分失能、失智长者提供全日制托管服务,还为周边的居家长者提供健康监测、上门康护等拓展性服务;有需要的家庭还能分享家庭护老者技能培训等援助性服务。据测算,其专业服务可以辐射小区居家长者120—200户。</p> <p class="ql-block">“真是太理想了!”当郭星浩看到这段报到时,不由自主地喊了以来,他也顾不得宋春芬已经入睡,把她叫了起来。小宋在埋怨他的同时,也坐了起来,探过脑袋,眼睛半醒半睡,朦朦胧胧地来看小郭的手机屏幕。当她看到这条消息后,也兴奋起来,刚刚的睡意全没有了。“太好了!我们明天早晨就去找街道,为爸爸申请‘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小宋也顾不得自己和丈夫明天还要上班呢!</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小两口分别向各自的单位请了事假,他们单位的领导也通情达理,准了他们的假,对他们家庭遇到的困难倒也挺同情的,因为平时他们可是兢兢业业的好员工哦!当他俩从街道民政科出来的时候,又是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没有戏”!刚才,民政科的管副科长接待了他俩,告诉他们,长者照护之家在他们H区目前还是试点,只有一家,虽然褒贬不一,但大多数的居民还是欢迎的,可惜它不在我们社区附近。你们的老人眼下还无法解决。</p> <p class="ql-block">管科长还介绍了目前的困境: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找这数百平方米的房子,况且,这些建筑需要具备一定标准的设施和设备的。其次,还有这“既有生活照料,又有医疗护理,可以覆盖从自理老人到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全人群,提供照护预防,居家安养,日间照料,短期寄养,喘息服务,长期托养,全梯度服务”的理想的服务功能,是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来管理和操作的。这些人如今不知在哪里? 管科长还叹着苦经,说有些居民观念也有问题,一方面要求政府赶快解决养老问题,另一方面,当养老机构设在他们生活的圈子里,就拼命地反对,他们觉得救护车、殡仪车的经常“光临”,是不吉利的。真让他们两难啊!</p> <p class="ql-block">正当郭星浩、宋春芬夫妇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路在前面等待着他们呢!</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最先传来的好消息倒不是老宋可以入住什么养老机构,而是郭星浩、宋春芬夫妇处于Y区的那套已经出租的多层建筑,经过同幢房子的邻居多年的奔走,加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组织的呼吁,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老龄化”问题的高度重视,水到聚成,可以装电梯啦!这也是目前Y区为数不多的住宅盼到的“幸福”,降临在郭星浩、宋春芬夫妇的头上。用同事祝贺时开玩笑的语言来说,这叫“中头彩”啦!尽管他们也要付出一定的费用,但这是人们心甘情愿的呀!本来小两口也想到过,把父母弄到C区的高层建筑去住,那里自然有电梯。但C区的家附近没有具备像XX医院有康复科的医院,而且C区的房子还是什么“学区房”,松滨在一家什么“实验小学”上学,如果爷爷、奶奶都搬过来住,再加上外婆、外公也要来住,那就有点住不下了。老宋夫妇也不愿意去影响小外孙的正常生活。所以搬到C区的方案也没有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同而被“否决”。把爸爸、妈妈搬到郭星浩、宋春芬夫妇处于Y区的那套已经出租的多层建筑的房子里,解决下楼的问题,无疑是解决了眼下小两口必须请假陪父亲做康复理疗的最大问题了。况且,在他们家一站路的距离,还正好有一家J大学的附属R医院,与xx医院都属于三级甲等的医院,康复科的水平自然也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正好最近政府在狠抓群租房的问题,他们那套出租的房子,曾经被前面的租客间壁成群租房,为此郭星浩、宋春芬夫妇还被街道房管办“请”去谈话,让他们让那个“二房东”马上整改,但那个租客百般推脱,说什么困难。如今郭星浩、宋春芬夫妇有理由了,自己要住,所以那个租客也只好乖乖地把房子交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无巧不成双,郭星浩的父亲郭景武也快要回国了,在女儿那里待了已经半年了,如今说是在那儿探亲,实际上是与他的亲家在“轮岗”,每天接送外孙女爱丽丝。按照美国的法律,小学生放学后,必须有大人看管,否则就是“违法”。他们的外孙女虽然出生在美国,名字叫爱丽丝,但她并不是“混血儿”,她的父亲,也就是老郭的女婿王晓峰是北京人,因此外孙女在美国的正式学名,叫爱丽丝.王,尽管他们给了她一个完整的中国名字——王爱华,但入乡随俗,平时都叫她爱丽丝。王晓峰的父母亲都是北京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在抚养第三代的义务上,“男女平等”,两亲家达成“协议”,每家每年必须在美国各呆上半年,以示公平。有几年王家借口有事走不开,使郭家在美国比王家待的时间来得长,如今“老郭头”也虚岁75岁了,老伴又要带孙子去了上海,他也与亲家挑明了,不管你们是不是教授,但孙辈孩子是大家共同的,两家必须遵循“每家半年”的约定。因为居住条件的原因,有时出现上午王教授两口子到达,老郭他们下午就回国了,所以王晓峰一边开车把岳父母送到机场,紧接着把父母亲就接回了家,两亲家几乎在机场候机楼里就把“换岗”手续办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郭星浩的父亲郭景武是个典型的东北大老爷们,本来在家中也不做什么家务活,因为欢喜闺女才不得不去美国照顾外孙女,但做饭之类家务,他是不干的,而且也不会干。如今要回国,当然也必须随老伴在上海生活。趁着“老郭头”还没有回国,郭星浩、宋春芬夫妇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宋建良、陈颖老两口搬到Y区的房子里去住,而且老宋的户口也在Y区的房子里,因为这套房子本来就是他们为准备女儿结婚事先买下的,当时把宋建良的户口落到了这里,陈颖的户口仍旧留在H区。在上海人户分离的现象很普遍。但宋建良的党组织关系倒是还在H区的居委会党总支里。郭景武、张燕霞老两口带着孙子住在C区的高层建筑里。郭星浩、宋春芬夫妇就搬到位于H区宋建良、陈颖老两口原来住的房子里去住,因为H区和Y区是互相挨着的区,郭星浩有小车,照顾起来方便一些,叫得应。虽然小两口上班远了一些,但如今轨道交通四通八达,宋春芬稍微早起来一点时间,还是可以克服的。一对小夫妻对付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责任和负担都不轻啊!</p> <p class="ql-block">当然如今马上住进刚刚被群租户住过的房子是不行的,总得重新简单装修一番吧!为此跑回Y区,他们那个叫秋霞小区的房子的趟数与日俱增。以前他们只有为了收房费才偶然回来,如果租客准时把钱打入他们的银行卡,他们一般一年连一次都不来。今后这里可是需要常来常往的地方了。他们开始仔细打量小区的变化,确实变化不小,早年的树木都已经绿树成荫了,居民们都有休闲活动的场所和器材。各种车辆停放得整整齐齐,地上干净,各个部位和房子门前没有杂物堆放,邻居们都显得很悠闲。据说秋霞小区是个市级文明小区,它们的居委会和党支部也是当地CJW街道的优秀党支部和居委会,志愿者活动也开展得很活跃。在原来变电站房子已经变成了一栋小楼,据说,因为技术进步了,原来那种大型变压器已经淘汰,用更先进,只有一个小铁箱那么大的小型变压器所替代。小楼的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海海阳集团Y区CJW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秋霞小区驿站”。哟!小区里还有养老服务机构?宋春芬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走!去看看,究竟是什么单位!”小郭回应道。于是小两口就跨进了小楼的大门,里面一位47、8岁上下的女士带着微笑迎了上来。</p> <p class="ql-block">“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助的吗?”对方先开了口,打了招呼。</p><p class="ql-block">插图:蔡康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