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小场子的传承与发展

放怀云天

<font color="#39b54a">安康小场子 (著名艺人李志连、张广明表演)</font> <h1> <b>一</b></h1><br><div> 安康小场子是安康民间文化的土特产。在秦巴山区、汉水中游区域广为流传。尤其是越河、恒河流域更为活跃。安康小场子其所以能在安康越河、恒河川道诸多乡镇数百年生生不息,主要有四个因素: <br> 一是恒河、越河川道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水经注》记载越河川道:“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 恒河、越河川道自古以来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考古工作者在五里柳家河、张家坝等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土大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精美陶、石器。在刘家营战国秦汉城邑遗址中出土了“双鱼釜”“虎钮錞于”等青铜器。在恒口新街村一带出土的“秦‘半两’钱范”“铜镜”“印玺”;西晋“青瓷洗”“天鸡壸”等。这些具有极高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充分证明恒河、越河川道文化底蕴深厚。为民间艺术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br> 二是恒河、越河川道人居旺盛,人杰地灵。《水经注》记载 “士人亦好礼敦诗书,故世家旧族麋集鳞次,县学生员约得十八盖,彬彬然有诗礼风......” 在恒、越两河交汇处坐落着千年古镇——恒口(故称衡口)。据北宋元丰八年(1085)颁布的官修地里总志《九域志》记载:“西城县有衡口镇”。恒口建镇于北宋以前,兴盛于清乾嘉时期。《安康县志》载:“嘉庆 三年(1798)臬司温承惠率安康知县赵廷麒,捐千金,士民助役,筑城堡,墙高一丈五尺,建四门,周六百四十丈,内设公廨、仓廒,主街道东西伸延,长5里”。恒口古镇四面通衢,古时越河通航,上至汉阴下到安康,尤其是清乾隆中期(1773年-1774年)两湖移民大量涌入,带来南方的优秀民间文化,促进恒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据文化工作者查考,在此期间安康小场子在恒口区域最为兴盛。由此可见,经济的繁荣是安康小场子发展的根本。<br> </div> <font color="#39b54a">恒口古镇(局部)</font> 三是恒口从古到今均为安康西路政治、经济、文化之重镇,民众普遍酷爱民间艺术,尤其对安康小场子更是情有独钟,百看不烦、百听不厌。每年春节,各乡村民众自发自费自演民间艺术,用民间艺术表演洗刷一年来的辛劳,辞旧迎新。民间艺术在民俗、节庆活动方面需求更大,村里大户人家有红、白喜事要请班社表演助兴,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通宵达旦,增添气氛。再者,旧时恒口会馆、庙会文化繁盛。古镇兴盛时期,5里长街内有“三圣庙”“关帝庙”“泗王庙”“梅干庙”“土地庙”“菩萨台”“眼光殿”等十三处宝寺名刹,教堂、会馆、商铺林立。会馆、寺庙集会活动四季不断,这些集会活动都少不了民间艺术表演,各路民间艺人竞献绝技,安康小场子更是必不可少。正是相对繁荣的经济和旺盛的文化需求及南北文化的交融,为安康小场子的生存发展铺垫了深厚的沃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div> 四是安康小场子轻装简从,方便易行。这也是安康小场子在陕南流传数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因素之一。陕南山区人居分散,交通不便,非常适应安康小场子这种轻骑型的表演形式。一张桌子就是舞台。大方桌农家皆有,搬来即可;两个演员一丑一旦,包揽戏情中的不同角色;三个道具(扇子、手绢、草帽圈)随身携带,简便易行;四盏灯笼照明,在夜间演出,明亮的大纱灯挂在四竿翠竹顶端,由人高高举起,方桌四角各一。稍尖还留着青翠的竹叶,既能照明又是装饰。五件打击乐器(扁鼓、苏锣、苏钹、马锣)即可伴凑。上山下乡、走村入户轻装易行,街头巷尾、农家庭院皆可演出。农民在村头庭院听曲看戏,享受艺术,如痴如醉。安康小场子的简朴灵活,进村入院,接地亲民,童叟皆欢的表演形式和特色赢得了男女老少的喜爱。群众的喜闻乐见给安康小场子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成为安康小场子数百年而不衰的生命源泉。<br> </div> <font color="#39b54a">街头巷尾、农家庭院皆可演出。</font> <h1> <b>二</b></h1> <div> 安康小场子源于生活,扎根民间,融入乡土,接纳地气,情系几代人。他的传承方式为师徒相传,无固定的职业班社,也无固定的专设乐队。艺人们平时在家务农,遇事主相邀便约“一合手”一至二对前往。所谓“一合手”就是配合默契的“阴坡”(旦角的俗称)和阳坡(丑角的俗称)。这种组合经常流动,互有交叉,拜师传艺只是徒弟跟班学艺,私相授受,师徒关系较为松散。据调查,在清道光至民国初年,越河川道有各种演出班社近30个,其中大多数班社兼演安康小场子。随着年代的推移,多数班社已无从查考,仅知以下几个历史较早班社:<br> ① 杨承福“二棚子”班社(二棚子班社是指同台演出的两个以上剧种或安康小场子、小戏曲的班社,又称“风搅雪”)。该班社长期活跃在汉滨、汉阴地区,其弟杨承勇(又名杨承猛,艺名杨六)是班社主要成员,授徒李志连、张广明。<br> ② 陈国登班社 原恒口镇越河南肖家沟人,擅演安康小场子,李志连曾向陈学艺。<br> ③ 李志连班社 原恒口镇东街,安康小场子班社,搭档张广明。授徒李家长、贺振邦、陈文成等。<br> ④ 李发玉班社 原汉滨区运溪乡人,安康小场子班社,丑角演员,师从不详。<br> ⑤ 毛志炳班社 原大同镇越河南清泉村人,安康小场子班社,搭档贺相魁、李家长,曾师从毛、贺二人。<br> 数百年来,安康小场子世代相传。从清光绪初年至今,传承谱系绵绵不息。经考察具有代表性传承人有:<br> 杨承福(1860—?),男,原恒口镇杨家营村人,安康小场子旦角艺人,“二棚子”领班。<br> 李志连(1904—1987),男,原恒口镇东街新兴村人,安康小场子丑角艺人,师从陈国登、杨承福、杨承勇。<br> 张广明(1911—1993),男,原恒口镇越南村人,安康小场子旦角名艺人,与李志连搭档多年,师从杨承福、杨承勇。<br> 李家长(1921—?),男,原大同镇枫树村人,安康小场子丑角艺人,师从多人。<br> 闫昌信(1948—),男,原恒口镇庆丰村人,安康小场子丑角艺人,师从李志连等多人。<br> 贺振邦(1945—2009),男,原大同镇光荣村人。安康小场子丑角艺人,师从李志连。<br> 陈厚全(1952—),女,原恒口镇庆丰村人,安康小场子旦角艺人,师从张广明等人。<br> 陈文城(1950—),男,原汉滨区恒口镇人,安康小场子丑角艺人,师从李志连。上世纪八十年代表演安康小场子,2000年组建恒口百花艺术团,表演安康小场子等民间艺术。在安康小场子表演及草帽圈造型等方面进行创新。收徒传艺20余 人,安康市市级非遗传承人。汉滨区授予安康小场子传习户。<br> 陈阳义(1948—),男,原汉滨区恒口镇人,安康小场子丑角艺人。擅长民间舞蹈、小品等。2004年,参加百花艺术团,师从陈文城,学习安康小场子表演技艺。表演安康小场子等民间艺术数百场,安康市市级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24人。2016年,汉滨区授予安康小场子传习户。<br> 杜世菊(1964—),女,原汉滨区恒口镇人,安康小场子旦角艺人。擅长陕南民歌、八岔戏等表演。2000年参加百花艺术团,师从陈文城,学习安康小场子表演技艺。表演安康小场子等民间艺术数百场,安康市市级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27人。2016年,汉滨区授予安康小场子传习户。<br> 杨甲英(1947—),女,原汉滨区恒口镇人,安康小场子旦角艺人。擅长汉剧老旦和安康曲子表演。2005年参加百花艺术团,师从陈文城、杜世菊,学习安康小场子表演技艺。表演安康小场子等民间艺术数百场,安康市市级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27人。</div> <font color="#39b54a">著名小场子艺人李志连、张广明表演的“安康小场子”。</font> <font color="#39b54a">贺振邦、 陈厚全表演的“安康小场子”。</font> <font color="#39b54a"> 陈文城、 杜世菊表演的“安康小场子”。</font> <font color="#39b54a">陈阳义、杨甲英表演的“安康小场子”。</font> <h1> <b>三</b></h1><br><div>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民间艺人在政治、经济上彻底翻了身,上世纪50年代是安康小场子兴盛时期,有关部门派出了文艺工作者帮助艺人们对安康小场子进行整理加工。1954年,安康小场子艺人李志连、张广明搭档参加了安康地区民间艺术会演,获得二等奖。同年,张、李二人代表陕西省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并荣膺奖章。1954年底,中央民族学院特邀李志连进京讲学半年。使安康小场子在艺术和内容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使安康小场子的影响更加广泛,把安康小场子这门民间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文革”期间由于极左路线干扰和社会动荡,民间艺术受到很大的冲击,安康小场子也一蹶不振。1976年10月以后,废止了“样板戏”单一文化模式,迎来百花齐放的文艺春天,民间文化得到复苏。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文化工作者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对安康小场子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在老艺人积极配合下,把安康小场子整理成集并被省和国家卷选入。使安康小场子前所未有的载入史册。与此同时,安康小场子也得到复兴。李志连、张广明、李家长等老艺人纷纷复出登场演艺,同时还涌现出闫昌信、贺振邦、陈厚全、陈文城等一批安康小场子表演新秀。1983年安康地区举行民间艺术会演,年过八旬的著名安康小场子老艺人李志连与搭档张广明应邀登台表演,风华不减当年,轰动全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贺振邦和陈厚全的表演荣获大奖。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文城在叶坪区工作期间,组织演出队上山下乡表演安康小场子及其他民间文艺节目。2000年他又组建“百花艺术团”,在陕南各区、县巡回演出安康小场子700多场次,并在演出中不断创新。安康汉剧团是“汉调二黄”专业表演团体,多年来,他们为民间艺术安康小场子的传承、发展、创新呕心沥血,情系几代人。他们把安康小场子搬上大舞台,在一些对外接待、交流及重大活动中多次演出。为宣传展示安康,推动安康旅游,促进安康发展做出贡献。<br> 谈到安康小场子的传承发展,人们就会缅怀两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那就是著名小场子艺人李志连、张广明老先生。李志连、张广明一生从艺安康小场子,不仅表演出类拔萃,而且为安康小场子的发展传承立下不世之功。他们主要有三大卓越贡献:<br> 一、高超的演技和草帽圈造型,把安康小场子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表演进省城、赴北京,风靡省内外。使安康小场子的影响广泛扩大,知名度显著提高。</div> <font color="#39b54a">李志连草帽圈造型艺术。</font><div><br></div> 二、收徒传艺,为安康小场子后继有人,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二老先后传授培养了李家长、闫昌信、贺振邦、陈文城、陈厚全等一批安康小场子表演优秀人才。这些艺人数十年来一直活跃在安康及周边地区。同时在李志连、张广明表演的激励影响下,一些爱好者也热衷于安康小场子表演,使安康小场子得到蓬勃发展。<br> 三、倾囊相授,为安康民间舞蹈集成贡献毕生心血。安康小场子的传承有史以来都是师徒口口相传、言传身教,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进行各项民间艺术搜集整理。年过古稀的李志连、张广明花费了数月时间把他们的安康小场子表演技艺、草帽圈造型和技法以及所记忆的陕南民歌、戏曲全部口述出来,由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成册,并被省和国家集成卷录入。给后人留下了珍贵遗产。为安康小场子的传承作出前所未有、利在千秋的贡献。<br>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秉持赓续传统、修复生态的文化发展战略,使安康小场子及诸多深藏于民间的“非遗”项目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汉滨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打造汉滨文化品牌”专题会议,与相关部门及乡镇签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书。把安康小场子列为市、区展示推介活动的重点保留节目。<br> 在具体的实施中,文化部门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非遗”保护工作指导方针,狠抓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使安康小场子得到空前繁荣。<br> 抓队伍,夯实发展根基。以人为本,传承、发展安康小场子。首先是扶持了 “百花艺术团”“山宝艺术团”等一批民间表演团体,使安康小场子的保护、传承、发展有了阵地和组织保证。二是培养新生力量,使安康小场子这一民间艺术薪火相传。确定了一批省、市、区级传承人和传承户,使之学者有师,按照拜师传艺,私相授受的传统规矩,让一些爱好民间艺术的年轻人跟班学艺,逐步扩大队伍。三是从青少年抓起,施百年大计之举。汉滨区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教学之列,让孩子从小就认识、了解我们的文化之根,喜好、继承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 <font color="#39b54a"> 汉滨区组织“非遗”传承拜师仪式,按照传统的拜师传艺,私相授受的规矩传承“安康小场子”。</font> <font color="#39b54a">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纳入中、小学教学之列。南门小学学生陈钟坝、董霞表演的“小场子”。</font> 抓展演,扩大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民族传统文化一度被淡化,甚至遗忘失传。为了使大家找回自己的文化迷失,增强文化自信。汉滨区充分利用大型推介活动和民间红、白喜事,节庆、庙会为展示安康小场子搭建平台。组织文艺团体进社区,到工地,入厂矿、机关,进学校、军营为群众表演小场子,让安康小场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增强群众感染力。在广泛宣传的同时,还组织演出团队赴省内、外交流展演,扩大安康小场子对外的影响。通过广泛宣传,安康小场子的知明度得到很大提升。如今,安康城乡已有十余个民间团体把“小场子”作为保留节目,常年向观众表演安康小场子。 <font color="#39b54a">红、白事演出。(五里山宝艺术团)</font> <font color="#39b54a">庙会演出。(安康汉剧团演出)</font> <font color="#39b54a">演出团体走进社区,为群众表演“小场子”。</font> <font color="#39b54a">“小场子”走进四合院。(安康汉剧团)</font> 抓创新,打造精品名片。安康小场子是融说、唱、舞、逗为一体的民间演艺形式,由一丑一旦两个演员在不足三尺见方的八仙桌上表演。从表演形式上讲,既有独特的一面,也有短板之处。文艺工作者根据文化市场的发展变化,在不损伤小场子基本原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原本只在街头巷尾,农家庭院表演的小场子搬上了大舞台,登上了大雅之堂,与更多的观众见面。在表演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演出场合,在传统单桌表演的基础上增加到多桌同时表演,或者增加伴舞,使舞台气氛更加热烈。在舞蹈表演动作上,在继承小场子“三点头”“三缠腰”等传统舞蹈动作的同时,增加了现代舞的动作元素,使舞蹈动作潇洒舒展,进一步增强了小场子表演的艺术性、观赏性。 <font color="#39b54a">登上大舞台,向万人观众展演。(恒口百花艺术团)</font> <font color="#39b54a">恒口百花艺术团表演的“多桌重叠式小场子”。</font> <font color="#39b54a">增加伴舞,形成互动,使舞台气氛更加热烈。</font> <font color="#39b54a"> 融入现代舞的动作元素,使舞蹈动作潇洒舒展。(安康汉剧团表演)</font> 安康小场子是安康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汉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弘扬安康小场子不仅保护、传承了安康地方文化的特色,而且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将会发挥出积极作用。<br> <font color="#39b54a">安康城区民间团队表演的“小场子”。</font> 李道平 文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