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庙院里的故事 <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窑子头村的西北角有一处地方叫北沟街。说是街可并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只是零散的居住着一些人家而已。这里居住的是生产队时期第十三队的社员。我小时候就住在这里。在靠近西边塘坡山的地方,传说有一座寺庙,具体是什么庙也说不清楚,老人们都叫它“大寺庙”。可从我记事时起,就没见过真正的庙宇,更不要说什么念经的和尚了。只记得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柏树被卸倒的情景。另外就是两扇钉着许多大圆坨铁钉的木质大门了。门房很高,门道很宽,大马车出出进进都是绰绰有余的。就在这寺庙的大院里发生过许多令人难忘的也很有趣故事。</p> <p class="ql-block">首先第十三生产队的队房就设在这里。队房是一个生产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七八十年代,毛主席党中央和上级各级领导有什么重要指示,队长都要组织社员在这里学习。没有什么重要指示就读有关“农业学大寨”的报纸,开“斗私批修”会。另外队长布置生产任务,社员记工分,收秋后分粮食,年终开钱等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文化活动很少,在这里开过“忆苦思甜”会,吃过“忆苦思甜”饭。而以上这些活动大都是在干完一天的活,散工以后吃完晚饭举行的。当时人们劳动很累,吃得很差,穿得也很破,但每个人都是无忧无虑很满足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除了队房之外,这里还有一个主要用场就是饲养房。在当时那样样经济不发达的年代,牲畜可是生产队里的宝贝。当时的大牲畜主要有骡马驴牛。好几十的牲畜,需要有专门的牲口棚和专职的饲养员。骡马拉车,牛耕地,毛驴驮土驮粪各有各的用途。当时我们队有两名专职的饲养员,他们常年就住在饲养房里,精心地照料各自分管的牲畜。虽然那个时候粮食缺乏,人都吃不饱,但是对拉车驮驮的骡马必须的照顾好,除了要喂它们足够的草,还要给它们添加一定的料豆。料豆主要是黑豆煮的。煮好了用笸箩放在饲养员住的屋子里,我们一些小伙伴,瞅着饲养员不在的时候,就悄悄跑进饲养房抓几把料豆放进口袋儿里,撒开丫子就跑得不见踪影了。并不是一点是非观念都没有,而是肚里一点食都没有,饿得饥不择食了,逃跑就是还有羞愧感。!</p> <p class="ql-block">然而我对这里记忆刻骨铭心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这里是我们小伙伴嬉戏玩耍的游乐场所。我们那时候玩游戏根本不用玩具,即使用玩具也都是自制的,比如自制的木枪、大刀,还有就是把葵花当马骑。我们的游戏项目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什么“搥大玉”了,什么“跳房子”了,什么“滚铁环”了等等。而尤以玩“抓特务”和“攻江山”这两个游戏最多。以下我就来说一说当年我们玩游戏的情景。先说“抓特务”。“特务”是通过“镰刀、剪子、布”的方式确定下来的。谁当“特务”谁就要提前躲藏起来。躲藏的地方要不是牲口棚房顶,要不就是躲到驴圈里装牲口。而躲到驴圈里是最安全的,因为许多人胆子小,怕驴踢,不敢进里边去寻找。不管“特务”抓到抓不到,天黑都得回家,一场游戏就宣告结束。其次就是“攻江山”。当年生产队饲养的牲口比较多,牲口圈也多,拉的粪也多,用来垫圈的黄土也很多。有时黄土堆得像一个小山包。这下好了,我们就利用这个小山包玩“攻江山”的游戏。所有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两半,一半守江山,一半攻江山。游戏开始,攻江山的人手里抓起不管是土块还是土面,奋不顾身地往上扔。守江山的人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回击。攻的一方嘴里 不住地喊着“我的江山让你占?”,守的一方嘴里喊着“我的江山让你上?”的战斗口号。等到大家不分你我的扭抱在一起,游戏也就结束了。这时每个人脸上、身上都是黄土。可是谁都不在乎这些,这时所有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内心发出欢喜的笑声。这笑声响彻了整个大寺庙院,胜似打仗凯旋的嘹亮歌声!</p> <p class="ql-block">“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生产队时期的队房,饲养房,全都折价处理给了私人。有的已经被拆除建起了民宅。现如今大寺庙院已经面目全非。尽管如此,也抹不去我儿时的记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百姓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要说生活水平简直是今非昔比了。可是过去的时光却依旧刻骨铭心。这不能简单理解为“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过去虽物质贫乏,但精神充裕。现在是物质富足,但有些人精神空虚。写这段文字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否定现在而沉湎于过去,也不是让我们陶醉于眼前而忘记过去,而是应该牢记过去,珍惜现在,开创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