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润 姜 堰

钱启翥

<p class="ql-block">水孕育了生命,滋养了万物。地处冲积平原的姜堰,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滋润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地处长江北岸、淮河下游、黄海之滨的姜堰,远古时代还是一片汪洋,滔滔东流的江水、南下的淮水携带着上游泥沙不断淤积,汹涌的海潮又不断涌托,在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大片陆地。大约在六千多年前,江岸南移,大海东去,天目山等姜堰的土地升出了海面。先民们在天目山筑城而居,给我们留下了天目山西周古城遗址这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姜堰还发现了单塘河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作为冲积平原,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地过程中还留下了不少低凹的湿地,姜堰因之而有了泰州地区唯一的一个5A级景区—溱湖国家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苏中有两大水系: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两水系水位高度差约在1.5米左右。姜堰地处两水系交汇处,易引发洪涝灾害。在当年还无法广泛应用闸口来控制水位时,先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一是建坝挡水。土坝称埭,与岱同音,姜堰称XX岱的地方很多。二是用涵洞从地下过水,既便利地面交通,也调节水流速度,据统计,1949年姜堰镇称为XX涵的地方就有七十余处。三是连接两水系的河流多弯,既扩大了灌溉面积,又减缓了水流速度,有“三弯抵一坝”之说。</p> <p class="ql-block">北宋年间,盐商姜仁惠、姜谔父子率众聚资,筑堰抗洪,造福民众,功业永存。姜堰由此而得名。姜氏父子成为姜堰地区最早的河长。</p> <p class="ql-block">后人建了望江楼、观潮楼和姜氏父子塑像,以纪念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其实,明代以来,姜堰还有一个地名:三水镇。这是姜堰王氏宗祠中的一幅明代万历年间制作,清光绪年间修订的姜堰地图,源自《三水王氏族谱》。该族谱中明确记载了王氏分支的居住地为三水镇。</p> <p class="ql-block">这份地图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份军用地图。两份地图中有一个共同点:在坝口这个地方都标注了龙王庙。而龙王庙前就是当年江淮海三水交汇之处。</p> <p class="ql-block">姜堰古称三水,一些文献资料亦有记载。民国六年(1917)出版的《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螺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清初,黄君眉房建龙王庙于坝上,而上下河始分。”清《宣统泰州志》及民国六年(1917)编纂的《续纂泰州志》亦载:“姜堰明初为三水镇。”</p> <p class="ql-block">△今日老通扬运河坝口段(俗称曲江)</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文物和遗迹,如20世纪80年代在姜堰镇南大街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还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坝口龙王庙院内原有一口“罗塘井”,龙王庙大殿脊上有“三水遗址”字样等,惜道路拓宽时拆庙闭井,埋于坝口广场路下。</p> <p class="ql-block">三水滋润了姜堰。2007年,我去南京大学拜望荣汉中学(姜堰中学前身)1939年第一期学生,国际知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茅家琦先生,并送上姜堰政协编写的《姜堰徽商》,请他指正。茅先生翻阅本书后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当时姜堰人口并不多,而且普通老百姓也不喝茶,本地对茶叶需求量并不大,可为什么能吸引了安徽洪家、方家和胡家三家茶商到姜堰?</p> <p class="ql-block">茅先生指出,这要从姜堰当时的经济地位来分析。姜堰地处里下河和通南地区之间,南北向有姜溱河等河流,东西向有老通扬运河,交通便捷,里下河地区的粮食经姜堰可向各地转运,所以姜堰历来为苏中地区重要粮食集散地,有“金姜堰”美称。每逢夏收秋收时节,各地粮商大量云集姜堰。粮食交易大都在下坝的茶馆中进行,因此下坝的茶馆多,茶叶消耗量大,每年茶馆老板都要从外地高价购进优质茶叶。各地客商生意谈成了,往往还要再带上几斤茶叶回去。姜堰不产茶,这就吸引了精明的安徽茶商。</p> <p class="ql-block">在姜溱河西,有个裕储巷,主要是做粮食仓储。姜堰粮食集散地的地位及便捷的水运引起了南通张謇、无锡荣氏的关注,他们在姜堰均有投资和产业。</p> <p class="ql-block">△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骞</p> <p class="ql-block">△无锡荣氏兄弟,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是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姜堰重要粮食集散地的战略地位也引发了黄桥决战中的姜堰战斗,陈毅同志曲江楼上堪称教科书式的苏中统战工作,直到十月红旗满天飞。茅先生的指点使我们思路大开,也更增加了对水润姜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当年曲江楼照片。原片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49年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利工作。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并将水放在“农业八字宪法”的第一位。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姜堰也涌现了河横等一批先进典型。</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河横</p> <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行河长制,建设幸福河湖,姜堰的水系更加科学合理,水更清,岸更美,在姜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姜堰市委、市政府重视水文化建设,在将东西南北四环路分别改名为东海路、三水大道、长江路和淮海路的同时,在姜堰城区陆续建造了一些宣传水文化的景点,加大投入,加快溱湖湿地公园建没,新建溱湖大道……</p> <p class="ql-block">今天,三水的印记姜堰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域设置有三水街道</p> <p class="ql-block">道路有三水大道,</p> <p class="ql-block">河流有三水河和三水大桥,</p> <p class="ql-block">园林有三水公园,</p> <p class="ql-block">服务业有三水新都会……</p> <p class="ql-block">“三水文化”己成为姜堰的一种地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姜堰老干部艺术团表演的舞蹈《灵动三水》</p> <p class="ql-block">△钱爱云摄制</p> <p class="ql-block">新世纪武艺学校表演的歌舞《龙腾三水》</p> <p class="ql-block">水的灵气也滋润了姜堰教育。</p> <p class="ql-block">姜堰中学当年四面环水,出南大门有两个池塘,人称 “龙眼睛”。</p> <p class="ql-block">今天,姜中仍在水的怀抱之中。在实施教育立区的战略中,姜中已成为姜堰的一张金色名片!</p> <p class="ql-block">姜堰二中,实验初中,励才学校,当年的姜堰小学等校,也都与水为伴。</p> <p class="ql-block">水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p> <p class="ql-block">2021年在上海路西侧新办了一所三水初级中学。这所学校的三幢教学楼,分别冠名江(江虹楼)、淮(淮兴楼)、海(海济楼)。</p> <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每一滴水珠都闪亮”、“滴滴汇聚 人人出彩”,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处处渗透了水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姜堰第二实验小学集团淮海校区原名三水学校。学校秉承“办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校风(上善若水)、教风(静水流深)、学风(水到渠成)中均有“水”字,合而为三水。走近校门,“向上吧,三水少年”几个大字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校门内的花岗石上,右侧书“三水”两字。左侧的文字为:“城曰三水,校曰三水。既冠三水之名,当知三水之胜。何渭?江水一往无前,不舍昼夜;淮水百折不回,不畏艰难;海水涵纳百川,不弃涓滴。吾三水师生,正当承此三水精神。立宏远之志,修高洁之品,积渊博之学。今朝努力,来日可期。则吾三水园中,必当英华辈出也!”这段文字很好地诠释了三水精神,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的斗志。点赞!</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建康养名城”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弘扬三水精神,建天目游园和单塘河景区,对城区的两条主要河道老通扬运河与中干河实施景观提升工程。</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常倘佯在水边,休闲娱乐,欣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听灵动三水,看姜堰巨变。</p> <p class="ql-block">图文 钱启翥</p><p class="ql-block">编辑 钱启翥 俞南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收看</p><p class="ql-block">欢迎转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