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的厚爱,带我去欣赏她的学生(认识后,我称他师兄)和学生的古董“名”间。</p><p class="ql-block">在安山脚下,有位民间收藏爱好者,自称浮光山人。几十年来,他一边辛辛苦苦去打拼致富,一边以欢喜之心,度平凡之日,把散落在民间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名人字画、明清家具等一件件宝贝,不惜代价的请进家里,本来的房间变成古董之名品堆积的“名”间。品种之广、数量之多,据说一个县级博物馆也无法比肩。但作为一个民间收藏爱好者,比起一些倒腾古玩致富的,他刚好反其道而行之,平时省吃俭用,夫妻俩创业所得绝大部分都投入收集藏品,而且只收不售,是个“只进不出”的另类,他的收藏目的很简单,收就是为了藏,也因为他这名副其实的收藏做派,那些穿越时空的宝贝和它的主人一起,吸引了远近遐迩的文史爱好者、各界名流纷至沓来。拽着我老师的褂衿子,我也有幸穿越时空一回,触摸到一个个久远的精灵。</p><p class="ql-block">来到师兄简陋的“名”间,有个庞然大物在拥挤的古董里格外醒目,这是一件清代咸丰年间的小叶紫檀龙凤床,师兄说来者都会伫足细看,床整个框架的里里外外的花鸟雕刻栩栩如生 ,是工匠数十人,用料吨计,耗时几载精雕细刻成就的精品,尤其是它的制作工艺,据说安装时没有一根钉子,明榫、暗榫之间的交叉结合,严丝合缝,在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各种胶水粘合剂层出不穷,各种以快速傻瓜操作为卖点的安装更是把工匠与技术不屑一顾的今天,再亲眼得见这微妙的榫卯工匠技艺,工匠精神和文化内涵,除了惊叹!还有感叹!那些慢工巧匠的先人,雕琢的是一个个日子,精彩的是长长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名”间藏品很多,我只能看看热闹,没有深厚的文史知识作支撑,哪能透彻讲述?期待师兄哪一天,在现有的“只收只藏,不售也不展!”模式里,注入“炫宝”的新思维,让更多有机会来到安山脚下的人,一睹平凡小山村里,藏着的这片不平凡风景,细读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