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初二数学组全体数学老师在初二教研室进行了新课讲授的教研活动。 王老师首先发言,《数据的分析》这一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本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利用的统计量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进一步树立统计思想。这一章作为数居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前两个学段相互联系,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螺璇上升的趋势。 卢老师认为,在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学段需要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用极差和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在本章中,应当在分析数据的大背景下,将各个学段的知识整合起来.例如,研究如何根据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突出统计思想,强调统计量的意义。 梁老师觉得,为了体现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本章在编写时设计了较多实例,重点研究了怎样用样本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估计总体相应的情况.另一方面,教材强调了各个统计量的统计意义、揭示其本质特征,而淡化它们的计算技巧.例如,关于加权平均数,教材设计了众多实例来展示“权”的不同意味;在方差一节中,课后的练习将计算的负担降到很低。 刘老师认为,要在活动中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统计观念反映的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能推测到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地想到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是在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培养统计观念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 最后我们达成共识,教学时要找准知识的切如点,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传授,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背景中提炼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树立学生看待问题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