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共读一本书 (第十七期)| 《城堡》(导读篇)(解读篇)

平顺县图书馆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br>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部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特别推出“六省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共同为大家分享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合著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城堡》</b></h1> 今天,由安徽省图书馆馆员陈震宇,为大家分享书中对经典著作《城堡》的导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谁不停努力奋斗</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谁便会得到解放</b></h1><div><b><br></b></div> 《城堡》创作于1922年,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生前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br> 作品讲述了主人公K前来城堡应聘土地测量员,却在城堡大门外的一个贫穷村子受阻,围绕着“能否进入城堡”之事,K与城堡当局展开了持久而烦琐的拉锯战。K为此奔波得筋疲力尽,却始终无法进入城堡,最终病死在城堡之外。<br> 卡夫卡的小说带有寓言性质。小说中的主人公K一直渴望进入城堡。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接近过城堡,城堡的形象一直都是神秘的、庄严的,这样的形象在小说开头就已经奠定好了:“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巨大城堡的存在。”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虚无细缈的存在。所具有的权威却是K和村民们都无法抗衡的。<br> 《城堡》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之所以能让无数人沉迷,更主要的是因为卡夫卡笔下的那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包括对话、行动、环境、心理。比如K曾努力想要融入这个村子的生活,最开始想见克拉姆是为了谈谈他土地测量员的工作。之后则是想谈谈他和弗丽达的婚姻。他试图通过职业和婚姻来使自己在这个村子里扎根安定下来。当他不遗余力地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安排他的生活。做学校的勤杂工、去酒店见埃尔朗格以后,却没有任何人可以认可他。无论他做什么,在城堡看来都是错的。越是真实细致的描述,越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荒诞怪异。<br> 读到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卡夫卡要将《城堡》写得如此荒诞无比呢?<br> 首先,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过着从小被排挤、被隔离的生活。他沉默寡言,焦虑而羞涩,从小就被父亲的权威压力所笼罩,加之自己对写作的兴趣无法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也造成了他敏感孤独的性格。他一生未娶,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孑然一身。<br> 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带给他敏锐的洞察力与思考力,让他在作品中可以深刻描绘出人在社会中被动孤立的样子。身为孤独者的他,笔下的人物也摆脱不了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br> 《城堡》通过呈现一个荒诞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人类的生活处境有时就如同城堡或者甲壳虫那样无奈或可怜。<br> 卡夫卡通过这些特别曲折的叙述方式。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比艺术自身还重要的人生结论,就是人与社会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人被城堡挡在门外,人变得虚无与绝望,所有的障碍都在粉碎人,人不能再像人一样活着了。<br> 在《城堡》中,记叙了许多被生活忽视的小人物,他们都处于一种异化的处境中。<br> 首先是K。K在整本书中的命运就像舞台上的小丑,他的所有跌跌撞撞的努力都显得和小丑一样滑稽可笑、毫无意义,被城堡这个旁观者轻视,呈现出一个可怜的孤独者形象。K处境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甚至不是被排斥而是被无视。城堡通过巴纳巴斯给了K两封信,第一封是确认K被任命为土地测量员,第二封是表扬K的工作,此外城堡没有给K任何其他的回应,也没有给他回复或主动联系的机会。K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城堡对他的所有行为不闻不问,不给他任何接近的机会。<br> 然而最可怜的并不是K,而是生活在这样的异化关系中却毫不自知的村民们。他们为自己村民的身份感到安全而自豪,对城堡抱有深深的敬畏心理。对K这个外乡人看来毫无道理的规章制度都习以为常,比如非本地人不能在此处留宿,又比如平民是不被允许进入城堡的,等等。往往对自己可悲的处境毫不知情的人,才是最可悲的。<br> 从这些人物悲惨命运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与揭露,也可以看出他对整个人类前途的忧虑和不安、悲悯与同情。<br> 都说卡夫卡的作品难读,《城堡》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他的作品主题总是曲折晦涩,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符合传统的阅读习惯。但卡夫卡非常善于用精密的细节,层层密集地堆砌故事并安排冗长的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却不会在作品中设置简单清晰的故事逻辑。<br> 卡夫卡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家,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他的思维不受制约,敢于深入人物内心,挑战既定规则,引发新的深刻思考。 由山西省图书馆馆员任向姝,为大家分享苏童对经典著作《城堡》的解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一个地方,我们永远无法到达</b></h1> 卡夫卡是一位我认为要“打包”推荐的作家,他的太多作品都值得我们去读。因为我们的中学课本收录了《变形记》的一部分,所以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读过卡夫卡。《变形记》的厉害之处在于,在整个世界——无论是哲学思潮还是文学史背景上——都还没有出现“异化”这个词的时候,卡夫卡就已经用小说为我们定义了“异化”。《变形记》可以代表卡夫卡作品的某一种风格。但只读《变形记》,还是读不出卡夫卡真正的深度。<br> 卡夫卡是小说家中的哲学家,或者说是一个哲学家走入“歧途”,写了小说,让哲学有了叙事、人物的因素。他的每部小说看似不是在写现实,但其实处处都在写现实,这些小说被赋予了哲学意义,其实就是对人类生活做出的某种预言和判断。<br> 《城堡》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土地测量员K整天在小镇里跑来跑去,目的是要进入城堡。很多次他都能很近、很清楚地看到城堡,但怎么也抵达不了。<br> 按照我们的常识,你想要去某个城堡,定会有很多条路可以到达。但《城堡》告诉你的是,你看见了目的地---一座城堡,也看到了有很多路通向那儿,但是每一条路对你都是关闭的,都是死路,肉眼可见的、不远处的城堡,你始终无法进入。这样的问题其实完全是一个哲学问题,你能看见某一个地方,但就是无法抵达。<br> 小说以捷克为背景。那时的法律,在现在看来是一部漏洞百出、无比荒唐的法律。比如在小说中有一份非常重要的公文,被随意滞留在某一个地方,公文上的信息没有被顺利传达出去,使得小镇居民都不知道这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影射。<br> 小说里这样的隐喻和表达很多,你可以理解为荒诞,也可以理解为黑色幽默,还可以理解为政治讽喻。总之,这部小说里藏着丰富的可阐述的意义。而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就成了这种哲学表达、政治表达,甚至是社会学表达的符号,当然,更多的是文学表达的符号---一个人看见了一座城堡,却无法到达。<br> 不同于很多小说家所惯常的叙事、描写以及人物的塑造。卡夫卡将这个过程压得很扁、很小。如果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对《城堡》进行文本分析,那么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难以捕捉到的。然而读完这部小说,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人生当中的某一个时刻,你会发现你自己就是那个土地测量员K,你的命运有可能就像这样:你每天在看着“城堡”说我要到那里去。然而你走第一条路走不过去,你想反正人生还很长,那就走第二条路吧;但是第二条路也不通,幸好现在正逢中年,还可以走第三条……但是你发现每一条路走到最后都是不通的。你一开始读这部小说可能觉得有隔膜,但读着读着,你能进入到这本书里,领悟到原来这本书讲的是自己,讲的是自己生命中的某一个时刻,或者说是命运当中最幽暗的、最幽闭的某一个阶段。所以,每个人在每一个时刻都有可能成为卡夫卡笔下的K,那个土地测量员。<br><br> 《城堡》描写的不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世界,而是一个荒诞的寓言。但卡夫卡就是用这种荒诞的寓言式的阐述方式,对人类生活做出某种哲学性的预言,用一个“寓言”完成另外一个“预言”。用《伊索寓言》的这种“寓言”完成“诺查丹马斯预言”的那种“预言”——这是卡夫卡作品最大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一百多年以后,人们——无论是文学界的专业人士、爱好严肃文学的读者,还是大众读者,把它看作是《圣经》一样的经典文本,并且列为卡夫卡必读的作品。<br> 《城堡》是一部没完成的作品,但它成了传世巨作,这是作者卡夫卡绝对预料不到的。卡夫卡生前是个公务员,在法律事务所工作,这个法律事务所专门负责给底层的劳动人民、工人上保险的。卡夫卡每天的工作很繁忙,但他又热爱写作,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就是写着玩儿,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作家、好作家,这也是卡夫卡没有写完一部长篇小说的原因。<br> 中外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在生前是没有一点儿自觉的,别的作家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追捧,卡夫卡却认为自己“在文学史上可能没名气,可能会留下几笔”,他生前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低到什么程度?现在所谓的卡夫卡博物馆里,几乎没有卡夫卡的创作手稿,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创作不应该留下来,应该用一把火烧掉。卡夫卡临死时嘱咐一个最好的朋友,在他死后要帮他把所有的、自认为不成器的作品烧光。但是他的朋友违背了他的遗愿,因为这个朋友明白卡夫卡文稿的价值。他把卡夫卡的很多手稿、作品都带到了以色列,并让其面世。100多年来,卡夫卡这个名字变得越来越响亮,我想这也是卡夫卡生前没有预料到的。<br> 因为他的朋友把他的很多手稿、作品都带到了以色列,所以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几乎所有卡夫卡的文稿都在以色列,而布拉格的卡夫卡博物馆里只有卡夫卡的请假条!<br> 卡夫卡从年轻的时候就不停地生病。他做的又是基层比较辛苦的工作,经常需要出差,出差回来后就会生病,需要去医院,需要请假。所以在卡夫卡的博物馆里,你看到的是一个病人不停地向老板、上司请假,写的各种各样的请假条。<br>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名鹊起,这种差别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但是这就是卡夫卡。卡夫卡的小说,隐喻着人类的困境。并且这种庞大的隐喻可以穿越时间空间影响现在的我们。他小说中那些看似无意的句子,却像预言一样。这就是卡夫卡在哲学史上的意义,以及他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