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1日中午,来到了潭柘寺。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坐落于群山环绕之中,赵朴初曾为寺院所书楹联:“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这副楹联说的正是那句俗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span>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棵大柘树上的叶子。</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北京市园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后,作为名胜古迹景区向游人开放,成为北京市首批开放的七个公园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戒台和观音殿等。</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山门,位于寺院的中轴线上,为歇山顶、券拱式砖石结构,建筑未用一根梁柱,是一座“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由于疫情的原因,殿堂内部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前的植被太过茂盛,已经看不到钟鼓楼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p> <p class="ql-block">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两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原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娑罗树,植于明代,树龄610年。</p><p class="ql-block">树下的两只小鸽子,就像是在守护着这棵大树,轰都轰不走。</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娑罗树,植于明代,树龄也是610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娑罗树</span>原产古印度,在北京十分罕见,康熙皇帝曾有诗云:“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有月中有。”</p> <p class="ql-block">娑罗树的叶子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院中最高大的古银杏树,高达40多米,直径4米多,须六、七人才能合围。相传种植于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乾隆封为“帝王树”,这是皇帝对树木御封的最高封号。</p><p class="ql-block">(西侧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清代曾有诗云:“潭柘寺前帝王树,至今车盖尚童童。千年王气消沉尽,香火空繁三月中。”西侧的银杏树,植于唐代,树龄1310年。</p><p class="ql-block">(东侧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树下铭牌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每有一位皇帝登基,从树的根部就会长出一枝新枝干,与老枝干合为一体生长;每当有一朝皇帝驾崩,便会从这树上掉下一棵树杈,因此这棵古银杏树可以说是见证了清王朝的兴盛与衰落。</p> <p class="ql-block">拍下这跨越千年古树的叶子。</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从毗卢阁前右拐就是东路的方丈室,方丈室是佛寺住持居住和说话的地方,方丈室所在的院落为方丈院。方丈院青莲喻法殿前有两棵高大的桧柏,与那两棵银杏树一样,都是植于唐代,有着1300多年树龄。</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里有二宝:</p><p class="ql-block">一是宝锅:</p><p class="ql-block">寺院东路第一庭院的殿内供奉着一口大铜锅。</p> <p class="ql-block">大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据介绍: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p> <p class="ql-block">二是石鱼:</p><p class="ql-block">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帝王多次到潭柘寺进香礼佛,留下了众多墨宝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东路行宫院的中间是著名的流杯亭。这座流杯亭名叫“猗行亭”,“猗”指带水的美妙玉石,它是根据我国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而建造,两旁有楹联:“石山水流动皆静,云间山出幻且宁。”</p> <p class="ql-block">流杯亭旁的铭牌上刻录了乾隆所作《猗亭》一诗:“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曲水流觞原本是在每年的三月三进行临水沐浴,除灾求福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正反方向看一成龙,一成虎,还是挺形象的。</p><p class="ql-block">这座流杯亭,油漆彩绘,亭内用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宽深各十厘米,它所构成的图案另有玄机:</p> <p class="ql-block">亭中的图案从南向北看是龙头,可是从北向南看却是虎头。这正应了一句话:“君看臣为虎,臣看君为龙。”</p> <p class="ql-block">同时图案还能起到保护院落的作用,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做“龙虎把门,不劳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流杯亭的北侧上方种有两丛金镶玉竹,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6)康熙皇帝御赐给潭柘寺的。</p> <p class="ql-block">金镶玉竹上方为乾隆宝座展室,供奉的是乾隆七年(1742)乾隆在潭柘寺拜佛进香的塑像,两侧墙壁挂有皇帝御临潭柘寺的盛况壁画。</p> <p class="ql-block">流杯亭正对的建筑“幽遂殿”。</p> <p class="ql-block">如果早几天来,可以看到潭柘寺院中姹紫嫣红的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进入初夏只有这芍药花刚开,在院中的一些绿色植物还是十分的诱人。</p> <p class="ql-block">大叶早樱花已败,叶更鲜。</p> <p class="ql-block">山石榴的树叶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西路的戒坛殿。</p> <p class="ql-block">三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殿。</p> <p class="ql-block">旗坛殿。</p> <p class="ql-block">楞严坛,位于大雄宝殿西侧戒坛院内,是潭柘寺最著名景点之一,也是寺内最重要的佛事法坛,是过去僧众专门宣说楞严经以及观世音菩萨圣号的场所。楞严坛创建于清雍正十三年。</p> <p class="ql-block">楞严坛因年久失修于1971年被迫拆除,2013年5月,在门头沟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由几方共同出资,楞严坛得以复建,完善了潭柘寺整体布局。楞严坛也成为潭柘寺中最漂亮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楞严殿背后掛着“金资宝相”匾)</p> <p class="ql-block">千年岁月带给潭柘寺绚丽的色彩以及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这座京西名剎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