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刘芭

刘伯嘉

<h3> 刘芭是我中学时代书信交往的异国朋友,如今已经失去联系半个多世纪了,不知现在她是否安好?<br> 一九六一年九月,我刚升入初三。开学后不久,班级俄语科代表孙秀萍将一封苏联来信递给了我。说是一位苏联学生想通过书信结识一位南京的中学生。这封信几经辗转落到了孙的手上。孙也许认为我是班上的优秀生吧,就想让我给这位苏联学生写回信,问我是否愿意。我当然是求之不得!当时的苏联在我的心中是十分神圣的。心想,能有幸结识一位苏联学生多好哇!既能长长见识,又增加了一项向别人炫耀的资本。<br> 这封信出自一位苏联八年级女学生之手,她的姓名音译为“哈乌斯特娃.刘芭”,十五岁。她所在的城市的名称早已忘记,只记得是位于某条大河边的一座美丽的工业城市,有著名的大学,是文化名城,与南京有些类似。这也许是她想找一位南京的中学生通信来往的原因吧。<br> 我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当天就给她写了回信。对于我这个只学了两年俄语的初中学生来说,用俄语写信还是挺吃力的。第一封信写得不长,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南京是长江边的一座大城市,我们学校是南京的一座优秀中学,自己是这座学校的一位优秀学生。然后将自己的姓名音译成俄语告诉了她。写信封时还请教了俄语老师。信发出后就日夜盼着回信。<br> 大约一个月,才收到了回信。信中夹着一张有刘芭签名的照片。旁边的几位同学看到了照片后都惊叹好漂亮的一位苏联小姑娘!比许多苏联女明星还要亮眼。<br> 她的信是用可粗可细的钢笔所写,字体优美,赏心悦目。对比自己歪歪扭扭的俄语字体,实在是相形见绌,自惭形秽!<br> 我的第二封信写得特别认真,俄语字体也比平时工整了许多。信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南京这个城市,描绘了我们学校校园的美丽,有些内容是从课本中抄的。其中也附了一张我刚从照像馆拍摄的照片。<br> 以后就你来我往的通信往来了。她的每封信里都夹带着画片。记得有加加林穿着宇宙服,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上的照片,有苏联电影明星的照片。过圣诞节时她寄来一张画有圣诞老人的折叠式贺卡。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是千方百计的买些画片及贺卡寄给她。可惜没有她寄来的那么精致。<br> 自从与刘芭通信后,为了加深对苏联文学的了解,作为与刘芭交流的谈资。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本又本的二十世纪苏联作家的作品,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叶尔绍夫兄弟》,高尔基的《我的大学》,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后来又阅读了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契科夫的《套中人》等。读了这些苏俄的文学名著,深感俄罗斯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br> 受俄语水平的所限,每封信都只能干巴巴的写一两页纸,有时还得抄书本,觉得不能尽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忍不住用中文洋洋洒洒地给她写了封长信。<br> 过了好久才收到刘芭的回信。她说周围的人都不懂中文。她寻找了好久,才在一所大学里找到一位研究汉语的教授帮她将这封信译成了俄语。她说这位教授夸赞我这封信写得好。但是她希望我以后不要再用中文写信了,请人翻译太麻烦了。当时我想,我们这里对俄语那么重视,中学生中有一半人要学俄语。但苏联学校显然并没相应开设中文班。看来苏联老大哥对我们中国小老弟并不是那么平等对待呀!<br> 有一次,她在信中附寄了一条带有心型吊坠的银项链。说是送给我作个纪念。一定是她将自己戴的项链送给了我。这让我十分感动!也觉得受之有愧。但我这个穷学生却没什么东西送给她。好在我有个集邮本。就精心挑选了十几张邮票附在信中寄给了她。<br> 当时我想,以后一定要争取到苏联留学,去见见这位聪明可爱善良美丽的姑娘。如果她没有男友,我一定大着胆子去追求她!<br> 没想到的这竟是她的最后一封来信,以后再也没有了她的消息。<br> 久久接不到刘芭的回信,我感到十分惆怅。难道生病了,或者是出了什么意外?我胡思乱想着,猜不透她不回信的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中苏两国已经渐行渐远,中苏冲突已经暗流涌动,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当局自然有理由干涉双方人员的信件来住。只是当时自己很迟钝,既没有关注中苏关系的变化,也没有往深处想,再说我们学校并没有明确禁止与苏联学生通信。<br> 到了一九六三年,中苏矛盾已经公开化。老师告诉我们,苏联出现了修正主义,已经背叛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与苏修分道扬镳,而且要彻底揭露他们的真面目,与他们斗争到底。<br> 那年中央发表了九评,与苏共进行了公开论战。学校大喇叭里经常播放九评的文章。我觉得每篇评论水平都很高,分析鞭辟入里,将苏修的真面目揭露无遗,加之播音员的声音铿锵有力,听起来令人激动!<br> 六三年九月份的一天,学校一位领导将我们几个与苏联学生有书信来往的同学召集到一起,每人发了一本九评的俄语单行本,要我们将其装进信封寄到苏联去。并说这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大家都欣然接受了这项政治任务。我没丝毫犹豫,就将厚厚一叠九评文章塞到了信封里寄给了刘芭。可叹的是当时真没考虑过这封信会不会牵累刘芭。<br>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芭的印象在我心中逐渐模糊起来。寄给她的那个鼓鼓的信封也渐渐被遗忘了。<br> 苏联解体后许多档案被解密。知道了苏联时期,许多人受到过迫害。这才想起当初将“反苏”的九评文章寄给刘芭是多么地幼稚愚蠢与荒唐!开始担心我的那封信会给她及家人带来灾祸。<br> 我到处翻找着刘芭寄给我的信件及送我的那条银项链,但始终不见踪影。只有那张不知何时被墨水污染的照片还未丢失。那些信件及项链我一直宝贝一样的保存着,怎么就莫名其妙的不见了呢?<br> 由此我想到了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的意思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br> 一样东西你越是觉得金贵,担心其丢失,结果越是容易丢失。而另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你并不在意它,它越是能保留很长的时间。<br> 我非常担心刘芭会受到苏联当局的迫害。若按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述“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岂不是刘芭受牵累被殃及的可能性很大!<br> 我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担心!很长一段时间,脑海里总是晃动着刘芭的身影,眼前浮现着她哀怨的眼神。甚至有一次梦见她被人铐走的情景。<br>  刘芭是个多么好的姑娘啊!她一定是接到了学校不允许再与我通信的要求,知道以后再也不能继续交往了,才将自己戴的银项链作为永远的纪念品送给了我。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我不仅无以回报,而且还可能因为那封信害惨了她!<br>  真是该死!我懊恼地狠狠地拍打了几下自己的脑袋,拍打得耳朵里嗡嗡作响。悔恨象条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身心!让我心中一阵阵的疼痛难忍!<br>  这似乎成了我的一个打不开的心结。逐渐在心中凝成了一片驱不散的阴影!令人伤心痛苦,懊恼悔恨!<br>  我常常揣猜着刘芭到底是原苏联哪个城市的人。于是,我就顺着她说的城市线索来查找。她说是位于苏联的一条大河边的美丽的工业城市,有著名的大学等。我猜想最有可能的是位于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河边的城市。比如《伏尔加格勒》(苏联时期名为《斯大林格勒》)、《特维尔》、《萨马拉》等。其次是位于第聂伯河边现在属于乌克兰的城市。比如《基辅》、《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等。而其中的《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的可能性颇大。因为这个地名很长,比较难记。如果是《斯大林格勒》或《基辅》应该好记些,不可能一点印象也没有。<br>  刘芭若安在,无论她是俄罗斯人还是乌克兰人,都希望她及她的家乡能够免于战火的摧残与蹂躏。希望战火早日熄灭!希望俄罗斯人民与乌克兰人民都有一个和平与安宁的生活。<br>  祈求上帝保佑刘芭!阿门!</h3> <h3>  </h3> <h3>刘芭的照片</h3> <h3>照片背后刘芭的签名(时间为1961年9月26日)</h3> <h3>《特维尔》位于伏尔加河上游,是特维尔州首府。城市建于1135年,苏联时期(1931-1990)名为“加里宁”。如今,特维尔是俄罗斯大型的工业、科学和文化中心,是圣彼得堡-莫斯科铁路干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h3> <h3>《雅罗斯拉夫尔》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享有“俄罗斯北方的弗罗伦萨”的美誉。它坐落在伏尔加河边上游右岸,正因为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古代它就是一座繁荣发达的城市。</h3> <h3>《下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重要的经济、工业、文化中心,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行政中心。它坐落在东欧平原中部,位于奥卡河和伏尔加河的交汇处。</h3> <h3>《喀山》是伏尔加河畔上一个独特的城市。在这里,既有欧洲风格的教堂、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也有亚洲格调的喇嘛庙;既有斯拉夫式的拱门、罗马式的尖顶、蒙古包形的圆穹和中国式的雕梁画栋,还有16~18世纪的古塔和教堂等古迹。</h3> <h3>《萨马拉》是俄罗斯萨马拉州首府,伏尔加河上的港口,俄罗斯航空、航天工业城,被称为俄罗斯的航天之都。萨马拉市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其中最出名的是“三最”:俄罗斯最长的河流堤岸、欧洲最高的火车站大楼、欧洲最大的广场。</h3> <h3>《伏尔加格勒》(苏联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格勒州首府,坐落在伏尔加河下游平原上。城市始建于1589年,是伏尔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受伏尔加河的滋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俄罗斯的“南部粮仓”。 </h3> <h3>《阿斯特拉罕》位于伏尔加河三角洲上,是阿斯特拉罕州首府、重要海港和铁路枢纽,是伏尔加河流经的最后一个大城市。</h3> <h3>《基辅》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乌克兰共和国首都,始建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曾是第一个俄罗斯国家——&quot;基辅罗斯&quot;的中心,历史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因而被人们称为&quot;俄罗斯诸城之母&quot;,并有&quot;帝王之城&quot;之美誉。</h3> <h3>《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位于第聂伯河下游,1926年前称“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它不仅是乌克兰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乌克兰重要的铁路和航运的枢纽。还是一座文化名城,拥有乌克兰顶级的音乐厅和艺术剧院,也是乌克兰著名的“大学城”,在这所环境优美、绿意盎然的城市分布着15所高等院校。 人口130万,主要为乌克兰人,次为俄罗斯人,以俄语为主要语言。</h3> <h3>后记:这篇美文发表后,曾经分享过刘芭来信的一位同班同学补充了刘芭的一些资料。他记得刘芭是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市)人,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医生。她从小就喜欢弹钢琴。这让我不再为刘芭是哪个城市的人而纠结与揣猜了。已经六十年过去了。这位同学的超强记忆力让人佩服!并在此向他表示感谢!</h3> <h3>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quot;北方首都&quot;。圣彼得堡也是俄罗斯联邦海军舰队的总部所在地。圣彼得堡市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 圣彼得堡经常被称为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许多外国领事馆、跨国公司、银行和其他业务据点均位于圣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