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叠叠高的材料投入有段时间了,孩子们拿到材料只是用来叠高,当把所有柱子搭完就会结束游戏,重新更换材料玩,较难有深层次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 为了激发孩子们深层次的探究学习,结合孩子近期爱涂鸦,对数比较敏感等特点,我设计了一份“叠叠乐记录卡”投放进去(记录搭了多少层,每层各用了几根柱子)。</p> 初见统计雏形 <p class="ql-block">昇昇是第一个挑战这份材料的孩子。他先把作品搭建好,然后进行记录。</p> <p class="ql-block">他从下往上数,数到一共11层,然后把数字写在“多少层”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接着又从最底层开始数各层用的柱子,数好一层记录一层(前五层直接目测就知道有几根柱子)。</p> <p class="ql-block">当数到第六层时,不能马上判断出第六层在哪个位置,于是又从第一层往上数到第六层停下来,记录有几根柱子,后面的7到11都是运用这个方法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活动结束后,请昇昇上台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同时,我向昇昇提出新的挑战:你下次能不能统计出每两层用了多少根柱子呢,例如,第一层和第二层一共用了多少根柱子啊?(我一边说还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份组合式份统计表)昇昇朝我点了点头,还“嗯”了一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昇昇八月份才五岁,但他的数概念很强,能灵活进行物数转换;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忘记第六层(7~11)在哪里了,会从头再数;专注力好,一份材料足足探索了40分钟;前书写能力好,知道一一对应记录结果,数字也写得较工整。</span></p> 数运算在萌芽 <p class="ql-block"> 中午趁着孩子们午睡,我又新增了一份“统计表”投放在里边。</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昇昇又选择了这份材料。他同样是先把作品搭高,不同的是这次每层用的柱子数量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然后,记录搭了几层和各层用的数量。</p> <p class="ql-block">接着,统计每两层用的柱子数量。在统计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的柱子数量时,先把“叠叠乐记录卡”上的数字对应抄在统计卡里,然后伸伸手指头就把答案算出来写在尖角的框框里了。</p> <p class="ql-block"> 当算到第五层6根柱子和第六层6根柱子时,他先伸出右手的大拇指然后嘴巴里说着“6”,接着又依次伸了六下左边的手指头,嘴里数着:“7.8.9.10.11.12”,数完之后马上拿起笔在尖角位置上写下12。</p> <p class="ql-block"> 昇昇又用了同样的方法算出了第七层6根柱子和第八层8根柱子的总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他娴熟的动作我感到十分吃惊</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做最后一个统计~第十一层时,他想了想直接在尖角的位置写了个3。我问他为什么后面不写,而答案又是3,他告诉我:“我只搭了11层,后面没有了就是0,3和0还是3。”</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再一次被昇昇惊到了,可以灵活运用手指头,选取其中一个数,按接着往下数的方式计算出总和,太了不起了!在解说最后一张统计卡时,思路特别清昕,完全不像个中班的孩子,优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活动结束后,我再次和孩子们分享这个游戏故事,我问:“除了昇昇的这种计算方法,还有其它方法计算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子峻说:“手指不够可以数脚指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安说:“我觉得还可以数头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卉卉说:“我们可以请小朋友,这边站6个,那边也站6个,然后把全部的小朋友数一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欣玥说:“我觉得可以画线线,6就画6条线,这边画6条,那边画6条,然后全部加起来数就可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大家都有动脑筋想办法,而且办法都不错,下次你们可以试试哪种办法更方便。”</span></p> 画线条计算结果 <p class="ql-block"> 次日,子峻选择了一份“青蛙天平秤”的材料。他把小青蛙和数字分别往天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端上</span>放。当材料放完之后,他对我说:“老师,快看,它平衡了。”我凑近看看了说:“你怎么知道它平衡了?”子峻说:“我看的。”我:“那你还有别的办法判断吗?”</p><p class="ql-block"> 听了我的话,子峻挠了挠头说:“那我数一下看看。”</p> <p class="ql-block">他拿了张白纸,先把青蛙天平秤画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然后逐一把数字或小青蛙数量用数字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记录完所有数字之后,子峻又把数字分别竖着抄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不过把左边天平的数字写到了右下方,右边天平的数字写到了左下方。</p> <p class="ql-block">接着,他开始在每个数字后天画出对应的线条。</p> <p class="ql-block">然后数出每边线条的总数量,并把结果记录在上方。子峻看了看结果,腼腆地冲我笑了笑说:“它真的没平衡,这边要重一点,它是36个,那边轻一点,它是35个少了一个。”</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子峻七月份才够5岁,倾听能力特别好,把先一天小朋友提到用画线条的方法计算结果记在心里了。所以当老师提出“你还有什么办法来判断呢”,他立马想到计算结果来确定答案。面对这么复杂的数字他一点都没有畏惧,而是采取画线条的方式来计算结果。每个数字画的线条数量都是对的,最后计算的结果也是对的,还知道36比35多,所以重一些,35比36少1,所以轻一些。子峻的解题思路和数学能力非常棒👍🏻!</span></p> 用计数棒计算结果 <p class="ql-block">时隔数日,婷婷也选择了叠高的这份材料,她首先把作品搭好,然后进行记录。在记录时,先记录多少层(当不会写6时会画6根线条表示),接着记录各层用的柱子。</p><p class="ql-block"> 由于每层用的柱子数量多,而且又是围合方式搭建,所以数起来不方便。为了不重复或漏数,婷婷先在起点用可擦写笔画了个黑点做标记。然后用右手</p><p class="ql-block">指着画有黑点的柱子,开始往右后方逐一点数,当数到后面右手够不着时,换成了左手从左后方接着数,数出总数后把相应的数字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记录完之后,开始进行统计。</p> <p class="ql-block">统计第一层12根柱子和第二层10根柱子时,婷婷先数出12根计数棒放在12的旁边,然后又数出10根计数棒放在10的旁边,最后把两堆数棒放在一起数,得出答案是22,因为不会写22,就主动问老师怎么写,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把数字22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第二轮统计第三层9根柱子和第四层9根柱子时,动作比前一次更熟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婷婷九月份才够五岁,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围合不方便数的时候,知道用画黑点做标志的方式,来解决漏数或重复数的情况。当数到后面看不见柱子时,知道换左手从左后方接着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计算能力也很强,通过数数棒来计算结果,动作一次比一次娴熟。不过在涂鸦数字时,知道总数是多少,但不知道如何表示,而且喜欢从后面写到前面,日后还需要通过游戏进行内化。</span></p> 统计所有的柱子 <p class="ql-block">今天,维维也在挑战这份材料,他先把作品搭建起来,然后进行记录。</p> <p class="ql-block">记录完之后开始统计,他把每层柱子的数量都写下来,然后画了四条线一一把数字连接起来,然后在尖角的位置写上12。</p> <p class="ql-block"> 完成之后,他很开心地把记录卡拿给我看,并说:“老师,你看,我知道4个3是12。”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维维:“因为我把每层的柱子都数了,数到就是12。”</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有了前面的榜样,维维知道统计所有柱子时,每个数字下面都要用一条线连接到终点,结果就写在终点的下方,形成一个组合图式。同时,维维还运用了数所有柱子的方法计算总数,真正理解其含义。又给小伙伴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班里很多的区域材料,孩子们都会自发地去做记录,和数学的点数、量的比较等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语言区的一年四季,分类好图片,会统计每个季节有几张图片,判断谁多谁少)</span></p> <p class="ql-block">四个人玩消消乐材料,一局结束(五分钟沙漏为一局),各自统计自己珠子的数量,以多少判断输赢…</p> <p class="ql-block">教师小结:</p><p class="ql-block">1.这是一个区域材料和数学知识相互融合的游戏。里边涉及的内容有点数、序数、方位、计算、统计、前书写等知识点。教师通过提供记录卡,跟踪观察、活动后的分享小结,问题推进等支架,不断在推进孩子们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孩子们在游戏和操作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数运算,而且还尝试用不同方式去计算,如,手指计算、画线条计算、运用数棒计算、数全部柱子计算等等。</p><p class="ql-block">这与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很吻合,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他们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获取经验的需要。</p><p class="ql-block">3.这个游戏幼幼互学的氛围很明显,孩子们通过倾听别人的经验,然后自已去尝试,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这再次证明环境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无穷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孩子会计算,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还有那从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想,这种思想比学会简单的知识更有价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