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连心 肩并肩 手挽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共同助力孩子奔向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2022年春季学期期中家长会上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讲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5月11日)</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家长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晚上好!岁月如梭,时节如流。转眼间,本学期已经过半,剩下不到50天时间。今天,我们隔着屏幕,相聚云端,在线召开家长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强化“五项管理”,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凝聚协同共识,激发育人合力,让我们一起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共同助力孩子奔向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朋友们,我们毋庸置疑,一个优秀的孩子,绝对是家长和老师、家庭和学校同心共识、同抓共管、同频共振、同步共进的结果。在教育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条路上,家长和老师、家庭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措施是协同的,绝不可以是“一厢情愿”,必须是“两情相悦”,这需要我们双方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建立起无条件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切实提高四个认识,强化七项管理,教育和引导我们的孩子立德、明志、崇实、担当,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一个认识:孩子成长的最大不幸,就是他的家长与他的老师成了“敌人”。</span>如今的教育生态中,有一种现象是,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不可否认,一种“不信任感”和“不被信任感”,已经由社会上蔓延到家庭里,使得部分家长对老师充满了偏见,遇到问题不沟通,总是第一时间质疑老师的不是,更有甚者跑到学校取闹,打骂老师。比如,老师罚站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被家长怒骂;老师制止在课堂上玩玩具的学生,被逼下跪道歉;老师管教逃课学生,被到处投诉等等一系列事件,让一些家长越来越牛,动不动就挥起愚蠢的拳头,张开愚昧的大嘴,说着“我要让你教不成书”“我要让你不得安生”等不知天高地厚的话,而我们的老师只能是越来越怂,在教育学生时胆战心惊,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生怕一不小心就惹祸上身。这样的结果,看似家长趾高气昂地胜利了,实际上伤害最大的肯定是孩子。目无老师的家长,只会让老师对他的孩子敬而远之。其实,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只需要家长捧着宠着,老师避着让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办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二个认识:孩子成才的最大阻力,就是家长无微不至的护短。</span>我工作二十多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身边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总会因学生的进步而高兴,因学生的退步而着急,面对每一个学生我们总是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说句实在话,但凡敢于管教孩子的老师,都是有良知、负责任的老师。可偏偏有些家长,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总认为是老师对他的孩子有偏见,故意为难孩子,于是就一味地对孩子护短,从而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气,亲手毁灭孩子成才的机会,阻断孩子成才的道路。曾经就有这么一个学生,上小学时和同学玩耍,故意去撞这个碰那个,结果把自己的腿摔骨折了。于是,他的父母就打着“维权”的幌子,带着他到同学家里闹,到学校里闹,到政府单位闹,到处上访。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康复后回到学校,一旦同学有让他不满意的地方,他就扬言“我让我爸妈告你去”!就这样,他到了中学,依然无规无矩,任性妄为,不听老师教诲,随意欺负同学,在打架中用水果刀刺伤了同学,锒铛入狱,毁了自己,误了前程。据听说,他在监狱里经过教育和反思,已经深刻认识到是“父母的无理护短葬送了自己”,出狱后便和父母断绝了关系。这个教训极其深刻和惨痛。可以说,护短行为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出现问题后,不去纠正自己孩子的错误,总是指责别人孩子的过失,教唆和纵容孩子通过不当手段获得不当的权益,这种教育,就是对孩子成才的最大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三个认识:孩子人生的最大贵人,就是能对孩子严格管教的老师。</span>我们都听过“严师出高徒”的说法。我想,这里的“严师”,就是对学生严厉,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老师。我经常对我认识的家长朋友讲:“如今,能严抓细管孩子的老师,才是我们孩子人生中的贵人,才是我们家庭的恩人!”因为,老师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最希望孩子成才的那个人。老师的要求、管教、批评、惩戒,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欣赏、期待。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身上的缺点,更好地成长成才,老师才会因为爱之深而责之切。应该说,那个管孩子最严厉、教孩子最严格的老师,爱孩子是最真、最深的。老师的严厉,可以培育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的严厉,可以指导和助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步步攀升;老师的严厉,可以引导和启迪孩子拥有更高的人生起点。当然,我们每个人也希望,这样的“严师”能出现在我们孩子今天的上学期间,成为我们孩子人生开头起步、拔节孕穗的贵人。实现这个希望的前提,就是全力支持对你孩子严格要求、严厉管教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在前进脚步出现偏差的时候获得往回走、重新走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四个认识:孩子成功的最大给力,就是家长与老师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span>有一段时间,我在微信小视频中看到有家长这样说:“我们家长把孩子送给学校,教育孩子就应该是学校老师的事,整天让家长配合这个配合那个,都烦死了!孩子还小,即使言行举止存在问题,也是老师没有教育好!”看完后,我实在难以置信生活中还存有这样奇葩的人。的确,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业,是老师的天职。但是,教育孩子,难道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么?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在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四条里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所以说,教育好孩子,是我们家长和家庭与我们学校和老师共同的事业!我所追求的教育,就是我们的家长朋友和我们的老师能达成育人共识、坚守育人共识,始终做到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彼此不抱怨、不指责、不诋毁,互相去理解、去包容、去配合,同向发力、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教育和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朋友们,只有切实提高上述四个认识,您才能在家里对孩子强化下面的七项管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是管住态度,引导和督促孩子端正行为。</span>很多家长可能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放学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就开始玩,家长说什么都当听不见;线上学习期间,孩子时不时走神,作业不做,直接上网抄了答案就发给老师;好不容易拿起了课本,但没看两页就不耐烦了,最后敷衍了事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不良的学习态度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引导和监管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十分重要,需要家长朋友潜移默化地影响、持之以恒地培养,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让孩子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认真学习。特别是孩子缺乏自制力、坚持不下去时,家长更要做到有效督促、及时提醒,正确引导孩子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是管住手机,引导和督促孩子抵制诱惑。</span>这些年,身边的实例反复警醒我们:“想要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可以了。”这个教训绝不是危言耸听。孩子沉迷手机,危害远不止阻碍身体发育、引起视力下降、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这么简单,还会导致孩子扭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虚幻思维、焦躁情绪和暴力倾向,甚至会误入歧途、毁掉人生。可以说,防止孩子沉迷手机,杜绝孩子成为手机控,家庭才是主战场,家长才是主要责任人,需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只有家长放下手机,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远离手机。要不然,当有一天你制止孩子玩手机时,孩子肯定会吵闹:“全家就你不学习,还玩手机,为啥天天让我学习,我也要玩手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是管住习惯,引导和督促孩子形成自律。</span>智商的高低,可以决定一个人前行的快慢;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人前行的远近。好习惯,成就好人生,通向大未来,能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我非常认可这样一句话:“与其给孩子留下这金山那银山,都不如给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孩子养成并受益好习惯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细致耐心的引导和及时有效的监管,能让他在学习上形成自律,全身心地刻苦用功,认真上课,独立完成作业,充分预习,及时复习,勤于反思,认真纠错;还能让他在生活中形成自律,有激情地热爱阅读,坚持练字,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做家务,学会选择。培育成这样的孩子,学习上、成长中,一定会让我们家长格外省心,以后走上社会、投入工作,也一定会让我们家长非常放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是管住依赖,引导和督促孩子学会独立。</span>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在我们身边,一些家长是出于过分地溺爱孩子,一些家长则是出于更好地培养孩子,于是从小就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大小事宜进行大包大揽。久而久之,让孩子产生了过度依赖的心理,缺失了独立自主的意识,甚至成为成年“巨婴”。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毕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具有他独立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属于我们家长,只属于他自己。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家长朋友要理解孩子的依赖需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别人的习惯;要懂得放手,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鼓励孩子自己做合理的决定;还要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切记不要包办代劳。我始终坚信,学会独立的孩子,方可飞得更高更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是管住情绪,引导和督促孩子健康身心。</span>这几年,我听到过这样令人痛心的新闻:一名9岁男孩,因家长不让看电视,从20楼一跃而下;一名14岁男孩,因作业没写完被家长责怪,跳下31楼等等。类似的消息一出来,大家都会惊叹:“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怎么这么差?”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就该开心快乐、无忧无虑,但现实中因为家庭、性格、能力、交往等差异带来的压力、自卑、愤怒情绪,都会在孩子心里“翻江倒海”,导致一时冲动下做出不可挽回之事。那么,要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积极心态和正面情绪,我们家长朋友就得在孩子面前做好正面情绪的榜样,让孩子感觉到他父母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这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有样学样,成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同时,我们家长朋友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原因,积极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负面情绪的技巧,懂得如何在逆境和挫折中学会成长,进而让孩子成为情绪稳定、能够成功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六是管住品德,引导和督促孩子文明做人。</span>古语说:“国无德而不兴,人无德而不立。”具有良好品德,是做人的基础和根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本不固,斜枝歪树。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是家庭的未来,培育孩子成长成才,让孩子习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关键和主线。要培育孩子习得良好的品德,我们家长朋友就要率先垂范,做好孩子的榜样,从文明礼貌开始指导。比如,引导和帮助孩子习得同情、关心他人的品质,他就会表现出谦恭有礼的气质;引导和帮助孩子习得合群、友好团结的品质,他就不会表现出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气。所以,有人说,道德才是一个家庭最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一个家族发展壮大的强大力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与孩子平等沟通,和孩子共同探讨社会事件背后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可以及时鼓励孩子,赞扬孩子做得好的方面,让孩子知道哪个行为更正确。当然,最忌讳过度溺爱孩子和一味袒护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付出代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七是管住攀比心,引导和督促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span>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炫耀优越,是社会上的一种普遍心理,不仅出现在成年人身上,也投影在孩子们身上,如在一起比比谁的衣服漂亮、比比谁的食品好吃、比比谁的文具好看等等。其实,说白了,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炫耀优越的孩子,往往是在某一方面有缺陷、乏自信的孩子,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这个孩子的“三观”,特别是价值观出现偏差,对他以后的行为习惯带来不好的影响。引导和帮助孩子克服和杜绝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炫耀优越的心理,我们家长朋友在不强制、不放任的前提下,可以先接纳和理解孩子,让孩子的情绪得以安放;然后再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引导和帮助孩子在面对一些事情时知道该如何应对;同时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不要表现出攀比虚荣的心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朋友们,有位哲人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和老师的智慧和汗水。”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说到底在学校拼的老师,在家里一定拼的是父母。真正有远见卓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来不会偷懒,只会和老师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一起用爱用情用智用力,筑牢孩子成长路上的坚强后盾,共同助力孩子奔向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