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篇之冷汤

空谷幽兰

<h3> 冷汤<br> 看到这个名词,大家也许有人认为是一种汤食,其实不是,就是我们平时吃的捞面或凉面。在我们家乡的方言称为冷汤。还有一种冷汤面食叫揪片或揪尕嗒(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就类似于新疆的面片。<br>  冷汤这种美食,无时不在撩拨舌尖上的味蕾,在河北各地也许口味,作料,会有很多不同。<br>  岁月的迁移,我们这批70后,已过五旬,小时候家里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白面,所以只要每每家里妈妈说:“砸蒜去!”这个时候,会很高兴地去剥蒜,刷蒜罐子,于是乎,捣蒜的当当声……有节奏、有韵律感,美!能吃一顿白面,心里就乐开了花。<br></h3> <h3> 那个时候外面没有机器轧得的面条,都是家庭巧妇们自己亲自擀的面条,时代造就了那样一代代她们,几乎每家都有擀面条必备的工具———木质大擀面杖,大概都有8、9十公分长,巧妇们擀面条的时候,擀面杖在她们手里,犹如魔术师般,一会儿功夫,粗细长短,又整齐、又均匀,面条做好了,而且都是完整的,没有碎的,这时候,这些巧妇的嘴角上扬,喜悦自豪溢于言。<br>  妈妈就是她们这时期,她们当中普通的一员,白面富裕的时候,不单是夏天,冬天也会吃上一顿冷汤。<br>  冷汤这种面食,面条本身并不诱人,全凭调配佐料。面要是手擀为最佳,手擀的面劲道,爽滑,有嚼劲儿。<br>  面条要想做的好吃,第一步,和面很重要。手擀面条的面里放的盐、碱,有一定的比例,多了少了都会影响口感。第二步就是纯技术活了,长长地大擀面杖在妈妈手里,也很乖巧,擀面的用劲均匀,而有力,“软面饺子,硬面汤”就是我的家乡的俗语。所以大擀面杖,要用力,会用巧劲儿,手随着擀面杖动。为了防止面条粘连,擀的时候在面片上要撒一层层的薄面(玉米面),擀的薄厚要均匀。不然切的时候容易断掉。第三部步面片擀好之后,该折叠,不能卷折,先前折一下,然后反过来再向前折一下,这样反复,整块面片折叠整齐下刀切,刀用劲也要均匀,这样,切出来的面条才整齐,不易断。最后一步,妈妈沾满薄面的手,要将切好的面条用手使劲攥攥,抻抻,然后盘成一绺一绺的,整齐的放到盖帘上。至此冷汤材料之一——面条擀完了。 <br></h3> <h3>  要想这冷汤回味无穷,关键佐料来调配。记得吃过老北京的炸酱面,它的佐料是四色四码,炸酱为主,感觉没有儿时母亲的手擀面香。 <br>  在那个资源、食材贫乏的年代,冷汤最经常配的卤子是西红柿鸡蛋卤,鸡蛋是自家的柴鸡蛋,家里很少舍得吃,攒着、卖钱,贴补我们的生活,那也是农家少有的经济来源之一。有的时候怕鸡丢蛋,等快要下蛋的时候,我就蹲在鸡窝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它又走出去生蛋。就是这样经济拮据的年代,两三个西红柿里只放一只稀有的蛋,西红柿炒鸡蛋里看到的是红色的居多,金黄一点儿,这时候妈妈要多放点盐,才够一家人拌面吃。<br>另外,菜码也是冷汤里必不可少的,小时候自家种的,也不用打药,施肥都是有机肥,各种蔬菜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常吃的菜码,春天自家院里的香椿芽,焯过水后,香椿的味道氤氲满屋。诱使你去闻呀,闻呀,真香!另一类菜码是:夏天长长的架豆角,鲜嫩的爽脆的黄瓜,黄瓜切成细丝,豆角切得细碎,这时候看出巧妇们刀工了得,仿佛间,回到了那个时候,满屋都是黄瓜沁入鼻息的味道。现在市面上的黄瓜,已然没有了儿时的香味。满满的回味无穷,这是不是自己老了。<br></h3> <h3>  其他的佐料还有芝麻酱、蒜泥、花椒油、芝麻碎……七八种之多,那个年代能吃上全卤全码的冷汤就是奢侈。真香!那是儿时的味道!<br></h3> <h3> 今天,物质富足,人们不愁吃穿,白米、白面、杂面……各种粮食应有尽有,不用盼着吃好的,穿好的。平时吃的,。那时候过年才能吃到。但是缺少了一些味道。<br>  今天,我也同样做了冷汤,面是外面买的,卤子是西红柿鸡蛋、茄子肉丁、(以前还做过面筋黄花菜木耳卤、黑鱼卤、鲫鱼揪片……)<br> 菜码有四样:胡萝卜、黄瓜、芹菜、香椿。还辅以几样佐料:芝麻花生碎、辣椒油、炸酱、花椒油、芝麻酱、蒜泥可是拌在一起,怎么也吃不出那种淳朴的味道,也许太过齐全奢侈,丢掉了质朴的香味、乡味、乡情。<br>试过很多卤子的冷汤,很难在找寻妈妈的手擀面的味道,那是一缕悠长的思念,美美的回味。<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