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之 初夏锦阳川 感受山水人文魅力 致敬最美劳动者

乐在其中

<p class="ql-block">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县城西北,有一条川道,叫锦阳川,这里既有美丽的山水,又有新中国建设的辉煌壮举。</p><p class="ql-block"> 五一节,最美者的节日。一大早,近来一直阴沉的天气,一下子变的格外晴朗,天空碧蓝透彻,花草树木清香。与两位骑友一起,沿沮河,进入锦阳川,感受耀州八景之一的“锦阳滴翠”的人文魅力和劳动改天换地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耀州城北的沮河川道,名锦阳川。 这里地势平坦,农田如茵,疏柳长堤,渠水交错,果蔬鲜美,风景如画,故称锦阳川。历代耀州州府官吏,政暇之余乐游于此,文人墨客,多有题咏之辞。药王山藏有《锦阳川图》石刻,上有耀州八景诗之一的《锦阳滴翠》。</p> <p class="ql-block">  诗曰: “锦川石径半倾欹,柳色青青尽扫眉。浅水平沙常滴翠,轻盈飞絮欲题诗。”描绘了昔日锦阳川的山美景。此诗的作者郭泌,为清咸丰时耀州区举人,咸、同年间曾在陕甘总督衙门任事,才思敏捷,文笔优美。</p> <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夏,李柏、康乃心来耀州,李铨乘兴邀友结伴畅游锦阳川,"采薪于岩,取水于河,烹茶煮酒,继以长歌",极尽风流之雅事,"几忘天地高深而万物之无穷也"。康乃心诗兴大发,挥笔抒怀,写下"连天柳色浸衣绿,一路桐花照眼明"、"苍茫入壑望中开,断岸层崕曲径回"等优美诗句。</p> <p class="ql-block">  李铨撰成《锦阳川记》一文。事后李又令人将两人之诗文配以线刻"锦阳川图"刻于石上,图文并茂。此碑石现同存于药王山大殿西侧镶壁碑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  八点十七分,我和另一位骑友来到阿姑社村口的沮河桥头。距约定好的汇合时间还有十几分钟,另一位骑友还没有到。</p> <p class="ql-block">  沿着这条幽静的柏油路向前,在锦阳川的深处,有一个中国 飞机制造史上举足轻重的单位,那就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了,也就是近半个世纪来,人人熟悉的耀县二号信箱(623所)。</p> <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0日,6架运20运输机从北京飞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中途停经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跨越7000公里,到达东欧国家塞尔维亚,此次飞行再次展现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强大,为强大的中国写上了大写的赞! </p><p class="ql-block"> 这个被网友昵称为“胖妞”的运-20飞机升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扮演了重要的幕后角色——正是它为运-20发放了首飞上天的重要“通行证”。而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就是诞生在锦阳川的一处偏僻角落。 </p> <p class="ql-block">  强度专业是航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建立飞机强度专业研究机构的需求尤为迫切。1965年初,在国防“大三线”建设的高潮时期,国家批准在陕西耀县(现铜川市耀州区)苏家店建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同年4月12日,正式批准了设计任务书,这一天也成为了强度所建所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  强度所一诞生,就展现了“立足山沟胸怀祖国看世界,献身革命志在四方图创业”的豪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仅用时一年多就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设施一流的1号静力试验厂房,并于1968年12月28日圆满完成轰6飞机全机破坏试验,这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转为强力所修建的专用公路,五十七年来,见证了强力所的沧桑变化和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  (此图片来源于2021年4月13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航空新闻网》)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王彬文介绍说:“飞机研制过程可分成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四大阶段,好比四乘一百米接力赛,而强度所承担的就是第三棒中的关键环节。这一棒很重要,飞机从材料至部件、再到整机的强度鉴定和验证试验,都要在强度所完成。”经过各种鉴定和试验后,强度所代表国家和行业为运-20等一大批飞机给出了强度结论,为各型飞机的首飞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图片来源于2021年4月13日《中国航空新闻网》)强度所是我国航空工业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验证和鉴定中心。</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潮起潮落。如今,强度所已搬迁至西安高新区,但她半个多世纪的栉风沐雨和光辉画卷,仍在耳畔回响。</p> <p class="ql-block">  一桥通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横跨锦阳川的G65包茂高速公路大桥联通了耀州东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桥通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横跨锦阳川的G65包茂高速公路大桥联通了耀州东西。梅七线,翻山越岭,过桥穿洞,联通了山里与外面。</p> <p class="ql-block">  各种野花竞相开放,枝头野果飘香。</p> <p class="ql-block">  各种野花竞相开放,枝头野果飘香。</p> <p class="ql-block">  在锦阳川深处的桃曲坡村,来自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的阿美夫妇,自一月份开始,从内江、汉中、西安、渭南等一路来到这里,看好的就是这里的绿水青山和百花飘香。</p> <p class="ql-block">  阿美夫妇与千千万万的养蜂人一样,不停地迁徙,顶风冒雨,四处奔波,常年与鲜花相伴,只为苦尽甘来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唐代•罗隐《蜂》写到: “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p><p class="ql-block"> 也许,再过几天或者几十天,他们又开始了自己的追花路,又开始了一路漂泊,但愿他们一路顺蜂、蜂衣足食,生活就像这蜂蜜一样甜美。</p> <p class="ql-block">  "山水之音,岂丝竹之所得而可比类乎!"</p> <p class="ql-block">  过趔石</p> <p class="ql-block">  过趔石</p> <p class="ql-block">  涉水过河</p> <p class="ql-block">  涉水过河</p> <p class="ql-block">  过趔石</p> <p class="ql-block"> 锦阳川里牧归图</p> <p class="ql-block">  锦阳川里牧归图</p> <p class="ql-block">  锦阳川里牧归图</p> <p class="ql-block">  梅七线(陕西富平梅家坪--黄陵七里镇),是一条以运煤为主的一级专用铁路线,为开发铜川、黄陵的煤炭而建。而现在实际意义上的梅七线是指该线上的梅家坪站到铜川焦坪的前河站(为运焦坪煤矿的煤而设立),即梅七线的梅前段。</p> <p class="ql-block">  1966年由铁路第一勘测设计院负责勘测设计,1969年8月定测。梅前段线路起自咸铜线梅家坪站引出,跨石川河沿其支流沮水河二级台地,向西北方向逆沮河而上至柳林镇,再逆瑶曲教场坪沟前行并展线至安子沟站,之后线路折向东北,在崔家沟村穿过3835米的崔家沟越岭隧道后抵达前河站,全长70.8公里。</p> <p class="ql-block">  梅前段最初由1969年成立的陕西省梅七铁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施工队伍除少量的解放军干部和几十名铁路员工外,主要是渭南、延安地区9个县的3.7万名民兵。1969年10月开工。1972年5月撤销梅七铁路建设指挥部,梅前段剩余工程和四条煤矿专用线工程,全部移交给铁路第一工程局继续施工。1973年12月21日铺轨到前河镇车站,1984年1月1日正式运营。</p> <p class="ql-block">  全段线路最小曲线半径300米,共建大桥6座、中桥10座、小桥12座、隧道48座,共建车站8个。建成后每日开行旅客列车1对,年货运量约900万吨(下行方向)</p> <p class="ql-block">  桃曲坡水库半坡的梅七线及道班</p><p class="ql-block"> 而前河镇至七里镇段,1974年由铁路第一工程局施工,1977年停工,完成投资1398.8万元,迄今尚未复工。</p><p class="ql-block"> 后来,黄陵矿务局在1992年前后投资修建了七里镇到黄陵的煤炭专用铁路,七里镇黄陵矿区的煤便通过包西线外运了。</p> <p class="ql-block">  桃曲坡水库位于渭河支流石川河第一大支流沮河下游,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城市供水、防洪、多种经营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坝址距耀州城15公里。水库于1969年动工兴建,1980年正式蓄水受益,1984年通过验收,正常蓄水位788.5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30平方公里,库总库容57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02万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设计灌溉面积31.83万亩,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地震烈度为6度。 水库枢纽工程由均质土坝、侧槽式溢洪道和高、低放水洞四部分组成。桃曲坡灌区自古以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耀州、富平两县深受其害,人民生命财产常常受到威胁。</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1日,在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2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在距离耀州区马咀山下的峡谷中,一群来自富平县、耀县(现耀州区)的肩扛镢头、手持钢锨、身着破旧粗衣、面黄肌瘦的农民工大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豪迈气概,开进工地现场,随着冯忠礼总指挥一声令下,桃曲坡水库工程建设开始清基,标志着水库拦河大坝正式开工。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时生产条件极为艰苦,几乎没有什么机械,施工全靠人力,由富平和耀县两县按六比四筹工投工,采取以公社为营,大队为连,打人民战争的方式来完成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 “马咀山,英雄会师,打坝拦洪,誓叫高峡出平湖;沮河畔,战天斗地,增产粮棉,备战备荒为人民”、“ 猎猎红旗迎风飘,你追我赶掀高潮”。 这是当时大会战情景的生动描写 。</p> <p class="ql-block">  面前的立柱就是梅七线跨沮河铁路桥的柱子,后面的跨谷石桥便是桃曲坡水库的双曲拱渡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争取更大的胜利。”这是当时人们人定胜天的豪迈真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桃曲坡双曲拱渡嘈 下高埝营建 一九七三”</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向人们说明:眼前的这座将桃曲坡水库之水引到下高埝原的“桃曲坡双曲拱渡嘈”,是由原耀县下高埝公社(现铜川新区所在地)在1973年负责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桃曲坡水库灌区主要承担铜川市新区、耀州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三原县三市四县(区)15个乡镇的农业灌溉和铜川新、老市区的城市及工业供水任务。同时也成为富平县尚书水库、街子水库、红星水库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  桃曲坡水库,在发挥了防洪减灾、灌溉、饮用水功能的基础上,近年来,在水库区域形成一大片湿地,被称为“锦阳湖生态区”。这里北至梁寨河村,南至马咀村,西至柏树塬村,东至生寅村,包括水库水面及周边500米范围内的沼泽地。2008年8月6日,铜川桃曲坡水库湿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p><p class="ql-block"> 锦阳湖水域约6千亩,湖岸延绵10多公里,幽静清雅又烟波浩渺,被誉为渭北旱塬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受耀州籍作家安黎邀请,到桃曲坡水库大坝住下,潜心写作长篇小说《废都》。</p> <p class="ql-block">  沿河边一条小溪,在杂草丛生中,左拐右拐,来到一处潭水前。这里谷深幽静,流水潺潺,蓝天白云,草木碧绿,花儿绽放。</p> <p class="ql-block">  幽静处,一处无数黑乌的精灵,在芦苇水底下,簇拥在一起,轻盈的游动着、忙碌着,展示着劳动的美,为未来的脱变努力着。</p> <p class="ql-block">  锦阳湖生态区内的水库防汛路和通村公路</p> <p class="ql-block">  锦阳湖生态区内的水库防汛路和通村公路</p> <p class="ql-block">  柏树塬村是原安里乡最大的行政村,昂首屹立在沮河西岸。它最北的自然村是石草湾,最南端是桃曲坡,桃曲坡水库大坝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柏树塬原称柏寺院、百寺院、北寺院,后经人们的演绎,就成了现在的柏树塬。该院兴于唐末,盛于宋,香火极旺,整条塬几千亩土地皆归寺院所有。寺中建有古塔,砖石结构,塔高七级,呈六棱圆锥形,典型的宋代风格。现仅存该塔,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相传,这里是到香山进香的香客必经之路,又是北宋以来佛家圣地。 如今,寺院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这座七层砖塔。</p> <p class="ql-block">  在柏树塬塔北,一百多米处,有沾满仙气神韵的树中之王——龙爪槐。 在当地有一种传说,说是传说中的黑龙化作一棵树扎根在沮河西塬,日夜佑护沮河两岸百姓平安。不知过了多久,东汉刘秀与王莽争夺皇位,兵败溃逃至此,荒塬之上,无遮无拦,刘秀无处可逃。在万般无奈之下,刘秀脱下铠甲披在马鞍上,马驮铠甲向南飞奔,自己却爬上树躲藏起来,逃过一劫。刘秀当了皇帝之后,就封这棵树为龙爪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柏树塬塔记载着昔日寺庙的辉煌,龙爪槐寄托着人们的精神向往。这条塬的塔和树,承载着世世代代的沧桑,承载着万物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沮河上游支前河河段</p> <p class="ql-block">  沮河上游、锦阳湖尾部的梁寨河大桥(原安里乡政府大桥)。</p><p class="ql-block"> 骑友是一位老师,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载,视事业为生命,视学生为己出,默默奉献,教书育人,如今也是桃李遍满地。</p><p class="ql-block"> 过了桥,就是曾经的交通要道、繁华一时的乡政府所在地,粮站、供销社、文化站、卫生院、学校……一应俱全。骑友走上教育工作的第一站,就在桥头不远的安里中学,这是一所曾经全县有名的一所乡级名校,虽是山区学校,可每年中考在全县排名靠前。</p> <p class="ql-block">  后面的一排厦房就是原学校教室, 上面还依稀可见“刻苦扎实” 字样,右边的一间就是骑友曾经站上讲台的教室。 </p><p class="ql-block"> 随着撤乡并镇和教育机构布局的需要,原安里乡撤并到其他乡镇,学校也随之撤并,学生到周边学校就近入学。岁月沧桑,校舍也渐渐被做各种用途,唯有这一排教室还在。骑友倍感亲切,好是兴奋,急忙拍照留作回忆。</p><p class="ql-block"> 站在自己曾经的教室门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些活泼可爱的学生,听到了那清脆悦耳的琅琅读书声,骑友甚是欣慰。</p> <p class="ql-block">  三十二年前,骑友与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大学毕业后,满怀献身教育事业的豪情,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来到这所偏僻的山里学校,用他的所学,帮这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放飞梦想。</p><p class="ql-block"> 如今,骑友当年的学生有的从政,有的经商,也有好几个成了老师,接续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原安里中学的教职工宿舍,两层楼,上下各10间,这是当时全县山区教师住宿条件最好的,现在看起来仍不过时。由于撤乡并镇学校合并,如今已卖给附近村民作为住宅了。</p><p class="ql-block"> 骑友很是兴奋,指着那一排房子说:一楼那个挂红门帘的就是我当年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在村巷里,恰巧遇见了已经七十多岁,当年为学校烧水看门人老胡。见到骑友,老胡非常激动,抓着骑友的手,好久不放,嘘寒问暖,有说不完的话。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喝茶,休息。</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一切都在变化,但师生师友之间淳朴的情感没有变,一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没有变。</p> <p class="ql-block">  锦阳川的美,美在清李铨锦阳川记里的田园山水青稼垂柳,美在梅七线穿山过河连通了山里与外界,美在锦阳湖高峡出平湖滋润了万顷农田,美在深山沟里诞生了我国航空工业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验证和鉴定中心… …更美在普通的劳动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