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词常识微积

心尘文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格律诗中的对仗禁忌</b></p><p class="ql-block">一、对仗之形成</p><p class="ql-block">好多人都会把对仗和对偶混为一谈,但实事是:对仗与对偶有着根本的联系,但也有着区别;对偶比对仗的要求要宽泛得多。</p><p class="ql-block">对偶:它要求句子之间保持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比如:春风得意、莺儿歌唱。</p><p class="ql-block">对仗:它的要求比对偶要严格许多,不仅需要字数相等、结构相称,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平仄相协、词性相当等等。</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春风得意;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细雨调弦。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这样就做到了在平仄、词性与结构等方面都符合要求。</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仗可以说是从对偶发展而来,它是在对偶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更加严谨的格式。</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这一节为什么要讲对仗呢?因为在格律诗写作中要用到对仗,尤其是律诗,中间两联是必须做到对仗的。</p><p class="ql-block">二、对联与律诗中间之对仗的区别</p><p class="ql-block">五、七言的对联可以说是最为标准、严谨的对仗格式了;而我们刚才说了,律诗中间的两联也构成对仗,那么对联与律诗中间的两联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原因:因为律诗中间的四句虽然为对仗句,也因此可被称为“两联”,但是它们与律诗的其他几句是有着联系的,也就是说:这两联的存在有着其他句的内容支撑,所以单独将它们剥离出来,就失去了依靠而无法成为独立的“一体”。</p><p class="ql-block">然而,对联则不一样,对联就是单独的两行,它可以独立存在,不需要其他内容来支撑。</p><p class="ql-block">举例:</p><p class="ql-block">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p><p class="ql-block">高适</p><p class="ql-block">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p><p class="ql-block">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p><p class="ql-block">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p><p class="ql-block">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p><p class="ql-block">大家看看这首诗中的两联:</p><p class="ql-block">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p><p class="ql-block">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p><p class="ql-block">如果单独拿出来就会显得很突兀,而且总会觉得少了些什么,这就是它失去支撑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强调:从形式来说,律诗中间的两联与对联是完全一致的,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在于对联可看作是独立的一种文体,而律诗中间的两联则是为全诗来服务的,它们需要内容与逻辑上的支撑。</p><p class="ql-block">三、律诗中间“两联”的禁忌</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来讲讲律诗中间两联的禁忌,以便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去避免。</p><p class="ql-block">1、忌隔景隔意</p><p class="ql-block">所谓隔景,就是指上下联所描写的具体景色不能同时融合于一个画面中,也就是说各说各的,不符合时间、季节等方面的逻辑。比如:白天与黑夜,夏天与冬天等。</p><p class="ql-block">举个简单的例子:</p><p class="ql-block">寒梅初探首;</p><p class="ql-block">落叶已惊秋。</p><p class="ql-block">很明显,两句所描绘的景不在同一时节,不可以同时融合在一个画面中,所以这就是典型的隔景现象。</p><p class="ql-block">再看看隔意:隔意是说上下联所表达的情感或者所渲染的情感色彩不一致,没有统一起来;比如一联写忧愁,一联写开心,这就完全将“神”散开,没有了“意”的凝聚力,所以也属于禁忌问题。</p><p class="ql-block">举例来看:</p><p class="ql-block">秋雨如愁织;</p><p class="ql-block">黄菊带笑开。</p><p class="ql-block">二句情感色彩完全不一样,让人读了都不知道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就是“隔意”。</p><p class="ql-block">2、忌合掌</p><p class="ql-block">合掌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理解的问题,但也是好多初学者容易犯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将其拿来做一讲解。</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合掌?就是指上下联的联意基本一样,这样的情况就叫做合掌。</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p><p class="ql-block">山立小楼外:</p><p class="ql-block">峰擎高阁前。</p><p class="ql-block">其中:山、峰,小楼、高阁;每组所指代的事物几乎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意义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合掌现象。</p><p class="ql-block">规律:合掌一般都是由于句中所使用的名词太“近”所造成的,这里的“近”是说名词的类别太过于靠近。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尽量注意选择名词的时候要尽量选得“远”一点儿,不要过分在本类别中去求“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开犯合掌的危险。</p><p class="ql-block">3、忌没有规律地重字</p><p class="ql-block">重字用好了可以为我们的作品添彩加分,但是用好重字是有前提条件的,最主要的就是不可以乱重,而是需要有规律地去重,这样才可以从音韵到诗意,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上例子:</p><p class="ql-block">春风梳细柳;</p><p class="ql-block">紫燕舞清风。</p><p class="ql-block">上下联了“风”字,明显没有规律可言,会被读者看成一种失误或者瑕疵。</p><p class="ql-block">再比如:</p><p class="ql-block">落花随水去;</p><p class="ql-block">流水负花多。</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样重,就有了规律性可言,两联通过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描写,传递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且在脉络上也体现得很流畅。</p><p class="ql-block">四、律诗与绝句写作方面的对仗运用</p><p class="ql-block">1、关于律诗</p><p class="ql-block">对于律诗而言,中间四句必须做到对仗,这是雷打不动的规则,想必大家都很清楚。</p><p class="ql-block">2、关于绝句</p><p class="ql-block">绝句在对仗方面没有硬性要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所以用还是不用,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具体情况去对待即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拗救——特殊句式之诗例先引</b></p><p class="ql-block">杂诗</p><p class="ql-block">唐·佚名</p><p class="ql-block">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p><p class="ql-block">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p><p class="ql-block">全诗平仄如下:</p><p class="ql-block">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我们之前已经普及过格律诗的四大基本格式,比如: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等等。</p><p class="ql-block">那么根据所学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是采用了平起平收的形式,也就是说它首句的格式是平起入韵。</p><p class="ql-block">再根据绝句“中间两句相粘”的规律,就会发现,第三句的平仄格式和一般格式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格律分析</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第二句的格式,按照“相粘”原则,可以推出第三句的格式为该“仄仄平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但这首诗中的第三句平仄格式却是“仄仄平平仄平仄”。</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对于格律诗而言,偶数位置字的平仄是衡量格律对错的关键点,是不能踩错的。而在“一树梨花一溪月”中,第六字就正好违背了正格规律,这里本为仄声,可“溪”却踩为平声。</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好多同学就会发出疑问,或者直接说此句格律是不正确的。</p><p class="ql-block">那么真的是诗人搞错了吗?并不是,而是因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属于格律诗中的一个特殊句式,我们也叫它为“准拗句”。</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这句其实可以看作“本句”自救,即:第六个字补救了第五个字,因为如果不救的话,这一句就会变成三仄尾。所以,我们就</p><p class="ql-block">权当是第六个字用平声来挽留了第五字的仄声。</p><p class="ql-block">格律诗有“拗救”之说,也有很典型的类型与相关的“救”法,想要做更的详细了解,大家可以点击诗巷专栏去深入学习,这里空间有限,就不一一赘述了。</p><p class="ql-block">其实,对于这里所讲的准拗句,大家也不用非要搞清楚它是怎么去“救”的,特别是初学者,有时候“挖”多了反而容易将自己绕进去,我们只要记住这个句式即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更多诗例了解</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一句式已经被诗家默认为是合律的一个句式,在近体诗中这一句式非常之常见。</p><p class="ql-block">例如:张仲素的《秋闺思二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p><p class="ql-block">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p><p class="ql-block">“梦里分明见关塞”;仄仄平平仄平仄;</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p><p class="ql-block">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p><p class="ql-block">“欲寄征衣问消息”;仄仄平平仄平仄;</p><p class="ql-block">两句都位于第三句的位置上,都是准拗句格式。</p><p class="ql-block">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p><p class="ql-block">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p><p class="ql-block">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p><p class="ql-block">“淮水东边旧时月”;平仄平平仄平仄;也是位于第三句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律诗如罗隐的《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其中:</p><p class="ql-block">今日因君试回首;平仄平平仄平仄;它在诗的第七句位置。</p><p class="ql-block">而此句式在杜甫诗中更是常见,因为“拗句”首先是被杜甫创造,进而被推广的。</p><p class="ql-block">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中:传语风光共流转;平仄平平仄平仄;在第七句处。</p><p class="ql-block">所以,以后大家如果遇到这一情况,就不要再将它看作是错误的句式了。而且,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可以放心去用的,只要对格律诗有一定了解,或者在比较专业的平台与老师那里,都不会说你的诗不合格。</p><p class="ql-block">所用位置</p><p class="ql-block">那么关于“仄仄平平仄平平”这个句式,我们通常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p><p class="ql-block">1、绝句:用在第三句;律诗:用在第七句。</p><p class="ql-block">这是最为常见,最为典型的一个用法。大家平时有空可以翻翻近体诗,在好多诗中,这个句式都是用在这个固定位置的。上面我们已经举了好几个例子,所以就不再多罗列实例了。。。</p><p class="ql-block">2、偶用在其他白脚句位置</p><p class="ql-block">相对于刚才说总结的那一种用法,这里的用法就宽泛一些。也就是说,格律诗的白脚句,偶尔是可以去运用“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这个句式的。但并不倡导大家去多用,而之所以把这点归纳过来,主要是让大家做一个了解。</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需要来个强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强调</p><p class="ql-block">1、“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可以被适当运用,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是准拗句就随性或者大量去使用。而且一般来说,在一首格律诗中,最多只建议使用一句,并采用上面第一种用法。</p><p class="ql-block">2、此句式只是一个辅助,即我们偶尔在格律、语言需要的情况下去使用它。如果仅为“使用去使用”就没多大意义了。</p><p class="ql-block">3、而且,如果在一首诗中,好几句都用这个句式,那也会给诗造成负面影响,比如首先在音律上就失去了应有的参差、协调、流畅美,故而不建议大家这样去做。</p> <p class="ql-block">景物类格律诗的写作技巧与布局方法。</p><p class="ql-block">景物(风景)是格律诗中最为常见、最为典型、最为常用的一类题材,但是虽然它常见,能将它写好的人也并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许多朋友常会问,翻看网上的那么多作品,为什么大多数都没味道,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其实,这就是因为这类作品没有把握好布局、没有用心去使用“技巧”。</p><p class="ql-block">那么,用格律诗去写景物、写风景,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耐品的味道、有漂亮的意境呢?下面就归纳了五个写作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尤其是新手朋友,只要大家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你的作品肯定会上一个台阶;话不多说,简单直接:</p><p class="ql-block">一、适当缩放空间</p><p class="ql-block">空间对于景物描写来说,可是必须要涉及入诗的,没有空间,就没有画面,而怎么去拿捏好空间角度,这直接关系到诗中画面的美感程度;所以,我们要学会去适当调整空间,比如缩放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办法。举例杜牧的《山行》:</p><p class="ql-block">山行</p><p class="ql-block">杜牧</p><p class="ql-block">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p><p class="ql-block">杜牧的这首诗非常有名气,而它之所以被们喜欢,也是因为写得美,这种美不仅仅来自于色彩,更来自于空间上的缩放效果。一二句放大空间,把整个画面范围先框起来,读来就有一种很舒展、空幽的感觉。而在后两句中,又将空间缩小,对近处的事物进行勾勒,相当于在大空间中又补充了具体的近处特写。这样一远一进的伸缩,有对比、有层次,意境与韵味也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二、景随步移</p><p class="ql-block">很好理解,就是我们让“景”随自己移动起来,让它有不同的转换,这样写的效果就会显得很丰富,就如我们在看电视中的旅行切换画面一样。</p><p class="ql-block">例如黄岱洲的《过桃源》:</p><p class="ql-block">桃源盘曲小山河,一洞深深锁薜萝。</p><p class="ql-block">行过溪桥云密处,但闻花外有渔歌。</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就采用了景物切换法,随笔者路线的变化而捕捉风景,而且捕捉过来的风景显得很自然,不用刻意去搭配便可以出丰富、立体感。</p><p class="ql-block">三、巧妙跨越时间</p><p class="ql-block">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是说我们可以由眼前之景去从时间上来作生发,比如把时间拉</p><p class="ql-block">回到过去,让诗渗透出一种“沧桑、深刻”感。来看例子:</p><p class="ql-block">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p><p class="ql-block">杜牧</p><p class="ql-block">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p><p class="ql-block">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从形式来说,此诗不算是格律诗,但不妨碍我们借鉴它写作的方法。因为瞬间想到了这首,也特好理解,所以我就将它直接拿来作例子,大家看方法即可。</p><p class="ql-block">前两句为眼前景,后两句也是眼前景,但只因为加了“南朝”二字,就让韵味多了几分厚重。作者直接把读者的诗思从眼前景引到过去,借时间的跨度达到了这种生发效果。</p><p class="ql-block">四、由景设景</p><p class="ql-block">这个方法即为:从眼前之景,展开联想,再设想其他新的、并非眼前实际之景出来,与实际景物拼接在一起,这样写也同样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给诗增添精彩。这里举例杨巨源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城东早春</p><p class="ql-block">杨巨源</p><p class="ql-block">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p><p class="ql-block">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诗巷在平时的赏析板块也涉及到过,它的风格很清新、优美,很有生机与活力。在起句与承句中,是很明显的实景勾勒,把初春的杨柳描写得惟妙惟肖;而在后面两句中,则大胆展开联想,为诗注入更多活力,设了一个“花开”景象,“爆”春天,全诗顿活,显得更富有春机。</p><p class="ql-block">五、巧兼理趣</p><p class="ql-block">景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那么如果能在景物描写中兼备一定的理趣,这首诗则变得有了“度”与“境界”,这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所谓的“巧兼理趣”。这样写可以让读者久久停留在我们的诗中,去仔细揣摩其中的趣味,收到引起共鸣的效果。例如张旭的《山中留客》:</p><p class="ql-block">张旭</p><p class="ql-block">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p><p class="ql-block">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p><p class="ql-block">对于这首七绝,诗巷尤其喜欢,那种空灵、容“我”与自然中的感觉岂止一个妙字能形容得了。作者很简单地勾勒了山中之景,描写了天气状况,我们除了看到春色的美好外,更能从诗句中读出几分洒脱、执着与淡泊。作者旨在劝来登山的客人,让他不要担心、埋怨天气好与不好,因为在山中,即使不下雨,你走到云深的地方也会被打湿衣襟。意思就是说,想要看好风景,就要勇敢去探寻,不要浅尝辄止。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你想要做一件事,就要勇于尝试、坚持,要有恒心才能取得成功。这是此诗中的理趣,它蕴藏在景中,细品后方觉美妙与深刻之处。而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景也与众不同起来。</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几个写景、造境的方法,大家可以选择去用,也相信大家通过一定的运用,能够找到或者挖掘出其他方法来。毕竟熟能生巧,法不唯一,多练多用,定会百法自来、灵活自如。</p> <p class="ql-block">写景技巧</p><p class="ql-block">景物类的格律诗在诸多题材中中占比很大,足见它的重要性。其实对于我们格律诗创作者来说,目的并不是仅仅会写此类题材,而是要将它写出质量、写出水平,让我们的作品能够出彩、能够吸引人。</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好多朋友却往往把握不住景语的“突破口”,所以写出来的诗也就没有什么味道,这就是为什么网友总说从看到的许多诗中,感受不到美”的原因。</p><p class="ql-block">那么对于景物类的格律诗,有哪些方法可以运用到写作中来,以助我们作品彰显出魅力呢?诗巷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典型而又容易上手的方法,下面我们逐个来剖析讲解。</p><p class="ql-block">一、突出错落之感</p><p class="ql-block">这个方法很基础也很正统,它非常适用于“纯景”描写中,比如绝句的四句纯景勾勒。如果能够做到“错落感”,那么我们笔下所呈现出来的景就很吸睛,很好地避免了单调的缺陷。</p><p class="ql-block">那么错落感又怎么去体现,怎么去做到呢?比如我们可以从空间、从时间、从想象等方面去着手。</p><p class="ql-block">我们来举个例子:</p><p class="ql-block">绝句</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杜甫的这首绝句在我们看来或许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是这种“简单”却是作者通过借助空间变换的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也正在因为这种“简单”,让我们在容易记住它的同时又不得不说它很美,其实这种“简单”并不简单。</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已经成了我们学习格律诗写作的常用典范,抛开“空间”法,它在其他方面也有可剖性,诗巷已经不记得多少次拿它来举例了。</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声音,第二句:动作。</p><p class="ql-block">第三句:高处,第四句:低处。</p><p class="ql-block">大家看到没有,作者在这四句中,每一句都占用了一个角度去裁剪,把画面的立体感凸显出来,让诗展现出一种错落美。</p><p class="ql-block">作为读者,不知其法,但可感受其“美”;而作为创作者,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中的写作技巧。</p><p class="ql-block">二、巧用人物</p><p class="ql-block">写景就要写得美,而这种美并不仅局限于自然界的事物,还可以涉及到人物。</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人物去为“景”补充灵气,给画面找“重点”,这样一来,我们笔下的景也就达到了一种自动与读者“互动”的效果,使得诗有了人情味儿、烟火味儿。</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秋日三首(其一)</p><p class="ql-block">秦观</p><p class="ql-block">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p><p class="ql-block">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p><p class="ql-block">在秦观这首诗中,前三句分别对自然界的景色做出描写,营造出一个非常幽静、清寂的氛围。而在最后一句中,作者便别出心裁地添入“人家”“笑语声”,这就为画面增添了颇多的人情味儿,冲淡了原有的那份寂静与寒凉,让人读来顿时觉得内心暖洋洋的;而如果没有这一句“人物”方面的添入,这首诗也就失去了感染读者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再看:</p><p class="ql-block">画</p><p class="ql-block">王维</p><p class="ql-block">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p><p class="ql-block">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p><p class="ql-block">王维不愧是“诗画”之大咖,虽然这首为题画诗,但作者却有选择性地去描写物象;在自然景色描写中巧妙添入人物方面的刻画,体现出无穷的美妙感。</p><p class="ql-block">“人来鸟不惊”,激发读者想象力,挖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点,达到与读者的“共情”效果。</p><p class="ql-block">而且在前两句中,此诗还明显运用了上面的方法一,一远一近而娱视觉。</p><p class="ql-block">三、巧融情感</p><p class="ql-block">纯景勾勒用以错落法可以让诗立体,那么如果能在写景的同时适当植入情感,我们的作品则又有了新的加分点。</p><p class="ql-block">景语可以给人视觉上的吸引,而情感则可以直接触动人心,让读者在品读的第一时间就能被“唤醒”“点燃”。所以,巧融情感无疑是一个再好用不过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p><p class="ql-block">韩愈</p><p class="ql-block">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p><p class="ql-block">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p><p class="ql-block">这是写景的一首名诗,也是韩愈“清新类小诗”的代表作。前两句一句写小雨,一句写草色,展现出一种宁静、浅淡的画面视觉,那么作者的情感也是很鲜明地融入在其中;在后两句中,作者的情感融入尤其明显。</p><p class="ql-block">作者认为初春时的这种“萌动”之美,比起暮春时节的浓墨重彩要迷人得多,他是通过这样的赞美,表达了对初春景色的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看个例子:</p><p class="ql-block">铜陵夜泊</p><p class="ql-block">岳树德</p><p class="ql-block">橹声乍住月初明,散步江皋宿雁惊。</p><p class="ql-block">忽听邻舟故乡语,纵非相识也关情。</p><p class="ql-block">作者描写了江上夜晚泊舟所见,意境清冷而优美。而这种景色之美,结合作者的“乡情”融入,则显得更加“幽静、清寒”;相应地,作者的情感也被烘托得更加充分浓郁。这就是情感的融入为诗作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融情于诗,或间接,或直接,皆能取得为诗提升魅力的功效,这也是诗家非常推崇、诗词界高手们喜欢运用的一个方法,建议大家多去运用,从中找一找感觉,把它用出水平来。</p><p class="ql-block">四、适添动物</p><p class="ql-block">在诗中添人物能给诗以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力,那么添其他动物则会让诗提升“生动、灵动”之美感。</p><p class="ql-block">就如王维的那首《画》:</p><p class="ql-block">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p><p class="ql-block">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p><p class="ql-block">一句“人来鸟不惊”,重点又落在“鸟”上,用“不惊”去刻画它的举动、呈现它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从容的、可亲近的鸟儿,它的特殊足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且有去接近它的冲动,那么这幅画借这只鸟也就有了生气,满满的生机感。</p><p class="ql-block">再举一例:</p><p class="ql-block">雨晴</p><p class="ql-block">王驾</p><p class="ql-block">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p><p class="ql-block">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空间比较小,作者将镜头拉近、缩小,对具体一角之景作了描写。</p><p class="ql-block">上两句有点儿无奇,景色并不吸引人,但作者在第三句中添入“蛱蝶”,不仅盘活了画面,植入了生机,还让此物象把读者的目光与想象引到“邻家”去,一下子就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可谓是语尽而意未尽。</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蛱蝶”的添入,这首诗也就流于“平平”,不可能出彩了。</p><p class="ql-block">这个方法若能够利用起来,就算描写角度、取意等很普通,我们的作品也能收到“生动”效果;而如果我们能够在利用它的同时,在角度等方面还可以见巧,那我们所写的诗就魅力难挡了。</p><p class="ql-block">对于以上我们所讲解的助“景物类”格律诗出彩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喜好与具体需求,去选择运用;诗法为“活”,相信大家在运用过程还可以找到出其他的方法来。更加灵活地写作格律诗、写出好的格律诗,这才是我们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词的意境情</p><p class="ql-block">格律诗有“意、境、情”的表达需要,词也同样需要有这方面的表达,没有这三者的涵盖,一首词就没有自己的骨肉,甚至可以说这首词几乎失去了创作的必要。</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学习填词,就必须懂得词的“意、境、情”,从而很好地去对待自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词之意</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词的意?很简单,意就是指一首词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意思。</p><p class="ql-block">我们写任何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一个“意”展开,而这个“意”又需要我们在填词之前就要“立”起来,也就是说,在着手填一个首词类似之前,我们必须在心中先有“意”的形成,然后才能顺这个“意”去组织语言、填写词牌。</p><p class="ql-block">这也就我们常说的“意在笔先”,意是开端,是引导“笔”之走向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想要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那么词“意”就与相思有关,无论选择去填任何一个词牌,都要要建立在这个“意”之上。</p><p class="ql-block">至于,在填写的过程中,要用什么些词语,选择些什么物象,都是很自由的,只要能够体现相思,表达思念这样的中心意思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词牌并不是指一首词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看成一个代号,而在我们在填写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整首词的内容与主旨自拟题目的。</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的时候,词人们填词一般都是不加题目的;而为了方便区分,后来的人们在编辑过程中,会取每首词的首句加在相应的词牌后面。</p><p class="ql-block">例1:</p><p class="ql-block">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p><p class="ql-block">唐·温庭筠</p><p class="ql-block">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p><p class="ql-block">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p><p class="ql-block">例2:</p><p class="ql-block">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 class="ql-block">辛弃疾</p><p class="ql-block">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p><p class="ql-block">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p><p class="ql-block">以上两首《菩萨蛮》都是取了各自的首句跟在词牌后面;我们现在填词,最好根据内容另为作品拟个题目去加在词牌后面。</p><p class="ql-block">而以上两首词牌名都为《菩萨蛮》,但是温庭筠与辛弃疾各自组织了不同的语言去填写,所表达的“意”也是不相同的。</p><p class="ql-block">词之境</p><p class="ql-block">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这句话中的“境界”主要是指意境,我们之前也说了,纵然词在宋朝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但是大部分词所承载的都为“婉丽”之情,所以词并未在较高格局与“境界”方面有普遍性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现在填词,完全可以</p><p class="ql-block">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理解为广义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但包括意境,还包括情境、物境,体现着一个创作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以及他的品格修养等。</p><p class="ql-block">而王国维先生以“境界”来衡量一首的高度,就已经说明了境界对于一首词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例子:</p><p class="ql-block">沁园春·情若连环</p><p class="ql-block">苏轼</p><p class="ql-block">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p><p class="ql-block">……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近现代·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p><p class="ql-block">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竞折腰……</p><p class="ql-block">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这两首词就是两种境界,从格局而论,后一首显然要高大上许多。</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只有境界高的、格局大的词就好作品,评价一首词的质量,还是要综合全篇的语言、手法、感染力等因素去定论。</p><p class="ql-block">词之情</p><p class="ql-block">“情”对于词来说,或许是最好去理解与掌握的,所谓情显然是指一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它所体现的情味和情调。</p><p class="ql-block">词主“情”,这是词最大的特点,它就是为情而服务的;所以“情”也就成了衡量一首词的是否动人的主要因素所在。</p><p class="ql-block">但是能够以情动人,我们也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学会怎么去表达情,让词去承载“情”,如今的我们更要学会能将词之“情”扩大开来去理解、去创作(这些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有涉及)。</p><p class="ql-block">李煜不是一位好皇帝,但他却是一位难得的、优秀的词人。那么为什么李煜偏偏能将词写出名堂来?就是因为他善于感发、善于用情,将自己的真性情体现出来,这种浓郁、耐品的词味是李煜的词能够脱颖而出、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p><p class="ql-block">李煜</p><p class="ql-block">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p><p class="ql-block">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p class="ql-block">这首词风格也很凄清,但在凄清之下,又体现着作者深刻的自我反省和他内心最真挚、哀婉的情感;与此同时,作者还将情感融入到景语中去表达,收到的效果也自然不一样。</p><p class="ql-block">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p><p class="ql-block">李煜</p><p class="ql-block">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p><p class="ql-block">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p><p class="ql-block">这一首也是一样,它有升华、有更深的思考,不只停留在眼前和表面形式上去凄凄惨惨、卿卿我我、哭哭啼啼,从而也就不会显得“气”又“小气”。</p><p class="ql-block">意、境、情在词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要要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去理解,去感知、去创作;也只有能将这三者植于心中、融汇起来,才能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了解词的意、境、情是前提,也是一次“预热”,而充分去掌握它们,将这三者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则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多读多练多悟。</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写作中的词性问题——数词之特殊应对方法。</p><p class="ql-block">因为数词于对仗、于格律诗写作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律诗的对仗中会被频繁用到,所以就将它单独拿出来讲解。</p><p class="ql-block">我们若想让自己的基础打得扎实、知识点掌握得全面,从而尽可能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数字在对仗中的运用就必须要了解并拿下。</p><p class="ql-block">一、诗例先品</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例子:</p><p class="ql-block">绝句</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杜甫的这首绝句诗巷在之前的章节中引用过,而且在平时的讲解中也常拿来做示例。为什么?就是因为它很特殊,很具有代表性,能够给我们以形式甚至内容上的示范及引导。</p><p class="ql-block">首先,这是一首很简单的诗,画面整洁,语言更是通俗易懂。它的前两句之间用了对仗,后两句之间也用了对仗。</p><p class="ql-block">那么在对仗中,作者又恰好安排了数字对。“一行”对“两个”,“万里”对千秋,非常工整,非常明了;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语言上的“简单”外,所用对仗的方式也很简单。</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因为用到的数字皆是寻常的,规规矩矩的对仗。这时也许好多朋友又要问了,数字不就应该这样对吗?也没错,是这样对的,但这只是最基本、最中规中矩、最大众的用法。</p><p class="ql-block">要知道,数字在对仗中还有其他的用法与其他的形式。我们作为诗词写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基础的东西上。</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写诗词受到平仄限制,或者自己对句子形式、语感等有更高需要与追求,我们又该怎么办?那掌握其他的数词运用方法就很有必要了。</p><p class="ql-block">而关于数词之特殊对仗难吗?当然不难。相信大家通过以下几点的举例讲解,皆能轻松应对、玩转数词之对仗。</p><p class="ql-block">二、数词之特殊对仗方法总结</p><p class="ql-block">1、形容词巧用巧转化</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登万寿阁</p><p class="ql-block">古寺荒凉草木平,十年人到倍伤情。</p><p class="ql-block">满城黄叶飞秋色,虚阁寒涛夹雨声。</p><p class="ql-block">赋税何劳频仰屋,关山行看会休兵。</p><p class="ql-block">依然故国音书绝,潦倒风尘白雁横。</p><p class="ql-block">在这首绝句中,大家有没有发现特殊的“数词”对法呢?它存在于颔联中。</p><p class="ql-block">正统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与颈联)是必须要求对仗的,那么此诗的颔联用“虚”对“满”,其实就相当于“数词”的相对。作者巧妙地用了形容词代数词,将“数”的形式变了花样,让形容词不但有自己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数量”上的意义表达。</p><p class="ql-block">以具有“数词”作用的形容词去代数词的方法,在诗词写作中被广泛运用,我们学会它、用好它,就可以让自己的诗有“质”的提升,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很会写诗的人。</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再看个例子:</p><p class="ql-block">雁贴孤云飞去远,</p><p class="ql-block">人随一棹渡来迟。</p><p class="ql-block">句中用“孤”对“一”,明显是形容词对数词,这个“孤”字可以很好地起到数量上的表达。</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刚才说到平仄对数词的限制情况,这里我们也不妨举例子说明:</p><p class="ql-block">人家三五春溪外,</p><p class="ql-block">花草浅深小径边。</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在数词中,除了</p><p class="ql-block">“三、千”外(平水韵),其他几乎都为仄声,所以当这时候,用数词去应对就局限多了。比如对于以上例子中的上联而言,我们只能用“千”来对,用其他数字对就出会出律。</p><p class="ql-block">对于这类情况,用数词去对的人肯定是绝大多数,而这样一来,句子就有可能流于窠臼被埋没了。</p><p class="ql-block">故而我们可以巧用形容词“浅深”去对,这样不仅形式符合对仗要求,更重要的是,在避开数词平仄之局限的同时,让句意有了张力,显得不一样。</p><p class="ql-block">2、动词妥当巧用</p><p class="ql-block">在有些时候,动词也是可以拿来与数词相对,让它巧妙地替数词承担责任。举例:</p><p class="ql-block">碧空几雁啼秋色;</p><p class="ql-block">夜渡无人听远箫。</p><p class="ql-block">“无”,动词,用它对“几”,起到了意义上的妥当匹配,这样的用法也非常的典型。</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还可以将“无”换作“有”:</p><p class="ql-block">碧空几雁啼秋色;</p><p class="ql-block">夜渡有人听远箫。</p><p class="ql-block">“有”也是可以用来对数词的,它有表示数词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有”还是“无”,用在句中与数词相对,除了可工整形式外,还可以让意境、韵味有提升。相反,如果用“七、八”等这类具体数字去对,就显得很凑很死板。</p><p class="ql-block">3、其他汉字形式代用</p><p class="ql-block">有些数词是有其他的书写或者表现方式的,比如二十为“廿”,三十为“卅”等。</p><p class="ql-block">所以,当诗句的字眼位置有限,而有些数词又不得不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其他字眼来代替这个数词,只动形式不变意义。来举例:</p><p class="ql-block">山居杂咏</p><p class="ql-block">清 · 黄宗羲</p><p class="ql-block">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p><p class="ql-block">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p><p class="ql-block">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p><p class="ql-block">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p><p class="ql-block">颈联“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中就用“廿代替数字“二十”。</p><p class="ql-block">如果不用“廿”,那就是:</p><p class="ql-block">二十两棉花装破被,</p><p class="ql-block">三根松木煮空锅。</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二十”占了两个位置,而用它的另一书写形式“廿”来对,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再比如:</p><p class="ql-block">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p><p class="ql-block">李商隐</p><p class="ql-block">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p><p class="ql-block">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p><p class="ql-block">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p><p class="ql-block">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p><p class="ql-block">李商隐这首诗的颔联中“双”“一”相对,这个“双”字可以代表“两、二”这类表成对的数字,这里用“双”不但显得很“诗”化,也让音律很流畅。</p><p class="ql-block">通过以上的归纳与举例剖析,我们可以看出,“数词”在古诗词及对仗中也有自己的一套用法,它也是个“艺术”活,而能够灵活变化、运用数词,也是我们诗词创作者的“追求”所在。</p><p class="ql-block">如示例中那样去做对仗,不是“可以”,而是“很棒”,是我们写作水平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三、可用特殊“数字”之罗列</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罗列一些可以用来与数词相对、可以代数词的字词过来,以供大家对比或总结运用。</p><p class="ql-block">半、空、添、多、长、满、有、无、穷、少、极、双、尽、干、独、相、孤、惟、残、永、镇、整、深、浅、绝、全……等等。</p><p class="ql-block">类似的字词其实还有很多,建议大家平时多注意、多积累,形成一个丰富的“数字”库,这样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变得灵活自如。</p><p class="ql-block">那么本章关于数词的特殊形式与对仗运用就讲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关于格律诗有哪些特殊押韵的问题及起承转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殊押韵格式</p><p class="ql-block">格律诗在原则上都是押平声韵,而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也有一些律诗押韵的特殊格式。比如首句押韵格式中,第一句的韵部是邻韵,这是允许的,这种格式叫做“孤雁出群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搞清楚一点。所谓的特殊格式,其实都是在进行格律划分的时候出现的数量比较大的,模棱两可的一些作品。就像前面讲过的平仄特殊格式,如“折腰体”都是出现在格律成型早期,到了格律完全成熟之后,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按照正格创作出来折腰体的话会直接划入出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韵部的特殊格式则有不同,因为韵书对韵部的划分是随着时代进步的,因为在《唐韵》、《广韵》这些韵书对韵部划分特别细,以至于很多作品中韵字相邻。即使在平水韵大规模合并韵部之后,还是有这种现象发生,比如最容易出现的就是“一东”、“二冬”两部。我们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犬吠水声中【中:一东】 出韵</p><p class="ql-block">桃花带雨浓【浓:二冬】 押韵</p><p class="ql-block">树深时见鹿</p><p class="ql-block">溪午不闻钟【钟:二冬】 押韵</p><p class="ql-block">野竹分青霭</p><p class="ql-block">飞泉挂碧峰【峰:二冬】 押韵</p><p class="ql-block">无人知所去</p><p class="ql-block">愁倚两三松【松:二冬】 押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孤雁出群格”,首句使用了和全诗韵脚“二冬”的邻韵部“一东”的“中”字。而如果我们使用新韵来写诗的话,“中”字和后面的其它的字都属于新韵“十一庚”部,也就是说这两个韵部在新韵中已经合并,根本就不存在落韵,也就不存在特殊格式了。</p><p class="ql-block">除了“孤雁出群格”,还有“孤雁入群格”。和首句借用邻韵相反,“孤雁入群格”就是指律诗的尾句韵字借韵相邻韵部。如鲁迅先生的《无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惯于长夜过春时【时:四支】 押韵</p><p class="ql-block">挈妇将雏鬓有丝【丝:四支】 押韵</p><p class="ql-block">梦里依稀慈母泪</p><p class="ql-block">城头变幻大王旗【旗:四支】 押韵</p><p class="ql-block">忍看朋辈成新鬼</p><p class="ql-block">怒向刀丛觅小诗【诗:四支】 押韵</p><p class="ql-block">吟罢低眉无写处</p><p class="ql-block">月光如水照缁衣【衣:五微】 出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两种比较常见的特殊押韵格式,另外还有“辘轳韵”、“进退韵”、“葫芦韵”等说法,是一三联同韵,二四联同邻韵,或者一二联同韵,三四句同邻韵,无非就是邻韵的两种排列组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种邻韵通押的特殊格式,大都是宋朝诗人研究韵部发展对律诗影响的有意探索,而这种实验并没有得到主流诗坛的认同,主流诗坛还是严守格律诗的原有韵法,坚持一韵到底,不得兼押邻韵(首句除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如果有人提起这些特殊格式,不是为了自己写律诗时落韵找借口罢了。</p> <p class="ql-block">律诗“替、对、粘”</p><p class="ql-block">本章就是为解决大家所存在的“格律诗平仄”问题而专讲,也希望通过本章的讲解,我们的咨询区能够减少类似“帮助作品标平仄”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一、格律诗原作浏览</p><p class="ql-block">我们依然选择网友的作品为例,此次讲解可以看作是对作者的作品修改回复,也是对更多创作者(尤其是初学者)的一次科普。</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把网友原作的平仄标出来:</p><p class="ql-block">晚 归</p><p class="ql-block">早伴薄雾出,仄仄仄仄仄,</p><p class="ql-block">晚携落日还。仄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清风在两袖,平平仄仄仄。</p><p class="ql-block">不悔来人间。仄仄平平平。</p><p class="ql-block">根据以上的平仄标注,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有多处不合律,比如第一句都是仄声,几乎没有平仄上的两两交替,最后一句还犯了三平尾之忌。</p><p class="ql-block">对于这首作品,诗巷是按照平水韵对待了,因为作者的首句尾字用了“出”,它是一个古入声字,再根据其他两个韵字,可以看出首句没有入韵;所以我们在修改的时候也将其按照平水韵来走。</p><p class="ql-block">二、格律诗典型格式标注与讲解</p><p class="ql-block">格律诗无论采用哪一种格式,都离不开“替对粘”这一规律。什么是“替对粘”?又该怎么去在格律诗中运用?我们这里就以网友的这首作品为例,来看看五言绝句“仄起不入韵”格式的推排。</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仄起不入韵?</p><p class="ql-block">仄起:就是指格律诗的首句中,第二字为仄声;格律诗的平起与仄起,都是以首句的第二个字为依据的,大家记住这一点。</p><p class="ql-block">不入韵:指首句尾字不押韵,它为仄声。</p><p class="ql-block">采用仄起不入韵式,那么五绝首句的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再通过替、对、粘规律,仄起不入韵式的五绝格式就是下面这样:</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2)替对粘</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分别来讲替、对、粘。</p><p class="ql-block">替:替是针对一个诗句本身而言,它要求诗句中的字两两平仄要交替进行,也就是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个形式进行。我们的律句其实都是从这个形式截取过来。</p><p class="ql-block">而平仄的两两交替,则需要以</p><p class="ql-block">偶数位置字的平仄为准,即:偶数位置字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是两两交替。</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也是格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一般原则:一三五位置可以放宽不论,二四六则必须严格遵守“两两交替”的原则(特殊情况除外)。</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刚才标出来的五绝格式,每一句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对:要求格律诗上下句之间的平仄相反,比如绝句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p><p class="ql-block">我们拿首古诗来看吧:</p><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王之涣</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这是仄起不入韵式的一首;其中: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对,第三句与第四句的平仄相对。大家对照着看看,是不是这样。</p><p class="ql-block">3)粘:粘是针对格律诗中相邻两句之间的平仄而言的,它要求每组之间的平仄要相同;注意这里是“相同”,而不是相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粘”就需要相同才可以粘在一起,若不相同就是“对”了是不?也就谈不上“粘”了。</p><p class="ql-block">比如绝句的第三句与第二句,它们之间偶数位的平仄必须相同。</p><p class="ql-block">例如在王之涣《登鹳雀楼》中:</p><p class="ql-block">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穷”粘“河”,平仄相同;“里”粘“海”,平仄相同。它们都在偶数位置,这一组之间平仄相同(粘),但每个句子内的平仄又相反(对)。</p><p class="ql-block">替和对好掌握,而“粘”则经常被搞混或忘记,在这里建议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多留意。如果诗句之间失粘,那么后面的几句也就都错了,有时候改起来还是很麻烦的。</p><p class="ql-block">三、任何平仄格式的推排与掌握</p><p class="ql-block">现在掌握了格律诗的“替对粘”,我们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记什么格式,直接写就可以了。随便写出一句,其他句子的平仄都可以被推排出来。</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随便来一句仄起入韵:仄仄仄平平;根据它来推排其他句子——</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本句偶数位平仄相反(替)。</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偶数位与上句平仄相反(对),本句偶数位亦相反(替)。</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替)。</p><p class="ql-block">偶数位与上句平仄相同(粘),本句偶数位相反(替)。</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偶数位与上句平仄相反(对),本句偶数位平仄亦相反(替)。</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替是每个律句都要遵循的原则。</p><p class="ql-block">其他所有形式一样的推排法,大家还可以拿刚才的《登鹳雀楼》来再次进行参照,其中规律一目了然。那首诗的平仄我们都标注过了,这里省略。</p><p class="ql-block">四、网友作品格律整体修改</p><p class="ql-block">格律诗的“替对粘”我们都搞清楚了,现在我们再来修改网友作品的平仄,也就非常简单了。</p><p class="ql-block">晚 归</p><p class="ql-block">早伴薄雾出,仄仄仄仄仄,</p><p class="ql-block">晚携落日还。仄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清风在两袖,平平仄仄仄。</p><p class="ql-block">不悔来人间。仄仄平平平。</p><p class="ql-block">有几处错误?首句中的“薄雾”两个字平仄错了:它们都为仄声;所以需要换成平声,正确格式为: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第二句:晚携落日还。仄平仄仄平;基本平仄没有错误,但是却犯了“孤平”,需要救过来;</p><p class="ql-block">怎么救?可以用一个平声字来替代“落”字。这是一个典型的孤平句式,它的救法我们在之前章节中讲解得非常详细,这不是我们本章的重点,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懂的朋友可以回看专栏中前面的有关章节内容。第二句正确格式为:仄平平仄平。</p><p class="ql-block">第三句:清风在两袖,平平仄仄仄;“在”出律,需要换一个平声字过来,正确格式为:平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第四句:不悔来人间。仄仄平平平;三平尾,“来”出律,需要换一个仄声字过来,正确格式为: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那么经过修改,此诗的正确格式如下:</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仄平平仄平。(韵)</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大家看看,与我们刚开始标出的不入韵的五绝格式是不是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所以,格律诗的格式还难吗?简直太简单了!只要我们掌握了“替对粘”原则,一切都是小菜。</p><p class="ql-block">我们本次借网友作品的平仄修改,对格律诗平仄的推排进行了讲解,这是本章的重点;之所以有涉及内容修改,是考虑到以免涉及太多,不利于大家消化,同时也为我们课程的篇幅所考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