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彩贵州,早已为国人耳熟能详,其实这个称谓来自于1986年的一部电视专题片《多彩的贵州》,这部专题片所展示的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山水风光,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我随县人大组织的美丽乡村考察团前往贵州省安顺市。安顺是黄果树瀑布的所在地,工作考察自然不会安排到旅游景区,好在我10年前已经领略过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有人说她是一幅举世无双的山水画,高77.8米,宽101米;也有人说她是《西游记》里的水帘洞,置身其中水声震耳欲聋;还有人说她是造物主的杰作,给穷乡僻壤的贵州带去一束多彩的光芒。300多年前徐霞客曾经这样赞美黄果树瀑布:所谓“珠帘钩不卷,飞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p><p class="ql-block">想来如此人灵地杰之地,必会让我们这次考察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贵州,给人的印象总是偏远、荒凉和土地稀少,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的发展实现了突飞猛进,在大数据、天眼建设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美丽乡村建设也搞得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考察的四个美丽乡村,可以说各具特色,精彩缤纷。</p> <p class="ql-block">在安顺市普定县的沙湾美丽乡村,布依族村民生活在“水草水中浪,鱼儿水中游,鲜花岸边开,水果田中产”的湿地公园旁,布依族导游告诉我们,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p><p class="ql-block">沙湾村位于山丘地带的草甸子里,一条小河川流而过,本应该是一个富庶之地。然而,由于山洪暴发造成了河流改道,不少良田变成了让人唾弃的臭水滩。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们修堤筑坝,疏通河道,把臭水滩建设成湿地公园。我们走在湿地中的栈道上,阵阵凉风吹过来,缕缕花香飘过来,欢腾的鸟儿唱起来,我们的心情也好起来!山边一座座布依族新建的房屋,墙头上画着一幅幅彩色鲜艳的墙画,仿佛在诉说着布依族村民的喜悦。</p><p class="ql-block">因地制宜,开拓进取,在改善村民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让村民共享旅游的红利,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秀水美丽乡村规模较大,一座石雕牌坊横在路中,上书的秀水二字隽永醒目。迎面而来是一条仿古花街,造型典雅。街中央的小溪水流潺潺,红鲤鱼三五成群穿梭其间,一座画廊的屏幕上,播放着秀水村改造前后的景象。</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个美丽乡村是采取公司加农民的摸式建设的,我们见到的秀水,已成为一个休闲渡假的好去处。你可以乘皮垫船在山间的小河中漂流,可以在标准游泳池中嬉水,可以在崎岖的坡道上驾驭卡丁车,还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这里野营。二十四潭野营地,准备有大小不等的木制平台等待你搭建帐篷,木板栈道将这些平台与野营服务部连接起来,商店、饭馆和沐浴间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原有村民集中安置,村民享有优先就业权和分红权,使自然资源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可赞可叹!</p> <p class="ql-block">小河湾美丽乡村是一个苗寨,全村39户都住着两三层的楼房,每户都有一个漂亮的小院。有户村民利用自己的房屋建起了农家乐,院门的横梁上书有“粗茶淡饭”四个大字,柱子上的对联是:淡饭一碗酒醇民风朴,粗茶两杯水清风景秀。这个农家乐的路对面就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清,绿树荫荫,岸边还建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渔翁亭,大家止步于此,都说来此当一名渔翁也是一种福气啊。</p><p class="ql-block">这个村有一个圆形的表演平台,每当重大节日和大型旅游团队到此,村民们就会身着盛装,戴上十多斤重的银饰载歌载舞,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玉屏箫笛,清音舞伴瑶池。茅台佳酿,玉液醉倒仙人。倘若如此,定然可梦可幻。</p> <p class="ql-block">来到节溪美丽乡村,清晨的阳光将村里土黄色的房屋镀上了一层金光。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漂浮的云朵和整洁的村落缀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陪同考察的领导说,这里的村民十分爱干净,地上的落叶他们都会自觉清扫,这也许是文化底蕴在他们身上的再现。为什么呢?领导故意卖了个关子。</p><p class="ql-block">葱茏常绿的卧虎山麓与节溪村不远,山下陈法书院大门上有一对楹联:存天地良心养正气,法古今完人修功德。陈法是三百年前的黔中名儒,在翰林院为官,是《四库全书》的撰稿人之一。其家族兴旺,史书上用“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来概括。陈法书院的照壁正面书有八个鎏金大字:“果行育德,无怠于学”。体现了陈法家族守道重德、催人奋进的家风。无怪乎节溪村的村民们有洁身自好的品格。</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在大山深处也能闪烁文明之光,可敬可仰。</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2017年初的一天,我的办公桌上摆了一本书《塘约道路》。问办公室的人,说是县委办发下来的,局领导每人一册。</p><p class="ql-block">这本《塘约道路》是记者王宏甲的报告文学,描写了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在党支部领导下,把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走同步小康之路后产生的奇迹。在2016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关键是塘约经验与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的政策不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其实,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来分析,塘约经验并无不是。既然我们到了贵州安顺,去塘约村现场考察学习就成了我们的另一项行程。</p> <p class="ql-block">塘约村发生巨变,来源于2014年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大水浸蚀了塘约村的大部分区域,很多农户被冲得一贫如洗。</p> <p class="ql-block">穷则思变,这四个字目前已竖立在塘约村的山脊上,也深入到塘约人的骨髓里。</p><p class="ql-block">面对自然灾害,团结起来,共克时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塘约村党支部在关键的时候,发挥出战斗保垒作用;全体共产党员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p> <p class="ql-block">在塘约村两委办公楼三楼的会议室,村里的讲解员给我们讲了他们村在抵御洪灾后,就如何进行灾后重建开展的讨论,大多数村民意识到:按照过去土地承包经营的方式单打独斗,无法应对眼下的局面,必须搞集体经济才能使全体村民共同发展。经过多次讨论,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他们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一清七统”。</p><p class="ql-block">一清是:分清集体和个人产权。</p><p class="ql-block">七统是:全村的土地统一规划,产品统一种植销售,资金统一管理使用,村务财务统一核算,干部统一使用,美丽乡村统一规划建设,禁止滥办酒宴、红白酒席统一办理。</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村里推行土地确权,土地流转,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在采取了以上措施后,村集体利用上级发放的赈灾资金,扶贫资金,专项资金等渠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在2016年底从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实现了经济腾飞,完成了整村脱贫。</p> <p class="ql-block">至于塘约村采取的土地承包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法,据了解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已推广。</p><p class="ql-block">为了使本考察札记经得起历史检验,近日我查阅了《贵州日报》,据该报2022年3月6日的报道,塘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左文学,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会议发言时透露:到2021年底,塘约村集体经济达到了62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这样的成绩在全国来讲也属凤毛麟角。</p> <p class="ql-block">塘约村的村史馆还保留了几间石片建设的房子,在2014年村里的多数村民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们去考察的时候,村民大部分都住上了由村两委主持建设的两层小洋楼。</p><p class="ql-block">塘约村目前的目标是:建设田园综合体,打造贵州西部山地农村共同富裕样扳。相信塘约经验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走在全国农村共同富裕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每个人不断进步的前提。</p><p class="ql-block">刘禹锡的《秋词》如是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贵州的秋天是很美的,在万山翠绿中,那金黄色的银杏树显得如此金贵,我会挑一个日子再来探望她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