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邮票上看乐器(四)

东庆

<p class="ql-block">(一)邮票&lt;彝族朋友舞&gt;,特49《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1962年10月1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1套6枚)中第5枚,面值30分。该邮票的图案是彝族男女青年正在跳朋友舞,画面上的男青年手里拔动着六角四弦琴(即月琴)与女青在共同交流。</p><p class="ql-block">四弦琴是拔弦乐器,用木头制成,琴身为扁圆形或八角形,有四拫弦,每两条弦成一组,分两组定音。</p> <p class="ql-block">(二)邮票&lt;哈萨克族双人舞&gt;,特53《中国民间舞蹈(第二组)》(1963年6月1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1套6枚)中的第2枚,面值8分。该邮票图案表现的是哈萨克族双人舞,这是盛大集会和节日中演出的一种歌舞,男的弹起“冬不拉”,女的转起彩裙。舞蹈热烈欢快,表达了人们幸福喜悦的心情。</p><p class="ql-block">冬不拉,一种弹拔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萨克人的传统乐器。</p> <p class="ql-block">(三)邮票&lt;彝族&gt;,1999-11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小全张)(J)》(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中的第9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该邮票图案是一名手持彝族三弦的男青年与一名彝族女青年正在表演彝族传统舞蹈《跳三弦》。这里表现的乐器是小三弦,与大三弦有同也有异。</p><p class="ql-block">彝族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区。彝族三弦构造独特,与汉族三弦风格迥异。琴鼓呈筒形,用圆木剜空制作,单面蒙以羊皮,和低胡相似。琴头造型古朴、典雅,琴弦使用丝弦或肠衣弦。彝族三弦有大小两种。小三弦是彝族古老的乐器之一,大三弦于20世纪40年代流行,常用于歌舞及彝剧的伴奏。</p> <p class="ql-block">(四)邮票&lt;哈萨克族&gt;,1999-11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小全张)(J)》(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中的第17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该邮票中的哈萨克族男青年手弹本民族传统乐器冬不拉,为翩翩起舞的哈萨克族女青年伴奏。</p><p class="ql-block">冬不拉,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萨克人的传统乐器。</p> <p class="ql-block">(五)邮票&lt;傈僳族&gt;,1999-11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小全张)(J)》(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中的第20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该邮票图案是手持傈僳族民族拔弦乐器“期奔”琴(外观有点像“琵琶”)的傈僳族男青年与女青年在共同起舞。一说此舞是《琵琶舞》。</p><p class="ql-block">“期奔”琴是傈僳族传统乐器。因外形像琵琶,又被称为傈僳族的琵琶,该琴由琴头、琴杆、琴箱、琴耳、琴枕、琴马、琴弦组成。其制作选材颇有讲究,为了防止木材被虫蛀,选材一般在8、9月为最佳,多用漆树、红松、刺头菜树等木材制作,“期奔”保存不宜暴晒、潮湿和干燥。</p><p class="ql-block">该琴可以独奏、合奏、伴唱和伴舞,也可以与傈僳族传统乐器口弦和笛哩图搭配。演奏时可两个或三个声部同时进行,其中以一个声部为主旋律,其他声部为和音。</p><p class="ql-block">群众自娱性的《琵琶舞》是傈僳族年节、婚嫁时最为喜爱的舞蹈。只要弹拨乐器“弦子”一响,从儿童到老人都会翩跹起舞。在弦子弹奏者的领舞下,人们围圈起舞,舞蹈中有表现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模拟性舞姿,也有抒情舞蹈。此外,在婚礼场合被称为“牵吾牵”的《对舞》是自娱性集体舞蹈中的一种。人们在怀抱傈僳族琵琶---期奔的男领舞和吹奏“筚篥”或“竹笛”的女领舞带领下,摇动腰胯,使长裙左右摆动,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六)邮票&lt;柯尔克孜族&gt;,1999-11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小全张)(J)》(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中的第29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该邮票的图案是一名柯尔克孜族男青年弹奏着该民族传统拔弦乐器“库姆孜”,为该民族跳舞的女青年伴奏。</p><p class="ql-block">“库姆孜”历史悠久,是柯尔克孜族弦乐器。其琴声优美。据说,最早的这种乐器叫“库吾孜”,意思是“美丽的乐器”,是用红松制做的,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即头部椭圆形,根部细而长。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场上的士气。</p> <p class="ql-block">(七)邮票&lt;布朗族&gt;,1999-11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小全张)(J)》(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中的第34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该邮票图案是一名布朗族男青年弹奏着玎琴,为正在舞动的布朗族女青年伴奏。</p><p class="ql-block">布朗族玎琴是布朗族的拔弦乐器。布朗语又称得玎、扒玎、玎朗。“得”为弹,“玎”为琴,意即弹奏的琴。汉族称其为布朗玎。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县、双江县和镇康县等布朗族人民聚居地区。</p><p class="ql-block">布朗族玎琴的琴头、琴杆、音箱为同一木砍削成雕挖、面盖薄板而成,形状规格因地而异,以西定为例,全长92厘米。琴杆修长。音箱圆形,直径23厘米。奏时,斜置于身前,左手扶按琴弦,右手持拨子弹奏。多用于伴奏民歌和青年的情歌。</p> <p class="ql-block">(八)邮票&lt;怒族&gt;,1999-11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小全张)(J)》(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中的第42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该邮票的图案是一对怒族男女青年正在跳着民族舞蹈,其中男青年边跳舞边弹奏着怒族的传统拔弦乐器---达比亚琴</p><p class="ql-block">达比亚琴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碧江、福贡、兰坪等地。为怒族弹拨乐器。又称“达边”,当地汉族人称“怒族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碧江、贡山、福贡和兰坪等地。“达比亚”是怒语,僳僳族称之为“期奔”。</p> <p class="ql-block">(九)邮票&lt;欢庆③&gt;,J4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第四组)》(1979年10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1套4枚)中第3枚,面值8分。(本套邮票的版式为迭排“四连张”)。该邮票中的彝族男青年手持大三弦,正在跳大三弦舞。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彝语称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彝语“二合”为三弦、“亚莫”为大,直译为大三弦。历史悠久,形体硕大,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p><p class="ql-block">“听见笛子三弦响,人人脚杆都会痒”。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跳大三弦是撒尼人借鉴“阿细跳月”发展起来的。在男子所弹拨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双臂左右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由五拍组合成的这种“三步弦”,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p> <p class="ql-block">(十)邮票&lt;迎新曲&gt;,2005-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J)》(2005年10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1套3枚)中第1枚,面值80分。(本套邮票的版式为横排“三连票”)。该邮票画面描绘了弹着冬不拉、敲着手鼓的新疆男青年跳着“迎新曲”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十一)邮票&lt;幸福西藏&gt;,2015-17《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J)》(2015年9月1日发行的)纪念邮票(1套3枚)中的第3枚,面值1.20元。(本套邮票的版式为横排“三连票”)。此枚邮票以一个藏族家庭四囗人幸福生活为主图,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吉祥如意。在这个和谐家庭里,男主角弹奏着藏族传统乐器“扎木年”琴,琴声传出政通人和的旋律。而以民居、雪域高原、青藏铁路及藏房、藏獒等元素的衬托,描绘出藏区繁荣昌盛的景象。</p><p class="ql-block">扎木年,是藏族弹弦乐器,俗称“藏族六弦琴”,藏语意为声音悦耳的琴,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是歌舞常用的伴奏乐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