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的美篇

陈虹

<h3> 一次难忘的采访<br> ——深深怀念秦怡阿姨 <br><br>  那是五年前的一天——2017年的10月8日,我随《戏剧大师陈白尘》摄制组来到位于上海浦东的东方医院采访秦怡阿姨。她因为前些日子不小心摔断了腿骨,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王龙基大哥热情地为我们带路,他和秦怡阿姨在银幕上饰演过母子,生活中也如同母子一样。<br></h3> <h3> 秦怡阿姨就住在这里<br><br><br><br><br><br><br><br><br></h3> <h3>  《戏剧大师陈白尘》是南京电影制片厂为纪念父亲110诞辰而制作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内容,便是展现抗战时期山城重庆的戏剧运动——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大后方一片白色恐怖,原本轰轰烈烈的话剧舞台顿时陷入沉寂之中。就在此时,一个名为中华剧艺社的民营剧团宣告成立了。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是:以话剧为突破口,继续坚持斗争。<br>  该时父亲是剧团的领导人之一,而秦怡阿姨则是剧团的主要演员。为此,片中这段历史的讲述非她莫属,更尤其是当时的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br></h3> <h3>  电话是前一天打的,约好了次日上午10点见面。由于医院严禁采访——之前去华东医院看望黄宗英阿姨时,就碰了一个大钉子。门卫一见我们扛着大大小小的机器,不容分说地硬是将我们死死地拦在了大门外。于是这次的采访便改变了计策——大家“化整为零”,将机器一一拆散,分别装在各自的提包中,待一个个顺利通过安检后,再于楼梯拐角的隐蔽处“化零为整”。<br></h3> <h3>  医院不准采访,只得采取秘密行动了</h3> <h3>  <br><br><br><br><br>  秦怡阿姨的女儿斐斐姐已经在病房门口等候我们了,她抱歉地说道:“请稍候,妈妈需要化一下妆。”这的确是秦怡阿姨的性格——她永远都是将最为美丽的一面展露在大家面前。<br></h3> <h3> 斐斐姐已经等候在病房门口了<br><br><br><br><br><br><br><br></h3> <h3>  <br><br><br>  进得病房,我一下子愣住了。不是因为她的消瘦,而是因为她的虚弱。——一床白色的被单盖在她的身上,秦怡阿姨静静地躺在那张四面围着栏杆的病床上。她在对我们笑,却不能抬起身来……我急忙扑上前去,除了内疚,还是内疚,真不该在这时来打搅95岁高龄且伤痛在身的她!<br></h3> <h3> 病床上的秦怡阿姨<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  论起父亲与她的关系,除了故交,还是邻居。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们两家同住在上海复兴西路44弄,我家是7号,她家是2号,我与她的儿子小弟同龄,从小一起长大。秦怡阿姨看见我,立即伸出手来,我知道她想说什么,为了不引起丧子的悲痛,我急忙打断了她的话头。<br></h3> <h3>  1996年去上海看望秦怡阿姨,小弟已经不认识我了<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  秋日的阳光洒满了整个病房,也洒在了秦怡阿姨的身上。我定定地望着她,依然是那样美丽那样端庄。整齐的白发如银丝般闪亮,慈祥的面容如孩童般清朗。<br>  “开始吧,咱们抓紧时间……”秦怡阿姨微笑着向大家点了点头,她明白了我的心意,便直接转入了正题。<br>  “中华剧艺社是民营剧团,其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国民党政府的束缚。筹备期间虽说周恩来同志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拨了3000元的开办费,但依然是穷啊,只能在重庆南岸的苦竹林找了个农舍暂时住下……”秦怡阿姨开始了她的讲述。缓缓的,轻轻的,但字字清晰。<br><br><br><br></h3> <h3>  中华剧艺社旧址,现在已面目全非了<br><br><br><br><br><br><br><br><br></h3> <h3>  “用破板子钉起来,隔成一个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放上十几张竹床,竹床与竹床之间只留下一条窄窄的缝。人呢,只能侧着身子慢慢挤进去;行李呢,也就是几件衣服,裹成个小包放在身边,我记得,我是放在了左边,脚的左边……”病房里静悄悄的,只有摄像机在轻轻地转动。秦怡阿姨双眼凝视着窗外,思绪将她带到了70多年前。<br>  “至于吃饭,那就更简单了。——大锅饭,大家围在一个桌子上。我动作慢,等我端起饭碗时,别人早已噼里啪啦吃完了,就剩下一点菜汤。不要紧,菜汤泡饭同样好吃,咕噜咕噜一口气吞了下去……”她边说着边比划起来,兴奋的红晕渐渐漫上了她的面颊。<br></h3> <h3> 当时的秦怡阿姨只有十几岁<br><br><br><br><br><br><br></h3> <h3> “你们觉得苦吗?”我小心翼翼地提了一个问题——一个很幼稚的问题。<br> “你们帮我把床摇起来!”她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br> “这……”我不敢答应,她毕竟重伤在身,医生能够允许吗?<br>  “呒事体,呒事体!”秦怡阿姨一着急,连上海话都冒出来了。我们不敢“违抗”,只得乖乖地将病床的上半部分摇了起来。。<br>  </h3> <h3> 秦怡阿姨在向我们下命令<br><br><br><br><br><br><br><br><br></h3> <h3> “日子是苦,而且苦得不得了,但是我们高兴啊……”身子刚刚坐直,她便迫不及待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双手也跟着舞动了起来。<br>  “有一个叫熊辉的女演员,我们两人是好朋友。怎么面对这饥肠辘辘的日子呢?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两人交流时不许说话,只许唱,把要说的话,都变成歌唱出来,谁要是忘记了,就算输了。输者,罚什么呢?想来想去,什么都没有,总不能脱衣服呀,就用手绢吧。我输了,我的手绢给她;她输了,她的手绢给我。结果唱唱唱,一直唱到晚上,不晓得她怎么打了个愣,我马上抢过她手绢,我赢了!”<br>  多么有趣的画面,多么生动的讲述,摄制组的小伙子们也都跟着一起笑了起来,我更是紧紧抱住秦怡阿姨的胳膊,忘记了她还是个病人。<br></h3> <h3> 秦怡阿姨坚持着坐起身来<br><br><br><br><br><br><br></h3> <h3> 窗外的阳光将树影投射在天花板上,晃动出一圈圈的光环。它们也在笑,它们也在听,它们也成了今天拍摄中的一名成员。秦怡阿姨接过我递上的茶杯,轻轻地呡一口,“还要听吗?好,那就再讲一个……”<br> 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以前都是在电影里听到的,如今却真真切切地不需通过任何话筒和屏幕。标准的普通话,略带一点南方口音,既亲切又温柔,既甜美又醉人。<br> “我们十多个人既是编、导、演,又是炊事员、采购员,还要兼管化妆、服装、道具。每天清晨四点,值班的就要挑起担子到四五里地外的镇上去买菜,回来后还要烧饭、洗涮、打扫房间。但是每到晚上,便是我们最愉快的时候,坐在木板房的前边,读书,念剧本,分析角色,互相出点子。白尘同志最擅长讲故事,他把许多知识传授给了我们……”摄影师悄悄地移动了机位,他发现秦怡阿姨的眼中闪烁出了光亮。是的,我也看见了,这个光亮使她美丽的面庞更加生动起来,带着骄傲,带着自豪。<br>  “……有一天辛汉文来看望我们,见大家太苦了,丢下一些钱,让我们打牙祭。那天轮我去买菜,天不亮就出发了。走走走,下雨了,那时我还小,只有十几岁,挑个担子,把买来的肉放在里边。哪知道田埂又湿又滑,一不小心,摔了一个大跟头,那些已经被切成一块块的肉也不知道都飞到哪里去了。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声地哭喊起来,怎么办,怎么办啊?我不死心,卷起裤腿下到田里去摸去找,最后居然让我给找到了,一块,两块,三块……回到家,厨艺精湛的程梦莲大姐烧出一碗油旺旺的红烧肉,那个香啊,闻着闻着,口水都流出来了。……哪知就在这时,咚咚咚,飞机来轰炸了,大家慌忙钻到桌子底下,头进去了,屁股还在外面……”<br>  “那碗红烧肉呢?”导演小解已经忘记了拍摄,忍不住开口问道。<br>  “落满了尘土,成了一碗黑泥团了!”<br></h3> <h3> 秦怡阿姨越说越兴奋<br><br><br><br><br><br><br></h3> <h3>  笑声回荡在病房内,久久没有散去。斐斐姐在我耳边悄悄地说了一句话:“妈妈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是啊,抗战期间的艰苦卓绝,在她的嘴里变成了不值一提的往事;话剧运动的筚路蓝缕,在她的口中变成了甜蜜美好的回忆。——“中华剧艺社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阵地,我们抗战的武器,我们的艺术理想!”这是秦怡阿姨的总结,也是她对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的总结。<br>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中华剧艺社终于宣告成立了。它的开锣戏,便是由父亲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大地回春》。</h3> <h3> 《大地回春》的主创人员<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  说到这里,秦怡阿姨的回忆再次如潮水般汹涌了起来——“我在这个戏里扮演黄树蕙,一个努力挣脱封建家庭束缚的女青年……”她笑了,露出孩子般的天真与纯洁,“那个时候我才19岁,从没穿过高跟皮鞋,也没穿过时髦的旗袍,结果不会走路了。一上台,要么两只脚一齐蹦跶,要么同手同脚一边顺。我央求应云卫,你换个人好吗?我演不了了。哪知他不住地摇头,不换,永远不会换,这个角色就是你了!”<br></h3> <h3>  《大地回春》剧照。左,秦怡;右,路曦<br><br><br><br><br><br><br></h3> <h3>  这就是秦怡阿姨走上舞台的第一步,也是她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后来她和舒绣文、白杨、张瑞芳一起,被公认为大后方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其艰难曲折的第一步也是从这里开始的。<br></h3> <h3>当年重庆舞台上的“四大名旦”:秦怡,白杨,张瑞芳,舒绣文<br><br><br><br><br><br><br></h3> <h3>  门外不时地有白大褂的身影在晃动,值班的医生和护士们也都跑来偷听了。“不准拍摄”,“不准采访”的禁令,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秦怡阿姨捂着嘴笑了:“×医生,是要来查房吗?”她开始“演戏”了,一本正经,一丝不差。<br>  最初的病容已经不见了踪影,容光焕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秦怡阿姨的声音越来越响,她滔滔不绝地讲着,说着,那些沉睡多年的往事,那些尘封已久的回忆——这里有民营剧团所遭受的重重剥削,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几乎是票价的百分之百,作为演员的他们每天只能吃上一碗担担面;这里有国民党政府的迫害和压制,所有的演出必须得到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批准,许多已经排演好的剧目被活生生地枪毙掉了。不久,中艺的成员们一个接一个的病倒了,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但是中艺的这杆大旗没有倒掉,在那段最为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紧紧地跟随着中共南方局,将重庆的话剧舞台重新点燃起来,将大后方的戏剧运动推向空前未有的高潮。<br></h3> <h3> 最初的病容已经不见踪影<br><br><br><br><br><br><br></h3> <h3>  但是作为其中的一名重要成员,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中坚分子,秦怡阿姨并没有讲到自己。在我们的一再追问下,她笑了,只是轻描淡写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br>  “那次是演出由陈白尘编剧、应云卫导演的《结婚进行曲》,我扮演女主角黄瑛。台下黑压压的一片,都在坐等着大幕拉开。但这时的我却在后台急得转圈子——嗓子突然失声,无法上台了。喝了一杯又一杯的胖大海,还是不见效,我哭了。‘老应啊,只能让观众退票了……’我对导演说。但他坚定地摇了摇头,‘要相信自己,哪怕用气声,也一定要坚持演完。记着:观众是冲着你来的,是冲着中艺来的!’就这样,我用着沙哑的几乎是听不清的声音,将戏从头到尾演完。真没想到,观众是那么的可爱,不仅没有一个喝倒彩的,整个剧场安静得连我自己的心跳都能听得见……”<br></h3> <h3>  中华剧艺社的演出场所——国泰戏院<br><br><br><br><br><br><br><br></h3> <h3>  秦怡阿姨的声音是那样平静,就像是在讲别人的事情一样。周围没有一点声响,连摄像师也忘记了手上的操作。我偷偷地擦去了眼角的泪水,我明白了什么叫“精神”,什么叫“理想”。望着她那优雅而圣洁的面容,我终于明白了,秦怡阿姨的美为什么会打动那么多人,是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坚韧与顽强。<br>  那天的采访,足足进行了两个小时,我们一同笑,我们一同哭,笑完哭完之后,又一同深深地思索与忖量。告别时,我紧紧地拥抱着秦怡阿姨:“多多保重,早日恢复健康,我们等着看你的表演,那一定是璀璨夺目,光彩耀人!”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br>  <br></h3> <h3>  龙基大哥说,我们永远都是你的孩子<br><br><br><br><br><br><br><br></h3> <h3>  然而,这一天却没有等来,等来的竟是让人难以相信的噩耗——5月9日的凌晨,秦怡阿姨走了!带着100年的沧桑,100年的奋斗,静静地走了!天国里有她的亲人,有她的朋友,也有中华剧艺社的同仁们: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贺孟斧、项堃、耿震、张逸生……他们聚在了一起,他们一定会再次排演出惊天动地的大戏,一定会再度创造出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br>  秦怡阿姨,我想你!成千上万的观众都想你!<br></h3> <h3> 她在说: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我去天国寻找老友,继续地为大家演戏,演好戏!<br><br><br><br><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