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窝镇古塔知多少

書摄

<p class="ql-block">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历代佛寺众多,现存的佛塔就有200座以上,古塔的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房山区有古塔112座,约占北京地区古塔的一半,房山古塔形制齐全,从功能上看主要包括舍利塔、僧人墓葬塔(即灵塔,僧人火化后的葬塔,佛教中的重要建筑)、功德塔、纪事塔(为记事存史而建,塔身皆有铭文,记载建塔缘由及相关事迹)、标胜塔(为点缀景观、标示位置而建)、瞭望塔(为登高远眺而建,多作军事瞭望之用)等。因此房山被称为北京的“塔乡”。塔的本意是坟冢的意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就是塔。古时候佛教从印度传到了中国,古人就开始了建造佛塔,塔的用途一般是用来供奉佛像和高僧的舍利子,同时也能起到弘扬佛教的作用。唐朝初期,得到了当时君王的大力推崇,因此从唐朝开始佛教就兴盛起来,为了满足善男信女和僧人的需要,在全国各地都建了许多寺庙,而基本上每座寺庙都有一座佛塔。</p><p class="ql-block"> 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种高耸的古代建筑物——塔,它们丰富多彩,点缀着河山景色,有的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我国建塔是从佛教传入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源于印度,塔也是从印度传来的。</p> <p class="ql-block">  大石窝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房山现存古塔就112座。那么我们大石窝镇域有多少座呢?在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7座。举目可见式样各异,年代不等的宝塔。虽久经风霜,但风貌犹存。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每座塔的各方面情况吧。</p> <p class="ql-block">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白带山西南麓,寺院藏经洞内放满了唐刻石经,刻经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朝,总计共造石经14278方,同时藏纸本22000卷,木刻经77000余块,均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佛教经藏。除去石经,云居寺还保留有有唐代佛塔7座,辽代佛塔5座,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云居寺北塔</p><p class="ql-block">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建筑形式无论在辽代,还是在中国现存古塔中都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南塔</p><p class="ql-block"> 南塔位于云居寺南侧。建于辽代,为砖砌八角形密檐式塔。此塔与慈寿寺塔和天宁寺塔形制相似,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拆毁,现仅存塔基。</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经过5年复建南塔,这是我国首次复建古塔的尝试,没有建设图纸,唯一的依据就是几张老照片,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文物专家用了5年时间搜集南塔的原始资料和照片,开展了大量的资料研究、考古发掘、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经过8次修改研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后,才定下了修复方案。2009年起,在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和爱心捐助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2014年9月9日,南塔重新崛起。云居寺又恢复了南北两塔对峙的庄严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北塔四座小唐塔</p><p class="ql-block"> 北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唐塔内部雕刻的佛像与供养人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唐塔外壁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  云居寺琬公塔,称开山琬公大师之塔,此塔原在水头村静琬塔院内,1976年经有关部门同意迁于云居寺原药师殿院内.现座落在石经地宫。地宫上方有座高台,台上的就是云居寺的开山法师静琬法师的佛塔。与压经塔相称而立。静琬法师是云居寺石经的创刻者。在隋代大业年间发愿刻造佛经,此后各代僧人相继刻经,渐渐形成了现在的石经奇观。</p><p class="ql-block">塔建于辽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为石雕八角形三层密檐式塔,高约6米。在方形塔基上方为八角形须弥座,其束腰上下石檐都雕有莲花。塔身正面刻有“开山琬公之塔”的塔铭。塔身上方为三层仿木石雕塔檐,在檐与檐之间有石雕花饰,檐角与檐角之间雕有瓦垄、椽头。塔檐之上由石雕仰莲承托七层相轮和。 此塔确定为唐代建筑,拆迁时在塔之地宫内发现辽大安九年(1003)的《静琬大师塔铭》,记载静琬大师卒于唐贞观十三年,因其法宝未就,故师灵骨未瘗焉。至辽大安初,有通理大师睹彼胜迹,因继其功,放大乘十善戒,度徒数十万。续经之暇,遂缔构贞珉以为石浮图一所,高二丈余,奉安静琬灵骨。由此可知,此塔为辽道宗大安九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金仙公主塔</p><p class="ql-block"> 金仙公主塔位于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上面,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40)。 金仙公主塔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层叠涩檐,塔上有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经山上曾经有五座唐代小石质佛塔,分布在五个自然形成的山顶上,称为小西天的五台,现在剩下2座,除了金仙公主塔外,还有这座单层小唐塔,按塔的专业分类叫做单檐仿亭阁式石塔或单层亭阁式石塔。通高1.60米、塔基周长4.64米、塔檐高:0.35米、边长1.37米。此塔为单层方形石塔,塔门两旁雕有两尊金刚力士,龛门右上方刻有唐乾宁五年(895)惠化寺僧緣同游云居寺的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压经塔,建于辽天庆八年(公元1118年),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石塔,高约5米。塔座为石雕双层须弥座,须弥座上层仰莲承托八角形塔身。塔身八面都刻有《续秘藏石经塔记》。塔身上方为石雕七级密檐,塔刹由双层莲花承托宝珠。此塔俗称“棱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虎塔位于云居寺西北的山顶上,建于辽代(公元916-1125年),为砖砌八角形五层密檐式塔。</p><p class="ql-block"> 其塔高约9米。砖砌八角形须弥座的上方,由砖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四个正面设有拱券门,四个侧面设有假窗。塔身上方为五层叠涩密檐。密檐之上的刹顶为宝珠。此塔为保护寺庙平安的吉祥塔,俗称老虎塔。另外这座塔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昔日云居寺八百多僧人靠听梆子声有秩序地打粥吃饭,后来每逢梆子响就有个白胡子老头排在队伍中来吃。老住持就把敲梆子改为由人通知开饭,从此再也没见白胡子老头来吃。后来僧人在寺西北的小山上发现了一只饿死的白额老虎,头朝向云居寺。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老住持深以为悔。于是便吩咐僧人建造了这座老虎塔,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三公塔</p><p class="ql-block"> 三公塔,位于云居寺北塔北侧土台下。三塔排成一字形,坐西朝东,结构相同,均为清代所建。相传三公塔是为了纪念修建云居寺的仨兄弟而建造的。 三座覆钵式砖塔,分别为清代溟波、圆通、了尘三位主持的墓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公塔塔顶局部</p> <p class="ql-block">照塔</p><p class="ql-block"> 大石窝镇塔照村村北有座金栗山,山顶有座辽代密檐塔,名叫照塔。塔下有村,晨曦塔形映照村庄而得名塔照村。照塔建于辽代,坐北朝南,为八角形七级密檐砖塔,塔形秀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江塔</p><p class="ql-block"> 镇江塔(又名和尚塔),位于大石窝镇拒马河西岸的镇江营古文化遗址上,塔建于明代(公元1396—1644年),是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通体使用豆渣石料建筑而成。塔座方形,须弥座式。束腰浮雕仰复莲,复钵南侧有一个不大的佛龛形门,上部是九重相轮,宝珠刹,塔刹下面有八面佛雕像很精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皇塔</p><p class="ql-block"> 玉皇塔位于大石窝镇高庄村北。始建于辽代。 塔坐北朝南。砖结构。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高约15米。塔座为八角须弥座式,上面装饰砖雕的人物故事、动物图象等.塔的中心有八角柱,塔身正面开设券门可以入塔。门内曾经供奉汉白玉石的玉皇大帝雕像。东、西、北面设砖雕假门,其余4个斜面设砖雕假窗。再往上就是密檐七层塔檐,各角角梁均悬铜铃。塔顶八角攒尖式,八条脊由封顶的铁球朝八方延伸,尽头有垂兽套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过我对我们这个地区塔的介绍,反映出中华宝贵历史文化在家乡的文化底蕴,古塔发展历史绵长,兴起于隋唐,发展繁丽于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不断重建、修葺,说明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从建筑艺术上看更是形制多样,感受到塔文化的魅力,它承载了历史、宗教、美学等诸多文化元素,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在此让我们携手做好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保护好珍贵的历史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