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遇见乔布斯

吴叔平

<p class="ql-block">  地球村有三个蓝色之城,印度的焦特布尔、希腊的圣托里尼、摩洛哥的舍夫沙万;以笔者行摄三地后的感受:圣托里尼蓝白相间,焦特布尔蓝与它色兼融,惟舍夫沙万可属蓝为主的大蓝之城,蓝的让你直想闭上眼躺在窄窄的鹅卵石街巷通向天堂……</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位于北非,东部陆地接阿尔及利亚,南部为撒哈拉沙漠,西濒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葡萄牙相望,国土面积仅45.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700多公里。笔者于2014年初夏行摄摩洛哥的海滨小镇艾西拉时,记录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摩洛哥王国的迷人:白天,有人在沙滩望海;入夜,有人在城墙弹唱……</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被誉为人一生必去50地之一,不仅因舍夫沙万,自然也不仅是卡萨布兰卡(二战爆发后大量欧洲人逃往卡萨布兰卡避难)。</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行摄摩洛哥之后几度回望收获的影像,对摩洛哥之所以被誉为人一生必去50地之一的印象,竟浓缩于皇城古都的一句墙体诗与蓝色之城的一副货摊。</p><p class="ql-block">一、&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皇城印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摩洛哥有四大皇城:拉巴特、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如果你去摩洛哥,至少别拉下前三城,因为都有代表摩洛哥的象征与内涵,少了谁都会被认为没真正去过摩洛哥。</p> <p class="ql-block">1.摩洛哥文明的奠基地“菲斯古城”。菲斯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菲斯河在此分支,适宜农耕,菲斯也由此成为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  菲斯分为老城(bali)、新城(Jadid)和新市区(Villenouvelle)。老城是地球村现存规模最大且依旧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风采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万条街巷交错密布的老城区到处是传统手工作坊、染坊、餐厅、肉菜店等(手工艺品作坊生产的铜盘,地毯等因其世界一流的品质而驰名于世)。</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在迷宫般的街巷与五光十色的街店穿行(有时会让你产生幻觉),即便是当地人也有迷路之时。</p> <p class="ql-block">  幸好本次行慑的两位组织者行前做足功课,聘请的地导“路路通”(且一袭风衣,极具阿拉伯行者范),先在半山的制高点领摄古城全貌,之后前引后顾地领着一伙摄影发烧友在彰显中世纪特色的市场、街巷、城门间穿行……</p> <p class="ql-block">  虽几经盛衰,菲斯古城仍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包括诸多美丽宫殿和780多个大小清真寺。笔者在多个伊斯兰风格的城门间穿行了三日,一再感叹被上万条窄多宽少的古城巷织成的“真主-国家-国王”三位一体的摩洛哥古文化积淀……摩洛哥人认为,菲斯文化孕育的精英千百年来始终主导着摩洛哥的文明进程。</p> <p class="ql-block">  古城路窄,毛驴成为诸多街巷唯一的交通与运货工具,拍摄中几遇快驴、壮驴擦身而过,惊险刺激!也由此收获数张具视觉冲击力的“闪驴”照片。</p> <p class="ql-block">  而遍布古城密密麻麻、形态各异的民居屋顶的“锅盖”天线接收器,是古城另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镜头不够用、眼神不够用、时间不够用——是当年行慑菲斯古城的真实感受。</p> <p class="ql-block">2.沙漠与海之间色彩斑斓的慢生活之都“马拉喀什”。</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曾是11世纪的摩洛哥都城,南与撒哈拉沙漠相邻,西接大西洋,坐落于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边缘,有全摩洛哥最大的露天市场(因通宵达旦开张故又称“不眠市场”)。</p> <p class="ql-block">  集市中迷宫似的大街小巷从广场的北侧一直延伸到AlibenYoussef清真寺尽头。</p> <p class="ql-block">  街巷各家店铺无论大小,营业前均会清扫门前四周之地,逆晨光拍摄应该会有惊喜,笔者那天守候于清扫中的店主身后,收获了一幅“星月状”扬水图!</p> <p class="ql-block">  晨光里的广场,马车背后是清真寺的宣礼塔。</p><p class="ql-block"> 在马拉喀什转悠三日,首日感觉:千年历史,多元文化,慢悠悠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次日感受:时光在悠长的老巷子里慢慢流淌;</p> <p class="ql-block">  第三日发现:斑斓的色彩在千百年里被时光织成了多元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3. 政治古都“拉巴特”。拉巴特位于摩洛哥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1912年后成为摩洛哥政治首都至今。</p> <p class="ql-block">  拉巴特新老两城紧连,新城于1912年摩洛哥成为法国保护国后兴建。进入新城,王宫、政府机关、全国高等学府以及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树丛中。</p> <p class="ql-block">  老城萨勒建于18世纪,有红色城墙相围,城内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市面繁荣。后街小巷是一些手工艺品作坊,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依然存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人对中国摄影人的镜头似乎很宽容,笔者由此在游历中记录了多幅少儿的天真顽相与老人温和的沧桑笑容。</p> <p class="ql-block">  哈桑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四周有16道门,毁于15世纪一次大地震(残存的遗址可见当时规模的宏伟),但耸立于寺正面的哈桑塔(宣礼塔)却完整无损!为何?笔者从行慑前的功课与行慑中与地导的交流中都未得正解。而正因为其不倒,哈桑塔成为拉巴特的“人气之地”。</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拉巴特作为阿拉伯穆斯林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深度对话之产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城的街巷中有不少值得记录的涂鸦,笔者在四处转悠中遇见了那句笔者自认是浓缩了阿拉伯穆斯林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深度结合的皇城历史以及可解释哈桑塔不倒之因的哲理诗:“life is what walking on your hand's”,直译“生活就是用你的手走路”,但意译“用你的手创造生活”似乎更合适。</p> <p class="ql-block">  由此也感叹摩洛哥先民创造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为摩洛哥的后代子民带来了持续的经济与社会利益。</p> <p class="ql-block">二、蓝色之城舍夫沙万的一副地摊</p><p class="ql-block"> 舍夫沙万位于摩洛哥西北部,临近地中海,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城,始建于1471年。城中大多数民宅阶梯和墙壁都被涂成蓝色,如童话世界一般。</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小城并非建时就一片蔚蓝,是1930年代移居此地的犹太难民们将街道漆成美丽的蓝与白,让原本灰色、缺乏生气的小城变成充满童话气氛的神秘小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笔者在一眼即可望到头的小城转悠,感觉每条小巷、每栋小楼都如一首蓝色小诗。小城清净,难得见三五住民穿街而过,为表现当地人文场景,一众摄友常端相机在街角潜伏……</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环小城一周,收获了数张在住家前欢声笑语的蓝色之城少年儿童天真灿烂的笑容,镜头前充满了“童话王国”的调调……</p> <p class="ql-block">  临别之际,在窄巷一处石阶房前,搁于板凳上的一副旅游纪念品货摊让我止步,摊中纪念品以乔布斯头像最为醒目(与其并列的是三幅北非少女头像),为什么是乔布斯?欲问,不见摊主。几级石阶之上,是倚墙门而立的三个学童,此刻正注视着货摊。抑或他们是摊主?此场景瞬间洞开我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  在我摁下快门的刹那,周边依然是过去未去的蓝色之城舍夫沙万;但乔布斯头像后那几个学童目光所及,应该已是未来已来的摩洛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将由他们用手创造未来的摩洛哥!</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