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侵蚀

李香平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发达的互联网便捷了人们的交流、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随之产生了网络语言,并进一步由网络语言派生出了流行语言。</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发达,标志着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而流行语言更是反映着时代的特征。比如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时的“革命”一词;文革时期“红卫兵”们动不动就挂在嘴上的“造反有理”;改革开放初期的“下海”;现在的年轻人们对崇拜偶像动不动就说我是他的“粉丝”(英文fans谐音而来);公众人物为扩大影响称为“圈粉”;不求上进的叫“躺平”或自称“佛系”;作用很大叫:“给力”;年轻人辞职换工作叫“跳槽”;在网络上找人叫“人肉搜索”等等,的确无不反映出时代特征,这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当今网络的方便,人们习惯了网上交流,时间一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网络语言,更属正常现象。</p><p class="ql-block">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在交流中打字出现了错别字,我估计一开始可能是因为忙于交流沟通,反正认为对方能理解就行了而疏于改正。然而让人觉得可怕的是,久而久之,一些人竟然把用错别字当作时髦而大行其道,甚至流行起来。比如:“是滴”(是的)、“童鞋”(同学)、“先森”(先生)、“酱紫”(这样子),“果酱”(过奖)、“稀饭”(喜欢)“神马”(什么),甚至更可怕的是很多商家广告,为吸人眼球,故意乱用汉语成语。愚以为他们等同于在破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正在学习的孩子们“带下沟”去,而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如:“咳不容缓”(刻不容缓)、“骑乐无穷”(其乐无穷)、“一明惊人”(一鸣惊人)、“默默无蚊”(默默无闻)、……等等。够了够了,不用再举例啦,因为我相信许多广告读者们都见过。</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何以几千年屹立于东方不倒?除了我们这个民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无数民族英雄前赴后继外,还应得益于我们文明不断代,文化有传承。</p><p class="ql-block">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远需要革新创新,社会才能发展,这是毋庸讳言的真理。但丢掉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个民族便自毁其根,是万万不能的。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不符合时代,甚至是禁固时代发展的旧有观念是需要改革的,但优秀的民族传承文化永远要坚持,永远要自信,因为这是民族的魂!</p><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送一朋友回家的路上,又见几个广告牌,着实让人不舒适,而忍无可忍地写了这篇短文,不吐不快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好好的事,为什么不好好的说呢?什么“趣上英小孚”!改成“去上英小孚”行不行?什么“潮我看”!改成“朝我看”行不行?我看是行的!</p><p class="ql-block"> 不能让破坏和侵蚀中国优秀文化的现象再继续 下去。让我们每个有良知的国人都自觉行动起来,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救救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但愿我不是危言耸听吧!</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2日于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