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班级:药剂2003班</p><p class="ql-block">时间:2022年5月12日</p><p class="ql-block">地点:本班教室</p><p class="ql-block">参会人员:药剂2003班全体成员</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刘雨晴</p><p class="ql-block">制作人:胡翔</p><p class="ql-block">会议记录:吴丽媛</p> <p class="ql-block">由来</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xx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设立意义</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p><p class="ql-block">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尽管无法完全杜绝自然灾害,但不断认识灾害特征,提升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降低灾害损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必要能力。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的师生仅用96秒就全部转移到了操场,整个学校无一人伤亡,这充分说明了进行日常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各地要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基本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宣传教育,持续深入推进防灾减灾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通过展览、模拟体验、发放科普读物等形式,提高公众主动避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夯实全社会防灾减灾基础,才能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p> <p class="ql-block">掌握自救互助知识,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洪水袭来,要迅速向高地、楼房等高处转移暂避,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驾车途中遭遇风灾,应立即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遇到地震,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只有掌握了应对灾害的基本常识,面对灾害时才不会束手无策、手忙脚乱,产生不必要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责任重于泰山。切实减轻灾害风险,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安全,是共享全面小康硕果、守护美好家园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已进入汛期,各地必须防患未然,统筹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抓细抓实各项措施,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携手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p> <p class="ql-block">防灾减灾,重在预防,贵在坚持。只有绷紧忧患意识之弦、筑牢科学常识之基,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减灾,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也是我们战胜灾害的法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