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山西6:张壁古堡的神奇世界

懶人國%逍遥王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属于灵石县静升镇,张壁古堡属于介休市龙凤镇,两地相距很近,只有18公里。于是乘坐直达班车前往一游,晚上还是返回静升镇住宿。</p> <p class="ql-block">↑藏风桥,位于景区外。桥身为砖石结构,东面石刻“藏风桥”,西侧为“启胜”。堡南100米原有河道,如遇暴雨,河水就从绵山下来突入堡内。1894年太学生贾田荣因为母病祈祷关圣,病愈后还愿捐银筑桥,村民闻讯也纷纷捐资。经过开凿导流,河道转向东南,再向东北注入龙凤河。桥在巽位,巽为风,桥成则风水藏,一村得以免患,故名藏风桥。</p> <p class="ql-block">↑藏风桥面铺石,如同鱼的骨架,寓意喜庆有鱼。石栏两端的立柱上雕着“甜瓜”,寓意子孙后代幸福甜蜜,多福多寿。桥洞两侧建有八字挡水墙。横穿桥下的涵洞大进小出,外形酷似马鞍,寓意长治久安。从取名到建造,藏风聚气,趋吉避凶,祈愿富足安康。</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后赵诸侯张平(?-361年)所建的众多坞壁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张平在后赵时期任并州刺史,割据并州(太原)八年,最终被前秦苻坚所灭。</p> <p class="ql-block">↑张壁犹如一个袖珍小城,面积0.12平方千米,却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遗存。从十六国时期始,古堡大致经历了坞壁、军镇和设防性村落等几个阶段,在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独特军事防御体系、儒释道相辅相融的宗教文化、神奇的星象堪舆文化和灿烂的农耕民俗文化。</p> 1张壁古堡南堡门 <p class="ql-block">↑南堡门,明嘉靖38年(1557年)重建。与堡门相连的堡墙始建于坞壁盛行的北朝十六国时期,曾经高达四丈、可供兵马行走的夯土堡墙,历经千年风霜雨雪之后,再已不见当年的巍峨。</p> <p class="ql-block">↑门洞上方中央镶嵌的石雕是螭,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螭首嘴大,大肚能容,多装饰于排水口,称为螭首散水。很久以前,张壁古堡的主街道也是水道,南堡门上安螭首,是祈望在发大水的时候<span style="font-size:18px;">螭</span>会把将水吸到肚子里,使堡内免受洪水之灾。螭的上方门匾题词为“护村镇河”。</p> <p class="ql-block">↑风水学认为北高南低,才是风水最佳。而张壁古堡总的地形正好相反,是南高北低。为了弥补风水不足,历代张壁人一直在进行很多方面的改造。古堡只有南北两门,两门之间S形的红顺街是唯一的主街道。北堡门是正门;南堡门是副门,位于阴阳五行中的“火”位。</p> 2关帝庙 <p class="ql-block">  张壁的宗教文化氛围较为浓郁,主要有堡南、堡北两个宗教建筑群,现存宋、元、明、清时期的庙宇殿堂20多处。关帝庙位于南堡门外,明末崇祯年间,时逢乱世,绵山脚下的张壁村常遭兵匪侵凌,民不聊生,在乡约张义带领古堡众人抵御外敌之后,草创关帝庙宇,以后又经过多次修缮与扩建。</p> <p class="ql-block">↑山门与堡门相对,门额“大勇夫子”。文夫子孔仲尼,武夫子关云长,民间有幅对联:“文夫子,武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p> <p class="ql-block">↑山门兼做戏台,空间充分利用,构思奇巧,门开着是山门,门关上就是一座戏台。戏台建于1709年,俗称“猴猴台”,“猴猴”是方言“小”的意思。逢年过节上演“猴猴戏”,白天木偶戏,晚上皮影戏,唱戏娱神,祈盼庙里的关老爷、山神爷、虸蚄爷护佑张壁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帝庙坐南朝北,采用</span>奇特“倒座式”的反风水建造方式,国内武庙万中无一。由于绵山地势高陡,“冲”气十足,南堡门外建关帝庙,可以遮挡来自绵山的“煞气”;另一方面与当地关公显灵的民间传说有关,关公坐南朝北,面向古堡,可以时时护佑百姓平安。</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寺庙里放置祭品的地方,建于1791年。两侧木架摆放着大刀、金瓜、月斧、干支棍、豹尾枪、肃静牌、回避牌等,共有帝王出巡时的32杆仪仗。</p> <p class="ql-block">↑献殿之后为正殿,横额“亘古一人”。立柱对联是张壁村保留的最古老的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生蒲州聚涿州保豫州镇荆州,惟公称神称帝;</p><p class="ql-block">扶玄德结翼德斩庞德剿孟德,谁人塑像塑身。</p><p class="ql-block">上联四地名,下联四人名,对仗工整,言简意赅,关羽生前身后的高度总结。</p> <p class="ql-block">↑殿中供奉关羽,一旁周仓扶刀,关平抱印。随着20世纪“文化大革命”的蓬勃发展,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庙中塑像被红卫兵捣毁,直到20多年后才重新塑造。</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最珍贵的当属壁画。壁画绘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工笔细腻,用25幅连环画的形式介绍了关羽的生平故事。壁画由纯天然颜料绘制,耐久性强,不易脱色,加之张壁村地处黄土高原,相对湿度较低,虽历经三百多年,色彩依然艳丽,色质依然清晰。</p> <p class="ql-block">↑桃园三结义。</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同时也是防御壁垒,山门、堡墙、东侧可罕庙高台共同围成半闭合空间,形似瓮城。守庙即守堡,赢得备防时间。如果庙院失守,可以从地道撤回堡内,合力再战。</p> <p class="ql-block">↑耳殿是正殿两侧的建筑,建于1791年。图为东耳殿,居中为山神塑像。另一侧的西耳殿,供奉的是虸蚄神,主要管理人间蝗虫,以及一切和虫类有关的其他自然灾害。</p> <p class="ql-block">↑山神。</p> <p class="ql-block">↑东耳殿壁画。</p> <p class="ql-block">  张壁村曾有“关公面前耍大刀”的独特习俗。每年正月初一, 当地年轻人吃过饺子都会来到关帝庙,要当着关老爷的面,进行一场舞刀比赛,称做“长出息”,谁能把87斤的青龙偃月刀舞得风生水起,谁将来就能够出人头地。1958年时,保存了300多年的关刀,溶化在举国“大炼钢铁”的烘炉中,舞刀习俗也成了往事。</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东侧连接着一个很大的院落。院落北端是高大的南堡墙,下方有三眼窑洞,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09年),与关帝庙同期建成。院落中的南端矗立着一排高大塑像。</p> <p class="ql-block">↑三眼窑洞外观朴素,中间是观音堂,两侧窑洞是僧人居住的神舍。</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的木供桌处原来是砖砌的供台,供台上是精致的竹编神龛,供奉着有三尊站立的千手千眼观音。文革时期观音像被捣毁,后来有村民在清理和拆除供台时,发现后面的中空墙壁里安放着一尊神像,村民没敢声张,用砖封堵了洞口,使得神像躲过一劫。这个秘密一直保守到了古堡开放。</p> <p class="ql-block">↑这尊国内罕见的泥包铁神像,盘腿而坐,神态安祥。外观为精美细腻的泥塑和彩绘,从已残损的手臂、膝盖等处可以清晰地看出里面的铁质纹饰,由此可判断这是一尊精工制作的铸铁塑像。</p> <p class="ql-block">↑服饰似佛似道又似儒的神像身份是谁?精美的铁像为什么要用泥巴包裹后再精心彩绘?为什么神像要封存在墙壁之内,前面还要请来三尊站立的千手观音加以掩饰?千百年来,神像与千手观音一起享受人间香火,接受膜拜,古人为何用此隐秘方式进行祭奉?至今都是未解之谜。有人推测,窑洞上方悬挂的“急早回头”匾额中的“急”字并非错字,而是另有深意。</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通往南堡墙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南堡墙古地道口。此处封闭不可进入。</p> 3魁星楼 <p class="ql-block">  张壁很早就有魁星楼,历史上曾多次重建,现在是南堡门上最高的建筑。一层供奉魁星,二层供奉文昌君。</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魁星,是一尊象形会意的神像。右手执笔,做点之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左手捧“斗”,与神像的鬼形合成“魁”字;右脚踩着一条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传说中的“魁星点斗”是文运兴旺之兆。神话中,魁星主宰着文章与文运的兴衰,主宰着人间的功名禄位,所以受到古代儒士学子的无上崇敬。</p> <p class="ql-block">↑魁星身旁目光炯炯的马。</p> <p class="ql-block">↑凿壁偷光。西汉丞相匡衡,幼时家贫,白天忙于干活,到了晚上才有时间学习。家里没有照明灯火,只好把墙壁上的孔隙凿穿变大一些,借着邻舍的烛光读书。</p> <p class="ql-block">↑映月读书。南朝人江泌,幼年家贫,白天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在月光下读书。明月慢慢西沉,他就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的二楼悬钟。</p> <p class="ql-block">↑二层供奉文昌帝君。文昌是古代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蜀人张育在东晋时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元代封为文昌帝君。其为人天性刚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爱民如子,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尊崇。两边供奉的是天聋地哑,科考时跑不了题。</p> <p class="ql-block">↑手不释卷。</p> <p class="ql-block">↑郭泰授徒。郭泰(128-169年)是东汉名士,介休人,著名的太学生领袖。决拒当官,在家教书授徒,弟子多达千人。太傅陈蕃等人密谋诛杀宦官,事败而遇害,许多太学生也死于非命,郭泰闻讯哀恸而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堡墙上的柏木灯竿,高约12米,据传立于刘武周时期。千百年来,灯竿上一直安放油灯作为张壁与介休城内及时联络的通讯工具,也即传说中“张壁点灯、介休看明”的信号灯,功能类似古代军事时期惯用的烽火台。直到民国初年,灯竿上才被撤灯换旗。</p> 4西方圣境殿 <p class="ql-block">  西方圣境殿位于南堡门的正上方,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p> <p class="ql-block">↑西方圣境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居中供奉接引有缘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方圣境殿前,可以向西俯瞰,左为古校军场,中间为西场巷巷门,右为星象文化展厅。</p> <p class="ql-block">↑向北俯瞰红柳街,这是一条由暗红色的条石砌筑而成的主街,东西两侧是错落有致的七条幽深古巷。</p> <p class="ql-block">↑向东南,可通往可罕庙。且有一条砖砌台阶的大斜坡,可以走下南堡门城墙,台阶32级寓意着虔心修行的各种境界,同时也寓意着四平八稳,斜坡是用于拖运战车、辎重物资到堡顶的通道。</p> 5可罕庙 <p class="ql-block">  可罕王祠是国内唯一的膜拜可罕王的古代神庙,可罕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其首领的尊称。是胡汗两族的互融与共的最终轨迹?还是千百年间强悍胡族的神秘遗存?专家们各执一词,作为游客的我也只能看看热闹。</p> <p class="ql-block">↑敬德堂。可罕王祠是一处宽大的院落,山门门额砖雕“齐云”,意为高与云齐,进入仙境,同时也暗示这里供奉的神,在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可罕王祠居北,戏台居南,西厢房是敬德堂,东厢房为现地道入口。</p> <p class="ql-block">↑可罕王祠前的钟楼。与正殿、鼓楼同筑于两米多高的月台上。</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可罕王祠是南堡门庙宇群的主体,张壁古堡最古老最神奇的庙宇,也是张壁全村的最高点。南北长57米,东西宽28米,墙高8米,高墙垛口俨然堡中之堡。</p> <p class="ql-block">↑可罕王祠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修缮后的原貌,曾有元代延祐元年(1314年)、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的刻文记载。正脊中央建制金黄色琉璃饰件,黄色为皇家专用色,登大殿又需登暗九级须弥台阶,以示可罕身份堪比帝王之尊。</p> <p class="ql-block">↑正殿的可罕像,神态凶狠,面目狰狞。可罕王的身份现有三种说法:东魏高欢、隋杨谅、隋末刘武周。认为是刘武周的说法较为普遍,但无史志铁证。隋末“十八反王”之一的刘武周,617年起兵反隋,引狼入室,依靠突厥与唐军对垒,被突厥赠封“狼头纛 ”、“定扬可汗”,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620年介休兵败,逃往突厥后被杀。</p> <p class="ql-block">↑宋金刚,塑像立于正殿西侧,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起兵易州,后追随刘武周,并成为其妹夫。善于用兵,屡次打败唐军,但最终在介休被秦王李世民击溃,逃亡突厥后被杀。</p> <p class="ql-block">↑正殿壁画。</p> <p class="ql-block">↑正殿东侧据传曾立有尉迟恭的塑像,后被毁坏。尉迟恭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最早是跟随刘武周起兵,担任偏将。620年介休兵败,归顺李世民。</p> <p class="ql-block">↑可罕王祠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堡。刘武周与李世民在介休两军决战,而张壁位于战场附近,因此本地村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刘武周军士的后人,而古堡则是刘武周秘密修建的用来指挥作战的地方。因此汉人聚集的古堡中,才会建有外族的可罕祠。</p> <p class="ql-block">↑可罕祠戏台,始建于元代,古堡三戏台之一,是张壁和周边县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老戏台。专门用来表演介休特有的地方小剧种“干调秧歌”,不用伴奏,但凭自身嗓音,风格豪放,又多即兴表演,充满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鸡冠石,恰似一幅中国地图。据传刘武周父母在宫内闲聊,突然门外跑来一只公鸡,窜入刘母怀中,刘武周出生时头上有一肉瘤,史称鸡冠周,传为昂日鸡下凡;相传刘武周曾在张壁堡南的河滩上发现鸡冠石,但不知所踪,今人无意中又发现此石。石上的渤海、川陕盆地、黄土高原、北国大漠清晰可见,尤其山西更是精准逼真。</p> 6古军事地道 <p class="ql-block">  张壁村虽小,却具有完备的城市形态,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是世界上颇为罕见的袖珍小城。三面沟壑,一面靠山,地势险要,地下建有长约万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堪称“地上地下双城子”。</p> <p class="ql-block">↑可罕庙东厢房,是古军事地道的入口。进门可见地道的立体模型,另有一张《张壁古堡地道通风系统图》。</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建筑,从左到右,为可罕王祠、南堡门、古校军场、西场巷巷门。</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兵在绵山雀鼠谷大败刘武周部将宋金刚,追至张壁村时,宋金刚残部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今人分析推断,宋金刚残部正是从这里钻入地道逃走,而这座地下工事,也就仅仅使用过这一次。</p> <p class="ql-block">↑介休战败后的宋金刚与刘武周北逃突厥,先后被突厥所杀,而这条地道也从此被埋入地下,千百年来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1994年6月,村民张某在修整自家地窖时,才发现了地道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地道入口。日寇占领张壁期间,曾在制高点的可罕王祠发现一个洞口,因为畏惧不敢进入,往里打了几枪虚张声势,然后用大量水泥封堵了事。直至1994年一位村民在西窑湾发现洞口,才揭开发掘序幕。</p> <p class="ql-block">↑地下遍布地道,四通八达,并与地面古堡建筑巧妙勾连,现已发现地道口14处,位于大殿、厢房、庙院、居民窑洞、陡岩、绝壁、堡外田野等处。地道分为上下三层,最底层深达20米,呈立体网状结构分布,纵横交错、攻防完备,可容纳万余人。高层距地面2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p> <p class="ql-block">↑俘虏窑。</p> <p class="ql-block">↑马厩。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中层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或伏击窑;底层有进深11.5米,高7.5米,宽5.5米的深洞,是地道的粮仓或兵械库。</p> <p class="ql-block">↑马槽。</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据考整个地道有万米之长,现仅发掘三千多米,经过整修后的高宽形制略低于古地道规模,现高约2米,宽约1.5米。</p> <p class="ql-block">↑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陷阱。地道内留存有通风孔、传声筒、天眼、排水道等,还有水井与地面相通,通过井筒脚蹬窝可进入另一层通道。并设置有抽板陷阱,四通迷离十字口等。</p> <p class="ql-block">↑将军窑。</p> <p class="ql-block">↑地道内的圆形窥探孔。</p> <p class="ql-block">↑将军窑正对着沟崖间的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卡。堡外的北面、南面的沟崖中都设有洞口,可通风、可瞭望。</p> <p class="ql-block">↑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融攻防藏遁为一体,规模宏大,设计奇巧,绝非民财民力所及,是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设施。</p> 7古地道出口 <p class="ql-block">  古军事地道出口位于张壁古堡的西面窑湾沟的峭壁上。2017年《爸爸去哪儿第五季》在张壁古堡拍摄,邀请了陈小春、吴尊、杜江、刘耕宏和邓伦等作为嘉宾。地道出口处旁的窑洞即为当时的杜江父子住处。</p> <p class="ql-block">↑窑洞内陈设简陋,洞外挂有一木牌“爸爸去哪儿主题院落杜江家”。</p> <p class="ql-block">↑窑洞中的衣柜是一个地道口。</p> <p class="ql-block">↑向下有“地道滑道”,可以通往沟谷(收费娱乐项目),然后再步行上来。</p> <p class="ql-block">↑向上通往古堡西侧的巷道。</p> <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李世民名垂千古,刘武周折戟沉沙,尉迟恭跻身开国功臣,宋金刚叛亡少人问津,岁月流水,过客匆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唯有古堡古道,犹可见证先民的智慧和文化的深邃【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