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年代,在家乡游泳不叫游泳,叫凫水,也叫耍水。</p><p class="ql-block"> 说起凫水,我们村里是有悠久老传统的。在我们印象中,家乡是全县赫赫有名的产麻区,所以就造就了我们家乡男人们都会凫水的大环境。因为当秋天割回麻杆来,在场上把麻籽削去打了捆,通通要扛到村中间的沤麻泊池里进行沤制的。</p><p class="ql-block"> 在沤麻的过程中,村里水性好的父辈们就通通钻在泊池中央了,因为要在池面上扯起两根用椴批纺成的老要(学名大绳),把一捆捆的麻杆垛在老要上面,老要上面挆够大约200捆麻杆的时候,就要开始把老要的两头固定起来,此时看到成垛的麻杆象一条中型木船一样高大飘在水面上,等固定好老要之后,再往麻杆表面摆放石块,直到麻杆全部被淹入水下,(此时此刻让我很能想起《曹冲称象》的典故)这其中摆放老要、固定麻杆、麻杆表面摆放石块的水下水面工作通通要水性好的父辈们来进行的,水性不好的肯定做不了这类工作。再说沤麻就怕麻杆表面摆放的石块不平衡,出现了麻杆翻浮水面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水性最好了把式扎蒙在水下把老要重新固定好,然后再摆放好石块,进行沤制。所以重新扎蒙子下水固定老要的把式挣公分最高。我不知道他们在水中是怎样换气的,反正扎在五米深的水里一干就是十几分钟,真的太神奇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代传一代,在我们家乡男人们不会凫水的很少。</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的沤麻泊池在村的正中间,大约有二百米近方的面积,它水的来源是夏季丰水季节上半个村各院子的水河流进去的水。上一年沤过麻落入泊池的石块当年就被父辈们打捞出水了,以备来年再沤麻时就不用费事了。所以当夏季来临,泊池里的水基本也还是清澈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的凫水还是本家叔叔教会我的。最开始是在泊池的最浅处学扎蒙子,慢慢在扎蒙子的同时再用两脚拍打水面,再往后就是扎蒙子、两脚拍水、两臂划水能行走两三米,最后能头部仰出水面,两只胳膊在水里划着水,两只脚扑通扑通打着水,这样哈爬凫水基本就算成功了,我们家乡这类凫水叫“狗圪爬”。狗圪爬能进行几十米远的时候,本家叔叔就开始教我仰泳了。</p><p class="ql-block"> 仰泳的基本要领是伸直双臂,头挨水慢慢躺在水表面,叉开双腿成括弧型,头往下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很难的,也得喝几口水戗几回鼻子才能慢慢掌握住要领的。一旦学会仰泳(家乡叫仰仰游),这凫水的路可就宽阔多了,也就是说狗圪爬如果游累了,就可以很迅速地转为仰仰游,仰仰游累了还可以在水表面停下来稍事休息片刻。我敢说尽管现在老了,游个十里八里还是应该没问题的。毕竟有过去的“童子功”。</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夏天的中午孩子们根本不休息,吃过午饭,就进泊池里凫水了,到了下午上课的时候是打瞌睡。后来老师发现了,一个个挨着罚站,挨耳光子,老师慢慢就有了经验了,只要用指甲在你胳膊上能划出白道道,就说明你中午去凫水来,在太阳下暴晒你,也没见一个中暑倒地的,感觉那时候的孩子真结实。因为凫水写过的检查不知有多少份。</p><p class="ql-block"> 实际一个中午凫两个小时的水,身上肯定是也很凉的,但他们都有御凉的好办法,感觉身上凉了,就在泊池岸边的大石头上暖暖身子,你想夏天爆晒的石头是很烫的,踏身子的时候还必须垫上衣服,否则受不了。身子暖和了再钻进水里,这样进进出出,真的是其乐无穷呀!耳朵里如果进了水,就侧下头,朝着进水耳朵一面单脚蹦几下,耳朵里的水就被弹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和我同龄的伙伴有的在村里也参加过沤麻的劳动,我想肯定都是高手,都可以钻在水下挽老要子,只可惜我初中没毕业就考入县一中文艺班了,没有参加村里的沤麻劳动,这是我终身之遗憾。</p><p class="ql-block"> 不过现在真要有儿童落在三米深的水里,应该是能把他捞上来的。老是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