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居家的岁月让我拥有了或躺或卧、或斜或倒、或歪或坐的闲散生活,完成手头的工作,上好网课,好像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边吃边看,一忽泪流满面,一忽又笑达整个身心,随手拈来,不管侦探言情,文学评论,或是多年来陪伴学生读过的《草房子》《青铜葵花》《母亲的味道》,或是路遥的《平凡世界》大斌的《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莫言的《生死疲劳》都让我情难自禁。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可我每当投入阅读中时,我发觉感性战胜了理性,它让我忘乎所以,欲罢不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做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忽有人问你:教书好吗?从古至今,教书匠,孩子头,贫穷的职业,低廉的收入,时不时的隔上一阵就有某某辞职下海或跳槽闹出的动静,离开的总会得来无数喝彩。这架势表明,教书是一万个不好。是这样吗?细细想,所喝之彩,并非因不再教书,而是些别的东西吧!</p><p class="ql-block">冷玉斌老师在《教书这么好的事》中写到:我已任教二十余年,对教书好不好算是能作一二发言的。这个好,首先是一种职业尊严与自豪感。教书还有个好,那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也是与众多伟大人物提前相识并交往,从他们身上照样可以得到无数滋养。我常常想,教书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自己成为一种陪伴,帮助学生度过一段光阴。</p><p class="ql-block">教书的另一桩好,就是会伴随无数的挑战。向无处求一个有,与光阴同行,让成长发生,这也是教书的好。虽然这个好,有些艰难,有些曲折。</p><p class="ql-block">总括起来讲,教书的好一在专业,二在学习,三在童年。</p> <p class="ql-block">冷玉斌在《教书这么好的事》一书中,多谈课堂、谈读书,总是自“童年”入手,基于一个“学”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书这么好的事,要实实在在好起来,还是得一部又一部书打底。教书须读书,读有字书,读无字书;读古人书,读今日书;读教育书,读童年书;读学问书,读人生书……读书这么好的事,教书这么好的事,原来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台湾作家简说:</p><p class="ql-block"><b>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喜欢上学,像春风吹来,每一片树叶以口哨响应。我希望每位老师教学的青春永驻,即使白发如霜亦不觉疲倦。我希望那方小小讲台是阿拉丁的魔毯,老师带领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义,遨游知识殿堂。</b></p><p class="ql-block">教书这么好的事,我对冷老师把读书————学习——教书,教书——学习——读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不可分割的,感受颇深,教书读书莫过如此。</p> <p class="ql-block">《教书这么好的事》全书共四辑。</p><p class="ql-block">从四辑的主题来看,就能发现冷老师对读书、教书是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想用一己之力改变教书的韵味,把读书纳入教书的范畴,时刻提醒自己读书才能教书,教书更是为了多读书。</p><p class="ql-block">社会日新月异,学校、教师、教育必须做出有力的回应。身为教师,我们的任务绝不只是着眼于未来,更多的恐怕还是要着眼于学生和我们的当下。最重要的是,大人自己要有精神上的准备,与儿童共同成长。你,就是你的阅读史!</p> <p class="ql-block">阅读第一辑最喜欢的一句话:多看美的东西。如何和孩子们谈“美”,我只想与大家分享冷老师的一个案例——</p><p class="ql-block">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东西”?例如,我用比较阅读策略教一首诗歌,在教学中,孩子们看到了一首真正的好诗里的“美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老师,您好!》,来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主题是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然而诗中大词较多,近于口号。此前我已经教过几轮,上学期再次遇见时,我有意尝试引入同期阅读到的诗人陈斐雯的一首儿童诗《养鸟须知》,进行比较阅读。</p><p class="ql-block">大致过程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天上午,读课文《老师,您好!》,引导孩子们关注课文结构,提问并交流:“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出'崇高’与'美好’?找出诗中的比喻,说说其含意,读解全诗。”然后指导生字书写,布置背诵。接着导读《养鸟须知》: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指点部分词语,叙述诗歌大意,拎出诗眼“我把鸟儿'养在天空里’”,就如何理解诗意说各人感受,通读全诗。</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背诵《老师,您好!》,读《养鸟须知》。读毕,开始讨论。</p><p class="ql-block">我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你的感觉是否有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自己真实的想法。"</p><p class="ql-block">孩子们自由朗读、思考。</p><p class="ql-block">开头三个孩子全说喜欢《老师,您好!》,理由有“诗里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春蚕、甘露……”“这首诗讲了要尊敬老师”……</p><p class="ql-block">这是孩子们阅读水平有限与心性之单纯——教材总是最好的——的双重显现。</p><p class="ql-block">我没着急,接着问道:“是否有和他们不同的感受?说说你的感受就行。”</p><p class="ql-block">戚紫玥站起来说:“我喜欢《养鸟须知》,因为作者说‘常常看见你/在鸟店徘徊留连’,她很会观察,看到这个人在鸟店里,而且还能看到这个人心里在想什么。”</p><p class="ql-block">戚紫玥开了个好头,我在黑板上写下“观察”,说道:“没错,《养鸟须知》里作者观察了要买鸟的人,她看得很仔细,能看到那个人心里想的东西,她的诗来自'观察’。”</p><p class="ql-block">我又追问:“对比《老师,您好!》,如果要写老师,应该观察些什么?”</p><p class="ql-block">朱佳说:“老师平常上课,为我们改作业,在办公室里辛苦工作等。”</p><p class="ql-block">“诗里有没有?”“没有。”</p><p class="ql-block">我提示一句:“《老师,您好!》用了一些很‘大’的话告诉我们老师怎么样,没有用观察到的细微的事或情来写老师。"</p><p class="ql-block">姜锴说:“我喜欢《养鸟须知》,‘我请大风陪它们赛跑/如果累了便躺在云上喘口气/如果吃腻春天的食物/夏天自然会有新奇的菜单/夜如果困倦/每棵树都可供高枕安眠’这几句话,我读了感觉非常舒服。”</p><p class="ql-block">“怎么就舒服了?”</p><p class="ql-block">“因为‘我’让小鸟玩儿,它们很自由,还给它们食物。”</p><p class="ql-block">“你感觉到了吗?这几句话里的小鸟已经不是普通的小鸟,作者已经把它们看作——”</p><p class="ql-block">“朋友!”很多孩子大声接道。我板书“温暖”。</p><p class="ql-block">赵林很快接上来:“‘养在天空里/养在雨后的电线杆上/养在阳光午睡的草坪/养在你正提笼散步的小公园’,我感觉这些地方很漂亮,鸟很自由。”</p><p class="ql-block">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诗人为什么说了这些地方?就因为在她的心里,这些地方给了小鸟自由。"</p><p class="ql-block">我再板书“心灵”,同时提示道:“真正的好诗总是发自内心又去往读者的内心。”</p><p class="ql-block">“能再说说吗?这两首诗还给了我们什么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一时无话,我又板书一个词——“含蓄”,并简单介绍什么叫“含蓄”。</p><p class="ql-block">朱濛举起手,娓娓道来:“《养鸟须知》里没有要我们怎么去爱鸟,在诗句里作者用自己美好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要爱鸟;《老师,您好!》里是直接说老师怎么怎么样,所以才说‘老师,您好!’。”</p><p class="ql-block">太棒了!</p> <p class="ql-block">孙玲说:“我喜欢‘我一点也不担心/如果真的十分想念/一抬头便能相见’。作者特别大方,其实这只鸟不属于她,但好像又属于她,因为一抬头总是能看见。”</p><p class="ql-block">说得多好,我频频点头:“这是一种大气,大家看,人与鸟都很自在,彼此紧密相连,没有伤害!”</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读起来特别轻松,当我读到最后几行时,感觉真好。”</p><p class="ql-block">这已经关注到了诗的分行与节奏,我果断追问:“好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很愉快,我好像看到了成千上万的鸟,在安宁地生活。读的时候也不用拼命用力,而是自然而然地读着。”</p><p class="ql-block">通过几番对比,孩子们有阅读,有发现,诗情弥漫在课堂上,我真觉得自己不用再饶舌,顺势小结道:“同学们讲得很好,你们用自己的比较读出了一首好诗!”我将黑板上四个关键词框起来,标注上“好诗”——</p><p class="ql-block"> <b> 好诗</b></p><p class="ql-block"><b> 观察 温暖 心灵 含蓄</b></p><p class="ql-block">我接着说道:“一首真正的好诗是什么样的?在《养鸟须知》这首诗里,至少有这四个方面(指着板书)。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诗,多读好诗,多多体会好诗的‘好’,那会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看到冷老师的这节课,我发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联系文本发现诗歌的妙处。欣赏与分析,其实就是对诗歌之美的发现:好的诗歌,一定是美的。依据孩子们的发言,冷老师点出几个关键词,是大家认为《养鸟须知》之所以好的原因,而这也就是这首诗美的所在。再进一步推演,如应该是一切好诗的“美”之所在,就像诗人里尔克所说的那样:</p><p class="ql-block"><b>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的岁月;想到父母……</b></p><p class="ql-block">所以,本节课的比较阅读,能够抓住的“好”,只是一小部分,但其意义,不仅是以一首好诗替代了一首不那么好的诗,创造了一次独特的诗教阅读体验,更在于对比较阅读策略的运用,使孩子们可以透过诗的表面看到其内在的好。这是一次有意思的诗歌之美的沉潜涵泳。总之,对美的发现,可以在比较阅读当中实现。</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教学,对你有什么启发呢?</p> <p class="ql-block">冷老师的阅读可谓杂而广。他建议跨专业阅读、跨领域阅读、跨身份阅读、跨媒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对冷老师来说影响巨大,内里的观念与实践,就是十分难忘的教育小百科。检查作业是很多老师都感到痛苦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知己般写道:</p><p class="ql-block"><b>只要把那一叠一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的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没有创造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冷老师谈因阅读而起的教育观念之旅,是真实影响他的十个人与他们的有关著作,如果将每位作者看作一本厚重的书,那也正好是十部书。首先是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施良方先生的理论“三部曲”;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2006年起,陈丹青先生的人与书就牢牢地吸引了冷老师,读他的书,看他的访谈,听他的牢骚;法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阿尔贝•雅卡尔的《写给未出世的你》;大学者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陶行知先生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低调而厚重的学者张文江先生的《学记》。</p><p class="ql-block">看到冷老师的阅读之广,涉猎之深,内心由衷敬佩。这十位人物可以说都是杰出的教育代表人物,而我也只是对于永正老师、陶行知老师能知其一,对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浅略知晓,剩下的我只能是“往来无白丁”,“不识面目”,摇头叹息,读书与教书自己都可谓不及格也!</p> <p class="ql-block">看到冷老师的“童书之趣”,我不禁汗颜,真是“头涔涔,泪潸潸”!我只想问,这些书你读了吗?你领孩子们读过吗?</p><p class="ql-block">美国作家多萝茜•费希尔创作的儿童成长小说,被称为“蒙氏教育法的生动指南”——《贝茜成长的奥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的《废墟上的白鸽》;古田足日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有《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鼹鼠原野的伙伴们》《壁厨里的冒险》等,《课外作业代与公司》最初以《 前进!我们的海盗旗》为题,于1964年1月至1965年2月在杂志上连载,1966 年以现名出版单行本,第二年即获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奖。</p><p class="ql-block">常新港的小说《独船》、新作《尼克代表我》;《黑木头》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儿童文学新作,“黑木头”这土土的三个字是一只被遗弃的小鹿犬的名字;绘本《甜点,真好吃》被称为“儿童历史绘本”;北方童谣改编的《一园青菜成了精》;图画书《驴小弟变石头》有很多不同的解读通道,家庭、亲子、魔法、幻想……诸如此类,《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永远有多远》《麦先生的旅行》《一片叶子落下来》《挪威的森林》《不要哭得太伤心》《没关系 没关系》这些书的共同点,阐释读过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敬畏,告诉我们,生命,始终都在生命里。</p> <p class="ql-block">寻找心中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教书不止,读书不辍。转眼间又是一年,回头看,不敢说这一年又有多少长进,到底读书始终没停。</p><p class="ql-block">且教且读,且芣且教,教读相长,一路花香。</p><p class="ql-block">为了一个课程建设项目,冷老师一头扎进“中国古代童话”,阅读,明辨,遴选,改写,拟定五大专题:《原来如此,宇宙自然》《幻幻真真,万物有灵》《天上人间咫尺千年》《异人•奇术•怪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慢慢整理,从容写来,或者译写,或者解读,或文白对读,年末梳理,有了近三十篇的积累。依据话题,以拓展课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将一些篇章带入课堂,孩子们很是欢迎,打开了他们另一扇阅读的窗。由此,也更加确认与坚定,这件事值得做,用心做,正如《课程与教师》里佐藤学先生的分析:</p><p class="ql-block"><b>要重新把握课程,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摆脱“公共框架”的束缚根据自身的教育想象力与设计力,形成新的课程见解。这是关注教师自身构想的课程,以课堂为基础,主体性、实践性地重新把握课程的课题。</b></p><p class="ql-block">佐藤先生点破了我正在做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童话的指引下,“以课堂为基础,主体性、实践性地重新把握课程的主题”。其间,著名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特地来听课,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勉励我以此课程“为儿童铺设一条幸福之路”,从书中来,往教中去。这一年,又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读书的意义”,它不在于读了多少,不在于读得多快,也不是增长知识,不是享受闲情逸致,而是遇到这些书,读过这些书,人生从此开始不同,从此开启了新的梦想与未来,从来都是这样,“他们能把我们心灵深处翻腾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并固定形成”(伍尔夫《普通读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你想读什么?冷老师却握住了《阅读史》,从发现历史,发现理解,发现趣味,最后发现力量。力量来自书籍,在冷老师读读写写的日子里,你不能不感叹,一个素朴微小的梦——读读写写过日子。出发久矣,莫忘初心,且读且珍惜。</p><p class="ql-block">卡夫卡有一句话:</p><p class="ql-block"><b>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b></p><p class="ql-block">正由于打开了书,翻动书页,它与我都获得了新生。在某个时刻,它愉悦了我;在某个时刻,它慰藉了我;在某个时刻,它粉碎了我;在某个时刻,它成全了我;在某个时刻,它塑造了我。我之所以是我,跟这些书都是有联系的。你在这个世界上读了一本书,实在就像把石头扔进水塘里一样,你永远不会知道,那块石头引起的波纹能有多远。</p><p class="ql-block">我热爱自己的阅读,它跟我最亲,它是专为我开、专为我关的独一无二的门。门开门关,书留了下来,始终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诗人辛波斯卡说教师这一行:“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挑战,他们的工作便是一趟永无终止的冒险。困难和挫败绝对压不扁他们的好奇心,一大堆新的疑问会自他们解决过的问题中产生。”</p><p class="ql-block">这应该很好地解释了教师为什么要读书一一书,就该是这趟无止境冒险中的路标与向导,当疑问产生,当实践延展时,只有读书与思考,才能帮助教师面对所有“新的挑战”。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是所有教书人注定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平凡如我,一天一天教书,一天一天读书,或许是唯一行得通、靠得住的自己救自己。……往后这日子,还是教书,还是读书。”</p><p class="ql-block">这是冷老师的心里话。已经很久没有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了——无须再问,因为有读,才教得有底气;因为要教,才更加用心去读。从书中来,往教中去,攒了一堆喜爱的好书,做了一些自己的事情,仍然真真切切感受到读书的意义,不在于读了多少,不在于读得有多快,不只是增长知识,不只是享受闲情逸致,而是遇到这些书读过这些书,人生从此开始不同,从此开启了新的梦想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合上书卷,脑海中充盈着是一本本我从来没有读过的书,心里不禁在想,如果我再读这本书,我一定要数数冷老师在这本《教书这么好的事》一共罗列了多少本书,而我也只能是和书哀哉,这么多的书,我是被彻底的“碾作尘”。此刻,我只能告慰自己受伤的心灵,最起码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书”的名字,今生无缘遇见,那就等葬生“书海”时,去为阅读而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