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三线建设,已经是一段久远的历史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过三年暂时困难,正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此时急需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以配合国内调整。然而,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仅没有稳定下来,反而越发跌宕起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未雨绸缪的毛泽东,时刻关注着这些外部挑战,思索着诸多问题背后的关联、本质和走向,思索着应对的措施,为中国的发展和安全日夜操劳着。三线建设的决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做出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任务。在毛泽东的直接推动下,新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由此拉开大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线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含重庆市)、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西北地区(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大三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己靠近内地的腹地俗称“小三线”。“大三线”建设是重中之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初步建成了相当规模、门类齐全、产研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这样一个巩固的战略大后方,为国家长远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中华民族的长久繁荣发展而言,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壮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线建设还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千千万万的三线建设者,他们的感人事迹汇流成河,印证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顽强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去缅怀和继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广大三线职工发扬了三线建设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人心齐,泰山移,毛主席一声令下,千万人把三线建设看作神圣的事业,不管有多大困难,都全力以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初冬,北京,三线建设巨幅蓝图,汉江上游蜿蜒东去的曲线上面,一个小黑点聚焦着国家决策者的目光,黑点下方标注的是——安康。这里属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巴山群峰环绕,千沟万壑,层峦叠嶂,山大沟深,交通十分不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全国总共有6个县没通汽车,这里就占了两个——旬阳、紫阳两县。正因为如此,这里也具有战略地位优势,属战备隐蔽的重点地区。未来的铁路建设将把这里与全国各地连通起来,成为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的交通枢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修建阳安铁路起于1944年国民政府,后因政局变化,未开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后1958年又勘测设计,1959年施工,1961年困难时期又停工。1965年再次勘测设计,1968年9月,在建设三线的大背景下批准修建。1969年1月阳平关至勉县段重点施工,继而全线施工。由铁一局及军事管制委员会,实行统一领导,工程代号为“110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条铁路勘测设计25载,西起阳平关,东至安康,总里程356.7公里,设桥梁314座,因地形蜿蜒曲折,三穿分水岭,六跨汉水流域,桥梁和隧道占线路总长的25%。安康境内,山重水复,峰高谷深,在“1101”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下,铁路、基建、公路等专业施工队50万人,与汉中、安康和渭南三地的70万民工,一共动员了近130万人,在秦山巴水间展开人民铁路人民建的艰苦鏖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老爸当年是从乌鲁木齐刚回到西安铁一局的局机关,板凳还没有坐热就到“1101”指挥部报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的工作是根据勘测设计图纸,计算出整条铁路所需的钢材,木材,水泥及所有桥梁的予制。在工程前期准备期间,父亲为了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一个区间一个车站都走遍了,还写出笔记做到心中有数。当时还没有电脑,全部手工计算。老爸真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把好手。据说,万里当年看了父亲在指挥部作的材料消耗表及施工进度表,曾赞不绝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细节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记不得了,但是父亲在修建阳安线期间,春节都没有回家过年,也没休假。反而是我两次到指挥部看望老爸。我大妹一参加工作就在定军山上打了三个月的风钻,我大弟所在的电工队也在安康树电扞……我小妹夫的父母和大姐也在阳安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条战略铁路线全是靠人海战术肩挑人扛修出来的。而且那是一个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粮食和蔬菜都非常紧张,可以说这支筑路大军是勒紧裤腰带拼命干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父亲参加过的抢修广州海珠大桥,到抗美援朝的战火中抢修被炮弹炸断的铁路是如此,在修建宝成铁路线上仍然如此,这也许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安康参加铁路修建有一个铁姑娘排,50几名全部都是18岁,在铁路工地干着与男人一样的重活累活,还喊出了“铁路不通不回家,火车不叫不出嫁,”的口号,奋战在铁路工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安康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汉江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4月,我到汉中看望西北大学的校友,从西安坐高铁去汉中才一个小时,方便快捷,望着窗外,我心里对父亲说,老爸,你曾经参与修建的阳安线要修高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中的图片来源于汉中博物馆,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