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洲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课题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积极挖掘课程资源,近日,课题组进行课题研讨活动。王俐、赫杨、韩建、刘晓强、邢忠翔五位课题组成员做专题发言。</p> <p class="ql-block"> 音乐教师王俐以《国旗国旗真美丽》为主题,带领二年级的学生了解国旗、国徽特点,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渗透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美好,通过层层设计不断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和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数学教师赫杨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民族融合的教育元素,有意识地找结合点、切入点,带领学生从民族图腾中找出各民族喜爱运用的圆形元素进而引出圆周率,并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就像圆形一样,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她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树立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中,树立学生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思政课教师韩建以研学活动为抓手,发挥实践教育的功效, 以民族地域为单位,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入手,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交融的故事,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中华文化民族关系发展史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师刘晓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用论述文作为实践途径开展课题研究,他积极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让高中学生在论述文的写作中,以史为鉴,共图中华强,铸牢民族团结意识。</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邢忠翔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进步的实事入手,带领学生观察周边生活环境的变化,通过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结果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寻找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课题组主持人翁占才对五位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建议大家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入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研究,建议教师要在课堂中构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家园,共同的历史文化发展,积极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入手,体现各民族交融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p><p class="ql-block">撰稿人:齐金燕</p><p class="ql-block">审稿人:翁占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