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桥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脾气火爆、性格倔强、性情耿直,有着典型的山东人秉性特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他的父辈做生意,据说有着不小的产业,在当时的县城也有一定名号。由于日寇入侵,为躲避战乱,爷爷带着几名子女投奔吉林一亲属。因产业无人照看,家道迅速败落。后来,爷爷客死他乡,大伯带着年幼弟妹辗转几千里,步行用了近两年时间返回家乡,其中艰辛曲折难以想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成年后参军入伍,在东南沿海某军区服役。所在部队肩负特殊任务,应征入伍者优中选优。由于父亲自幼习武,身体素质好,加之头脑敏捷,深得上级赏识,没多久升为班长。父亲也不负众望,在全师大比武中获得个人全能第六名的佳绩。谈及此事,他还说,当时感冒发烧身体不适,不然,成绩不只如此。家里有张父亲一身戎装照片,尽管摄影师没能抓拍好,微闭双目,依然透露英武果敢之气。我相信他此言并非吹嘘,只是一点炫耀而已。服役期满,部队有意留其继续军旅生涯,父亲因实在无法忍受当地潮湿气候,决意退伍回乡。指导员一再挽留,以扣留其党组织关系等方式胁迫,終未能改变父亲意志。父亲讲,后来曾偶然遇到已经晋升为团级的指导员,再次邀请父亲部队就职,又被父亲谢绝。我觉得按照父亲的性格禀赋,他若行伍,应该会有些作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父亲和叔叔响应国家政策,移民到黑龙江。结识母亲,有了我们四个儿女。父亲给人感觉守旧、顽固、一切遵循传统。这可能源于小时受私塾教育,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当年若不是母亲一再坚持,按照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姐姐也许中学读完就该嫁人,她的人生或许就是另一番光景。我清楚记得,因为姐姐夜晚读书学习,父亲暴怒,夺下姐姐手中课本摔到地上。多年后,我对父亲提及此事,他矢口否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每逢过年,他总是买来大红纸,自己书写春联,那时市面没有卖春联的,整个小村只我一家贴春联粘福字挂挂钱,常常引来众人驻足观看。后来,市面上能够买到这些,他还依然坚持每年自己书写春联,一直到患病才停止。在他眼中一切都是中国古代好,古人优于今人,他极度反感外国任何事情,电视电影书籍凡是和外国有关的一概不看(除了新闻),不但他不看,也不许我们看。在我工作自立后,曾为此与他发生过激烈争吵,最后还冲口说道,守旧、食古不化。母亲这个时候站在父亲一边,说,你爸才不守旧。我也不好再多说,心里悻悻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离开的第五年,因城市快速发展,市殡仪馆搬迁。和父亲商议后,决定把母亲安葬回山东老家墓地,墓址父亲早已选好。父亲由于身体缘故,未能与我们同行。老家只是很小时候回去过一次。记忆中应该是古朴落后的小村庄,到时,才发现与想象中完全不同,宽阔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村民住房规划整齐、错落有致。村庄划分出青年房、老年房、休闲区、烤烟区(老家特色农产品)等不同功能区块,俨然一派“新气象”。与老家人寒暄后,大伯家一位哥哥正言对我们说到:俺二叔在老家人心中极受尊重,你弟兄们也要守规矩别狂妄,不能给二叔丢脸。当下肃然。后来在交谈中得知,老家当前模样完全是按照父亲的想法建造。原来,多年前父亲回老家迁移家族墓地。其间,他到村委会提出对家乡建设的想法。并在观察老家附近各个方位后,确定了新址位置。村委会也是行事果断,真的采纳建议,强力推进,几年时间新庄建成。接着,国家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这里先行一步,被当做典型反复宣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父亲因患脑梗抢救治疗几个月。虽无性命之忧,但语言功能丧失,一侧身体瘫痪。出院时,护理他的护工坚定认为:凭这老爷子刚强劲儿,他一定会再站起来。果然,经过艰苦的康复训练,几个月后,他可以自己拄着拐棍走上一二百米的距离,这对80余岁老人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空闲时,常用轮椅推他在附近公园散心。一天,遇到一位父亲的老同事,听说我是他孩子,说道,你父亲是个大好人,敢于仗义执言,打抱不平。接着说,特殊年代时,单位有个老实人,因成份不好,被HWB批斗,批斗过程中拳脚相加极尽羞辱,你父亲见状,站出来予以制止并对那几个HWB讲,战争时期都要优待俘虏,毛主席也说,有错误批评教育,改了依然是同志,你们怎么能对人家打骂。那几个HWB也知道你父亲会些功夫,没敢言语。还有一次,遇到一位曾经的街坊老阿姨,她见到父亲,一把抓住父亲的手放声痛哭,一边流泪一边说,感谢大哥啊,没有你,我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呢。原来,这位阿姨早年丧夫,自己成份又不好,时常遭受批斗。在一次被批斗后,越想越窝囊,回家欲寻短见。当时两家是邻居,父亲看出她情绪不对,跟着她回到家,及时发现制止,并对她说,你不看别人,还要看看身边这几个孩子。阿姨闻听心下豁然,决心一定要把孩子拉扯大。这些我都是第一次听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依稀记起,小时,姐弟中我的体质最弱,父亲常常偷偷把我叫到一边,从上衣口袋掏出一包糖豆塞给我,告诉不要让他们看到。我也总是缠着他讲孙悟空的故事,在他的故事声里安静睡着。还有一次,我吵着闹着要吃蘑菇,是父亲到很远的树林里给我采回……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在他身上体现着许多人性的光辉品质,善良、质朴、正直、诚实、勇气、仁义……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底色也有人类永远不能失掉的高贵品格。我还渐渐觉得,曾经他讲过的许多话,当时不以为然,如今想来都可谓“至理名言”,无可置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已经90高龄,只能借助轮椅行动,身子骨还算硬朗,每天规律作息。他关心与山东有关的一切信息,通过电视观看山东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以及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现如今网络普及、媒体信息多元化时代,他可以使用平板电脑看到更多关于山东老家视频节目,也时常与老家亲人视频。一次我试探地问他:方便时候,我们一起回老家看看?他听后长长叹口气,神情落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