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 - 心中永远的惦念

李百成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那天早5点,我从老街基的单位出发向南山走去,准备到铁东原“立新小学”边的老宅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约六、七年前我曾开车去看过老宅,那时在铁东原有的一片片老住宅就已基本拆空,但令人惊奇的是我家原住的那一趟房还剩了南房头的两间未拆,孤零零的犹风烛残年般在那独守着,而南数的第二间就是我的家,是我出生与长大的地方,到如今这间老宅已历经了六十多年的风霜雪雨,我在这里拥有的许多曾经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永远不曾忘却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在南山铁东出生和长大的,那时住在南山矿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叫“南山小楼”,这座二层厢房小楼建于六十年代初,共建两栋用于南山矿消火人员住宅专用。它是按苏联图纸设计建造的,有上下水道,盖整幢楼都没用钢筋、水泥和木料,只是用了砖和石灰浆盖起的,厚厚的有三块砖厚的墙体也非常坚固,一楼屋内顶棚是用砖彻起的拱棚,由此可以说“南山小楼”在建筑上还是很有特色的。后来,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因一幢楼失火,两栋小楼都改成了平房。</p> <p class="ql-block">  这个平房就是原来南山铁东有名的“小联营”,那时在这里卖的生活用品在我们小孩的眼中是比较齐全的,一进小联营,最先入鼻的是大酱缸中散发出的大酱与酱油的那种纯纯的酱香,还有从酒坛中用酒提斗打酒时飘逸出的酒香,那是一种现在再也不曾嗅到的香啊,着实让人不忘。在“小联营”前顺道往西依次还有理发店、蔬菜商店、铁东饭店、南山小医院和小日杂商店… …</p> <p class="ql-block">  从“小联营”东房头顺道往南走就能走到我家了,原先这周围都是一趟趟比较密集的平房,有公房也有私房,是那时小的缘故吧,从家去一趟“小联营”还是感到很远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顺着南去的老道往里走,左边有围起来的工地,右边是正在建设中的“南山复兴公园”,建设中的公园按规划已具雏形,这个公园建在三跨桥下和国铁道边,其城市美化与百姓休闲相结合,做的都是很好的。这里原有的高岗、深沟也早已不见了,空地顺小山坡的走势向西,建了三阶比较平整的绿地广场和健身路,一切做的还是非常规范的。</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走在这条回家的大道,已无儿时那种曲折与高低不平的感觉,也可能是不自觉的腿急缘故,现在反而感到刚走过“小联营”不远就到了老宅,这段距离似乎要比儿时走的路短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老宅还是六、七年前看到时的模样,只是不知为何至今她仍孤零零的在那矗立着。也许是剩下这两户人家搬迁条件未谈妥的缘故吧。不过,这样也好,它无意中给了我回家的念性,也给了我睹物思人的怀想。</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这间老宅和庭院,怎么变得那样的窄小与破败,与儿时印记中的高大宽敞、规距整洁有着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 记得孩儿时被锁在家中,总爱爬到窗台上隔着宽大的窗户外望,长大些后晚上还要帮父母关上厚大的窗户栅板,是小的原因吧,上好一块栅板还很是费劲的。</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的小院布置的十分精致得体,推开大门进院,院门的水泥小道直对房门,小道右边是与邻居隔开的板杖子,左边是煤栏和柴伙垛,煤栏再左边是父亲盖的小棚;煤栏和小棚与房子之间的空地是栅栏围成的菜园子,每当春天来时菜园里总是种着生菜、葱、尖椒、西红柿和茄子等几样必备时蔬,即使到夏秋之时,小院始终充满着勃勃的生机。记得那时的小园还有一个菜窖和一棵总爱开花结果的樱桃树,靠屋门前还种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梨树,指向天空的树枝有三分之一已高过了房沿。 </p> <p class="ql-block">  小院中的窗前墙下是我儿时玩耍的好地方,记得那时左窗下还有两个鸡窝,窝里始终养着4、5支小笨鸡,全家人吃的鸡蛋都产在这里,到冬天时还得把小鸡移到屋里喂养。在我的印象中,有一支灰色的芦花鸡让我不忘,至今它们在槽中抢食吃的憨态和偏过头看人的可爱模样让我无以言表,但在心中却永难忘记。</p> <p class="ql-block">  院中爸爸盖的小棚还在,不过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间小棚要比现在大得很多很多,因为那时我们总在里面藏东西和玩捉猫猫的游戏。现在再看这小棚可实在是太小了,很难装下几个大人的身躯,但那里却盛下了我们儿时满满的回忆。而今看着它,我还是有个疑问不解,若是从爸爸在我记事时就已盖好了这间小棚算起,她的年龄已历时半个世纪有余,当年只是用残砖烂瓦和黄泥盖的小屋,何以有这么好的质量能坚挺到如今?这让我迷惑与费解,她是在等待着履行一个已签订的会面约定吧?否则,我对她的坚强实在做不出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来。</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老宅家中添的第一个电器是收音机,那是爸爸花49.5元在南大营买回来的,当时正在听一部评书《剑》,说的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与朝鲜军民英勇抗敌的故事。这部评书讲的真好听,比原来有线广播中播出的小说《金光大道》《渔岛怒潮》等等都让人受听,其在说书时模仿的各种唯妙唯俏的声音,让人听来既新颖又生动,这是我有生以来听的第一部评书。等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才买第二件电器,即一台“孔雀”牌黑白电视机,那时与邻居们比我家电视买的也不晚,但也不算早。</p> <p class="ql-block">  说一件小时有趣的小事吧。那是七十年代中期,我应十二三岁正上小学二三年级,全国兴起办社会主义大院运动,于是家住的这两栋平房办起了鹤岗第一个社会主义大院,并命名为“东风大院”。那时我们家属南山区六委四组,委主任曾是出席全国会议并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优秀居民委女主任。那时社会上的政治氛围很浓,记得有一次南山区有一位跨盒子枪的武装部韩部长领我们大院的人扩垫大院各家门前的大道,我家右下方是自建房的老邻居老刘家,当时的刘婶是一个较厉害的人,她说“水往低处流,山墙下的沟填上土水怎么流?”当时,韩部长未加思考的就回怼了她一句:“社会主义的水就是往高处流!”现在提起这件亲历而记住的小事,也已过了五十多年了,那时还有许多故事让人不忘,还有许多趣事值得怀想。</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88年结婚时离开这里的,父母也在1995年从这搬出。那时,院中的梨树正当盛年,开春时梨花似雪,在风的摇曳中落下的万朵梨花如雪飘飞,到秋天时满树结着无数如鸭蛋鹅蛋般大小的梨,随着到来的金伙而渐渐的由绿变黄,着急的吃上一口会酸涩难咽,但在十月下霜后梨才充浆并变得细腻和甜软,这时才能让吃上一口的人感到满口梨汁的甘甜与吃完后留齿的梨香,这种口感真的让我至今久久不忘。就是现在说起,仍有一些初中高中的老同学,谈到当年相互到家串门的往事时,都对我家的梨树念念不忘,我家的那棵梨树总是引起大家满满的回忆与共鸣,在大家印象中的那棵梨树真的好。只是可惜了,在家人都搬走后,新来的人家可能因遮光的缘故吧,把这棵有着三十多年树龄的老梨树给伐了,这件事让我即使今天想起依然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上的草屋,曾是离我家门前左边约有三、四十米远的老邻居田大爷家,住邻居我们两家最好,大人们的来往也最勤。记得盖这三间草房时我刚6、7岁,这三间草房是用草辫子和泥盖的,非常宽敞,而且冬暖夏凉。当时能盖上三间房的他家是比较有能耐的,那时的田大爷属建国前参加工作,任矿务局运输处汽修厂领导。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他们家有了一台当时百姓人家中非常稀少的黑白电视,因这台电视是周围所有邻居们的唯一,现在还记得当时在他家看过的电视连续剧,有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和日本的“排球女将”等等,那时每当电视开演前他家屋里早已是满满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那三间倒塌的平房,房中的树已长的很高,人去房空至少也有十多年的光景了,可这种残破与荒芜实在是令人慨叹与心酸,虽然当年互相串门的两家老人业已作古,但此情此景仍无不令人更加的睹物思人。</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人去屋空,又岂止物是人非。在这里,岁月的刻刀不光刻下了走过的世纪年轮,它还在无时的改变着世界旧有的容颜与认知,尽管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为的。</p> <p class="ql-block">  从老宅出来走过“南山复兴公园”,由三跨立交桥东桥头上桥左转,经过南山区政府就到了小时候常来的“国营”,那时的“国营”不是现在照片上的样子,那时都是平房,是南山的经济中心,这个“国营”要比那个“小联营”繁华得多且高出一个档次。</p><p class="ql-block"> 在这我也有许多不能忘怀的往事,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吧,在那一年要过八月节时,爸爸领我和弟弟去“国营”买东西,爸爸先安排好我和弟弟在理发店等他,然后他去排号买肉。可我和弟弟等了好久也不见爸爸回来,我就自做主张的领着弟弟按原道回了家。当很久后,看到满脸是汗的爸爸气喘吁吁的赶回家,看到我俩在家时才长长的松了口气,真不知那时怕把我们弄丢的爸爸有多么的着急上火呀。真是的,天下的父母心尤是可怜,而今早为儿父又为孙爷的我也有深深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  在“国营”这条街上我找了个包子铺,点了一碗豆腐脑和两个馅饼,有意的当做早餐在这吃了起来,要知道我现在吃饭的位置就曾是儿时“铁西饭店”的原来位址,那时能到“铁西饭店”吃顿饭对我来说尤是奢望。</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在三线站点坐上了去市里的公交车,现在乘车的票价是一元,而那时仍是这趟三线车,当时的票价是八分。</p><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临江仙•题老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菜窖冬天淘水,暑期奋力劈柴。垂涎梨树果偷摘,小园春绿在,窗外雁高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甲子一轮过去,烟云故地庐宅。荒凉凋败几徘徊。思人缘睹物,百感入清怀。</b></p> 2022.5.13  鹤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