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饮酒,首先想到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然”。</p><p class="ql-block">我所掌握的东晋时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和平的年代,有陶渊明的饮酒,也有王羲之的邀约,一个记录了当下的美好生活,一个记录了朋友相聚的欢娱时光,一个留下了饮酒的大美诗篇,一个留下了书法的盛世经典,都是千古奇谈,都是中华宝藏。</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酒的确是好东西,尤其是对于长期生活在西南大山里的彝族人而言,酒是天神恩梯古兹赐给人间的珍宝。酒能祛寒、解忧、壮胆,能启迪思维。喝了酒,低沉的嗓音会大,佝偻的腰身会直,坎坷的人生路会平坦,险恶的世道会顺畅。胆子大了,想法也就多了,解决问题方法自然而然就迸发出来了。苦寒之地的人爱酒,有创新精神的人善酒,这是不争的事实。酒陪伴彝族人走过无数艰辛的岁月,酒在彝族人的山寨代代相传。在彝族人家,每当客人来到,无沏茶待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彝族人讲究“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奉行“好酒要待真心友”的道理。“酒坛置放如箩筐,敬酒穿梭如蜜蜂”。这是彝族人的盛宴。我深有体会,自己曾在彝族人居住的地方驻村扶贫了三年,真切地了解了彝族人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他们宁可守着青山,也不愿走到平地,因为世世代代的彝族人习惯了大山生活,他们信奉的是“哪里有酒哪里醉,哪里有铺哪里睡”的自然法则。如若让他们搬到山下,如城里人工作生活,我想他们肯定会不干,会逃避,会不知道如何生活,直至莫名地死去。驻村扶贫的日子里,我最喜欢找一个叫阿来的老小伙聊天,阿来三十岁左右,依然孑然一身,一个人独守着父母留下来的两间木板房,扎着一个小辫子,头发乌黑顺滑,衣着古朴典雅,颇有年轻艺术家的气质,他不识字,不会唱流行歌曲,只会唱祖先留给他的当地歌曲。他所在的村子,是一个传统的彝族村寨,这里的风俗风貌,还有彝族人即将消逝的火炕床,都还真实地存在,每逢传统彝族节日,村里绝对会表演彝族人最喜欢的传统节目,打歌经常有,但节目却不同,彝族人根据不同的节日,穿上各自不同的节日盛装,男人通常是一身黑帽黑褂黑布鞋,手擎芦苼或罗盘,女人大多精心打扮,因为受地域的限制,她们的着装有的亮丽,有的暗淡,不管怎样,绝对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彝族人好客,不管你来自哪里,有多高的职位,他们不问也不管,只要你把彝族同胞当作兄弟姊妹,彝族人绝对把你视为贵宾,欢迎的歌词必须在当晚的宴会上唱起:“彝乡有好酒,好酒敬宾朋”。最让人受用的还是最后那一句“一咕噜比”。作为一名来自中原地区的汉人,听了这句敬酒词,再让人高深的斯文,再不可一世的文明,都视为虚无,此刻绝对是豪情万丈,陡生侠胆义胆,不管多大的杯子,也不管杯中有多少酒,举起酒杯,绝对是一饮而尽,敬天敬地敬人神。</p><p class="ql-block">因了这份豪情,在彝族人心中树立了地位,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p><p class="ql-block">饮酒于我,恰如抽烟爱好者一样,便于沟通交流,一杯酒一支烟,彰显的是烟火人间,世态万千。</p><p class="ql-block">杨永新酒后于2022.5.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