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凉山中支红五月”劳动创造幸福“职工文艺作品创作征集展</h5> <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自分行开展2022年红五月”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来,凉山中支紧扣“喜迎二十大”主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除了深化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集中观看《影响几代人的劳模》系列短片外,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鼓励职工创作书法、美术、摄影等文艺作品,开展读书活动,征集读书心得,并将活动开展以来,所征集到的文艺作品择优向总分行相关刊物投稿,现集中以网络展示的方式,鼓励职工坚持创作。</span></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书 法 作 品</font></b></h1> <h5><b>作者简介:</b>杨洪斌,男,汉族,1991年9月生,四川凉山人,中共党员,供职于人行凉山中支。自幼学习书法,师从宣制辉先生。楷书由欧入门,兼习颜赵,继学晋唐;行书始学集王圣教序,继参赵孟頫、米芾等大家,草书宗孙过庭。作品曾获人行成都分行“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齐奋进”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优秀奖,入展总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行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h5> <h5><font color="#9b9b9b">小草:米芾自叙文</font></h5> <h5><b>作者简介:</b>沙马衣合,男,彝族,1964年5月出生,四川昭觉县人,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凉山州中心支行定点帮扶村昭觉县日哈乡沙马甲古村驻村第一书记,业余爱好书法。</h5> <h5><font color="#9b9b9b">楷书小品:驻村感悟</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美 术 作 品</font></b></h1> <h5></h5><h5><b>作者简介:</b>赵梦瑶,女,1996年4月出生,四川西昌人,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凉山州中心支行,爱好音乐、美术,特别享受听着音乐,信笔图鸦的业余生活。<br> 2011年3月,素描作品《球鞋》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金奖。2021年6月,油画作品《金沙水拍》获人民银行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征集展示活动美术作品二等奖。<br> 2022年4月,油画作品《午后》获得成都分行女职工“喜迎二十大”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美术类优秀作品。对艺术的理解,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锤炼、自我升华的过程……。</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油画:牧歌悠悠</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摄 影 作 品</font></b></h1> <h5><b>作者简介:</b>杨月,四川西昌人,供职于凉山州中心支行,热爱生活,喜好于绿野间、阳光下记录生活之美。</h5> <h5><font color="#9b9b9b">山野间</font></h5> <h5><font color="#9b9b9b">篝火旁</font><br></h5> <h5><font color="#9b9b9b">阳光下</font></h5> <h5><b>作者简介:</b>叶长智,就职于人行凉山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文联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摄影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摄影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在人民银行系统内外展赛获奖、入展。</h5> <h5><font color="#9b9b9b">航拍:晨牧</font></h5> <h5><font color="#9b9b9b">航拍:耕</font></h5> <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航拍:新村</span></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文 学 作 品</font></b></h1> <h5><b>作者简介:</b>徐文月,就职于人行凉山中心支行,自幼生长在乡村,习惯清新的泥土、恬静的空气、静溢的夜空。如今,繁忙的工作之余,种种花,养条鱼,看看书,练一下瑜伽,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乡村,找到了宁静的心。</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奋斗让乡村生活更美好</b></div><br> 记忆中,农村总有干不完的活儿。地里的庄稼需要每天观察,确保按时节播种、施肥及时、除虫到位、浇灌适度,家里的牲畜更是要像对待家人般精心照料。父辈们都很勤劳,即使古稀老人也下地干活。晴天里,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地在地里不停劳作;下雨天,缝补衣服、修理农具。大一些的孩子也会跟着父母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比如除草、撒种、浇地、跑腿。干得实在疲惫的时候,田间地头就就成了“游乐场”,扔土块儿、玩儿蚂蚁、田埂追逐、找野果、摘野花......这时候父母总会说故事给孩子听,让他们回到劳动里。故事的主题总也离不开“勤俭不分家”“计划着过日子才不会青黄不接”“有备才能无患”“勤有功戏无益”“一把筷子掰不断”......正是这些朴质的劳动观,支撑着他们一代一代不停劳作改变生活的面貌,期盼着能过上温饱的生活。<br> 现在,地膜科技、大棚技术、播种机、收割机、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农业科技和农业现代化,年轻人们不必顶着日头“一个汗珠摔八瓣”,只需在适合时间里完成农务即可。更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走进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私营业主和小手工业者,只有农忙时节才回到农村、下到地头。老去的父辈仍固守那片土地,不能干重活儿,就种果蔬、养禽畜、进行田间管理。经过两代人的奋斗,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溜索桥变成了通车钢架桥,4G网络入户、物流快递直接在地里寄件,曾经的土坯房改建成乡间小别墅。<br> 在个人奋斗不能改变乡村面貌的地方,脱贫攻坚创造了“人类奇迹”。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建档立卡、走访调查、摸清情况,修路架桥、修学校、建医院改善基础设置,设立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经济,异地搬迁、开展一对一帮扶。在集体的奋斗下,大山深处的贫困村脱胎换骨,老百姓生活持续改善。紧接着脱贫攻坚的是乡村振兴,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农村合作社更多了,农业产业化更明显了,农民生活质量将稳步提升!<br> 勤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奋斗仍是中华儿女最亮的底色,是幸福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奋斗必将持续改变乡村面貌,使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br></h5> <h5><b>作者简介:</b>张楚涵,1998年3月生,四川西昌人,供职于凉山州中心支行。热爱运动、音乐、阅读,想要探索更大的世界和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h5> <h5><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用奋斗擦亮平凡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平凡的世界》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无所畏惧的勇士,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没有惊世骇俗的壮举,只有普通人的奋斗历程。</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初读《平凡的世界》是在高一,那时知识面和视野相对狭窄,读书感悟尚浅,仅着眼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为人物的命运多舛而感慨万分。多年后再度回顾,可能感悟仍浅,却有了另一番思考。</p><p class="ql-block"> 书中讲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情的冷暖,刻画了普通人的自强与拼搏、挫折与梦想,纷繁交织,让我看到把平凡的日子过好就是不平凡。不屈不挠的孙少安、坚韧不拔的孙少平、聪明懂事的田润叶、阳光勇敢的田晓霞、一生贫苦的孙玉厚、一心为民的田福军……他们都是平凡人,都在坚持初心走好自己的路,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我一直在思考路遥先生为何给这部作品取名为《平凡的世界》,也许是想告诉我们,平凡孕育了宁静,奋斗创造了幸福。</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不同背景的家庭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虽然身处黑暗但仍有对光明的向往,虽然身处贫穷但仍期盼美好的未来,虽然身处平凡但仍追求似锦的前程。正如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尽管身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家庭、平凡的岗位,没有经历所谓成功人士的跌宕起伏,仍在努力地生活,乐观且积极,自信且坚定,是我们每一位青年应该有的昂扬姿态。</p><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指出,“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美好回忆起始于青春,人生选择起步于青春,人生奋斗起源于青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应当自觉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造中书写成长和担当,在矢志奋斗中践行责任和理想。作为扎根于基层的央行青年,更要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上谋实效,常修常炼品德修养,保持年轻干部应有的清澈和纯粹;要了解社情民意,在“研究立行”上下实功,俯下身子摸情况,做到用心、用情、用智;要立足当地实情,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上亮实招,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青春因奋斗为民而更加灿烂,青年因肩负使命而更显勇毅。新时代的青年干部需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志气、骨气、底气、朝气,接下时代的“接力棒”,用奋斗擦亮平凡的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梦想。</span></p> <h5><b>作者简介:</b>杜萍,女,54岁,汉族。中国人民银行会理县支行国库会计部员工,喜欢阅读和骑自行车。</h5>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b></p><br> 《平凡的世界》是当代作家路遥用六年的时间成就的一部名著。好书难求,就像知音难觅,《平凡的世界》就是我认为的一本好书,它写得很真,值得细细品味。作为路遥作品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小说,全文细腻地描写了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以孙少平,田晓霞等人物为代表,生动鲜明的勾勒出社会各阶层普通百姓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自尊、自强的信念和追求。读来让人久久不能平复。<br> 小说选择了这一历史时期一些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和他们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通过忠实和积极的描写,大胆地揭露时代背景下农民的弱点,尤其对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人生哲学进行深入的开掘,从而表现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新一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着创造性的过渡和转型,他们带着中国的传统美德迈向现代化。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人生,足以成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农民生活和命运变化的一个缩影。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br>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实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实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出色的一生。</h5> <h5><b>作者简介:</b>王庭杰,男,29岁,彝族,大学本科毕业。中国人民银行会理县支行办公室员工,喜欢阅读和写作。</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泛读《年月日》有感</b></h3><br> 阎连科《年月日》中先爷的生活是艰辛的、苦涩的,但他苦到最后的不放弃,也诠释了一种精神,当经历了无法承受的痛苦的时候,就会遇见生命的光辉。人生非乐土,各有各的苦。就如我们常听的那句话:人生实苦,唯有自渡。参加工作至今已有4年,最初的工作热情已被层层消磨,消失殆尽,如今更多的是疲于应付各种工作任务。生活也是一本书,是一本需要我们穷极一生去学习去感悟的书,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所经历的人生也就不同。<br> 人生短短百年左右,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当今时代,我们在看似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你会发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眉头紧锁,行色匆匆,我们离追求人生幸福的初衷越来越远,继而在愈加痛苦的道路迷失了方向。<br> 繁重的住房压力,很难让当代年轻人凭自身的努力在城市中立足,大部分上班族都是普通人,工作现状既是饿也饿不死,也是富也富不起来,一个人一月的工资除去车贷房贷,还能剩点零花钱,偶尔能让你有一部分存款。如果现在让你全款买车房,大家百分之九十多买不起,一套房子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是不敢相信但又必须要接受的,各种生活压力压得当代人根本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字“钱”。<br> 人类发展几千年,金钱推动了社会高速发展,但也演化到了如今的谈钱色变,大家都认为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是最好的,我们都羡慕那些有钱人,因为有钱可以减少很多烦恼。<br> 其实,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每个人的最幸福的事,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方式度过余生,我们每个人都有化为一粒尘埃的时刻,从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从出生到上学,从工作到组建家庭,从养育后代到最后的一缕轻烟,仔细想想我们的一生又曾得到了什么呢。<br> 没错,大富大贵是一种人生,但刚够温饱又何尝不是呢。大部分人一生平平淡淡,但不代表人生没有意义,少部分人大富大贵也代表不了幸福。在原始社会,力量代表幸福;在战争年代,和平代表幸福;在疫情肆虐的时代,活着也代表幸福。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而大多人所追求的幸福,不过是不同时代下反映的社会现象而已。真正的幸福,是来自内心的一种坦然,不受外界影响,不惧世俗眼光,静下心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br> 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本能,但越来越盲目的攀比,越来越随意的透支身体,违背了幸福生活的初衷。我们总是去追求自己未曾拥有过的东西,却不小心忽视了,当下最珍贵的瞬间,最珍贵的不是那曾经失去的或者将来得不到的,而是现在所拥有的。<br><h5> 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下,我们人类乃至世界根本都不值一提,我们的出现与消失,对于宇宙来说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在你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无论怎样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享受,一切都变得没那么重要。面对宇宙的众多奥秘,我们有太多的未知,我们能做的是活好当下,去体会生活的形形色色,敬畏自然,敬畏生命。</h5> <h5><b>作者简介:</b><font color="#333333">张成发,男,55岁,成都分行凉山中支会理县支行副行长,工作之余,喜欢阅报、读书、写作、摄影,坚持跑步、游泳等户外活动,在阅报中洞明世事,在行走中增长见识,在读书中练达人情,在写作中对话灵魂。多篇散文在《中国民族报》《经济日报》《四川日报》《凉山日报》《民族》等报章杂志发表,2018年《从珠算到云计算》一文获《金融时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三等奖。</font></h5> <h3 style="text-align:center;"><b>妙谈中华历史,寻觅文化血脉</b></h3><h5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寻觅中华》有感</h5><h5><br></h5><h5> 这个春天,第三次到市图书馆借书,偶见著名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目录中的“猜测黄帝”“问卜殷虚”“千古绝唱”,正合我的历史兴趣,随手翻阅几页,散文式的讲历史、跨时空的感悟、优美的文采表达,让我爱不释手,展期借阅两个月认真读了四遍,是什么让我着迷此书?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余秋雨先生近26万字的著作,无不充满感性的宏伟叙事,理性的独特感悟,其人生真情、其哲学感言、其语言声韵、其文化要义,莫不打动着我。</h5><h5> 中华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灿烂。何须寻觅中华?总序中余秋雨先生天马行空的文笔,娓娓讲述学生从家存照片中风姿绰约的老祖母、父亲话语形象印证的老祖母、老祖母生活过小镇上老人零碎的记忆,感悟学生有老祖母美丽的基因,却迷惑、怀疑自己的基因中的美。由此引出这样一个宏大、沉重的话题:中华大家庭的文化之美,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如个人对小家庭的来历认知一样,既熟悉却又陌生,既精彩却又神秘,既古老却又不自信,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化不明不白的民众集体潜意识深感沉痛,这就需要读史、探史、悟史,找出家庭的文化血脉。余秋雨先生正是通过苦读史书、苦旅遗址、苦思感悟,得出这样的释然:“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这是一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我锻铸了它,它也锻铸了我。”</h5><h5> 诚然,我们读过一本一本的历史书,耳熟能详一个一个的成语典故,感悟一件一件人生故事,文化不知不觉的渗透在我们的言行中,中华历史浩如烟海,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开放的大门,兼收并畜着外来文化,如长江,有源头,有干流、支流,一路奔腾入海。如我们,血管密布,总有心脏的泵血起点,总有动脉,总有血液的循环,总有血液的新陈代谢。中华文化的主脉是什么?从哪里来?又流动到哪里?余秋雨先生从人生艰难时期在蒋介石隐秘藏书楼的苦读中华古籍,到拔乱反正时期的复出,改革开放时期的入仕,做官潮时的辞官,出国潮时的个人文化苦旅,用读万卷书的涵养和行万里路的见解,寻觅中华文化的起点、发展、高峰、低谷、走向,为我感悟文化的脉络以启发。</h5><h5> 读《寻觅中华》,感知中华文化如奇经八脉。盘古开天传神话,三皇五帝是始祖,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化。细读《寻觅中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人本神话,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远古来历,甲骨刻文、商代殷墟的考古实证,诸子百家、稷下学宫的百花齐放,诗经离骚、史家绝唱的空前绝后,曹魏文学、魏晋风流的人格挥洒,陶潜安然的田园诗情,大唐吸纳的西天梵音,宋代儒学的格物致知,强悍元代的王化一统,郁闷时代的明清小说,都是我们的文化脉络。</h5><h5> 读《寻觅中华》,感知中华文化经络的穴位。中华文化经络纵横密布,而疏通经脉的穴位就是典型的关键文化。神话的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总序。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农百草……是祖先们对于所见所闻和内心愿望的天真组建。补天、填海、追日、奔月、尝草,这是祖先与自然对话、对峙、对抗的心声和意志,盘古、女娲、精卫、夸父、嫦娥、神农是我们民族的集体人格表达。象形文字的发明和延续,是中华文化道路上的火把、明灯。殷墟甲骨的重现,辉煌、悲壮的故事,诉说的是祖先千年的沧桑,千年的卜愿。诸子百家的争鸣,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一位老子,一部旷世哲学,一位孔子,万世之师表,一位墨子,“兼爱又非攻”,大同、和平的步履引领中华从春秋走到当代,基因性地表达中华民族非侵略的遗传因子。一位司马迁,一个能忍个人之辱,不能忍历史之辱的泰山巨人,用如椽之笔,把中华文化火种保存。一个宋朝的文官制度,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高峰: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是宋代发生的事。这些技术都相继传到西方,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在宋代,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著作,像沈括的《梦溪笔谈》、秦九韶的《数书九章》、苏颂的《新仪象法要》、王惟一的《铜人腧一穴一针灸图经》、宋慈的《洗冤集录》等,各门学科都出现了一种认真研究的专业气氛。宋代历时三百二十年,这期间西方仍然陷落在中世纪的漫漫荒路中。</h5><h5> 读《寻觅中华》,感知中华文化兴旺的原因。中华文化有高潮的繁荣,也有低潮时的濒临消亡。文化的高潮多是心态的低凹所成,北魏孝文帝的成功统治,源于鲜卑族文化上对汉族的低态,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鲜卑族说汉话、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胡人”汉化的过程,让汉族文化融入强悍、豪迈的鲜卑族游牧文化和儒雅、精细的汉族农耕文化整合。巍巍大唐,地域不小,历时不短,长安之城,世界中心。盛唐之盛,盛在精神,大唐之大,大在心态。大唐向世界敞开自己,世界也就把大唐当做了舞台。大唐大肚能容异国文化,百川归流的文化也成就了大唐。与此相反,自闭的明朝和自守的清朝在文化上让人十分郁闷,在文化上大搞文字狱,在外交文化上唯我独尊,文化的衰败导致国家的衰败和屈辱。</h5><h5> 读《寻觅中华》,感知中华文化当自信。中华文化的起点,从神话开始,想象的自由,时空的夸张,无论是宏伟创世型的盘古、女娲、后羿,还是悲壮牺牲型的精卫、夸父、嫦娥,总是美好的人格,神化的流传,成为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构成文化的最深层次。在世界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延续5000多年至今。文明的发展,是文化的薪火相传。如今,嫦娥奔月不再是神化,屈原悲情的“天问”,已成豪迈的对日探测,中华文化一路走来,有坎坷,更有自信!</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