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分队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去边境哨所做深度勘察。作为军人,这自然是迫不及待的。终于,哨所的生活车到了狮泉河,我们可以随车出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哨所生活车一般每月来一次,特殊情况例外,我们这次也是例外。车上装的物资并不多,只是几箱罐头,几袋大米,还有一个麻袋,里面是报刊及哨所战士们的家书。我们又爬上大箱板,罐头箱上铺上被包,坐在上面软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车的除哨所司机外,有我们小分队的领导、战友韩哥、马哥和我,另一位是哨所的密码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哨所的生活车是辆前后驱动的中型卡车。虽已半旧,却十分干净,性能良好,像个讲卫生的勤快人,让人看着舒服,车跑起来非常轻快,一点杂音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卡车跑在镇子唯一的大道上时,像个绅士,始终保持着文明速度,又像是要告别好友,频频回首,总想多看一眼似的,可出了镇,过了镇口那座棕色的石山,车子陡然加速,归心似箭般朝西北奔去,车后生出一条淡淡的土龙。我想这是司机的心情使然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跑着跑着,车子突然下了公路,驶向路边不远的一顶帐篷。车还没有停稳,帐篷里就走出一个藏族汉子,微笑着挥动手臂喊了声啥,我们听不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估计是司机的熟人,司机从车上拿出一包东西递给他,应该是从狮泉河镇为他采购的物品。汉子看也没看地往帐篷帘门边一丢,拉着司机招呼着我们进了帐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盘腿坐在毡子上,司机说,前面就是无人区了,他是为我们把守无人区大门的卫兵,做着与边境哨所同样重要工作,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他就会及时通知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汉子已经提来一壶热气腾腾的奶茶,还有散发着诱人清香的青稞酒。碗是木碗,此前我曾在日土县见过,那里的老妈妈倒奶茶前用干牛粪仔细地擦了好几遍,还用力磕了磕,生怕没擦净。这回没见他擦,应该是知道我们要来早准备好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奶茶暖胃,美酒暖心。我偏爱美酒,青稞酒的清香味非常独特好闻,我边喝边回味着,像什么酒呢?可总是没找到对比物,不知不觉间喝了好几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机见我如此贪酒,规劝说,这酒后劲儿大,还是少喝点。而我感觉和黑皮劲儿差不多,没什么了不起,但见其他人早早放下酒碗,只好把剩下的半碗喝完了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族汉子确实热情,非要留我们吃饭不可。司机指了下我们说,他们是哨所请来的客人,那边还等着呢,这才脱身。车渐渐远去,拐过湾已看不到帐篷了,可我还在想,这不仅是军民一家亲,还是全民皆兵呀:解放军保卫边民,同时边民亦在保卫解放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能第一批去哨所我已经很开心了,多喝了几碗的青稞酒效果使我更开心。告别牧民,车开出去不到二十分钟,我就开始飘飘然,酒劲儿上来了,还挺明显,像喝了五六两高度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沙漫漫的无人区,车轮在上面飞跑摩擦,发出沙沙声。扭头看向车外,酒劲儿淡化了自身的渺小,随着周身发热膨胀,胆量也随之膨胀,感觉自己成了变形金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突然不知谁喊了声,快看,野驴!循声望去,远远的,一溜儿黑影向车子靠近,越来越近,真是野驴!野驴像是不惧怕人,并对人类充满好奇,来到距车十多米时又开始伴随着奔跑,还扭头朝车里张望。我们三人也兴奋异常,可惜那时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拍摄条件,身边连个相机都没有,只能干看着留在记忆里。那群野驴伴着车跑了足足一公里才停下来,随之掉头朝远处山脚跑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人在车上兴奋时,同车的密码员则目无表情地抱着他的密码包两眼失神地不知在看啥,好像我们不存在一样。中途停下车大家方便,他一只胳膊把那包夹得紧紧的,我想应该是职业病。直到卡车驶入哨所,密码员才如释重负地下了车,消失在迎接我们的人群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哨所位于莫尔多通道上,是我方的重要哨所,有一个连驻兵。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哨所还举办了丰盛的接风宴。宴会快结束时连长悄悄告诉我们领导,说这些天对面有点情况,需要我们帮助核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情紧迫,转天早饭后我们就去了瞭望哨。哨所营房在莫尔多通道尽头拐角处的山脚下,瞭望哨在拐角左手半山腰,要爬约两百米的山坡,山路弯弯,但不算很陡,这可能就是为适应高山缺氧修的科学小径,中途还有一段在坑道中行进,坑道顶是封闭的,像间长长的房子,呵,里面储存的东西真不少!一箱箱,一袋袋,我见上面标有印军标记的英语文字,箱子与咱们的手榴弹木箱差不多大,好像是子弹箱,据说还有手榴弹箱,最令我惊奇的是摆成一溜儿矮墙模样的小枕头,其实是一个个小帆布口袋,里面装的是印度大米,原来印度大米是细细长长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外国大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些应该都是62年缴获的战利品。大米和弹药早已过期了,还留着干啥?但又一想,不对。这应该是哨所的纪念馆,也是给新兵上第一课的地方。这些战利品,不仅是证明我军光荣传统和战斗力的实物,也是印军侵略我们的罪恶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哨所瞭望口有一台40倍望远镜,架设在水泥瞭望窗口,透过望远镜望去,莫尔多通道另一头是个丁字形路口。听哨位的战士说这台望远镜两千米内能看清楚是谁,这通道尽头超出了清晰范围。果然,镜头里我看到人像小蚂蚁,走路一条跳一跳的。还看到一两辆卡车跑过,也是模模糊糊。我问你们每天观察时人也这样跳跳的,像刚出笼屉似的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战士解释说,人影跳跳的和模糊的雾气是山谷岚气太重造成的,等十一点前后水汽蒸殆尽,看起来就清晰许多。经过观察,后来又背仪器上山监听,没有获得更多可疑情况,我们便对连长解释,对面应该是一般的常规作业,暂时不会有新的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我的战友70年兵韩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我的战友70年兵马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73年时的我,一个71年入伍的新兵蛋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让哨所领导彻底放心,接下来我们进行针对性的监听作业。两位老兵带着我,背着一台重约三四十斤的接收机,爬上哨所旁的一座山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力气活。我们先是两人抬着设备来到山脚下。上山的路很窄,只能容纳一人,马哥抢过来背起开始爬山,韩哥紧跟着,我在最后,步子不敢迈大,得先调整好呼吸,其实也迈不大。不上坡不觉得肩上担子重,更别提是在高海拔地儿爬坡了,我本想接下来换马哥,可韩哥还是抢在我前面了,如此他们两个党员轮流背了两次才轮到我,我别提多感动了。当设备到我后背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多走一会儿,可接下来的感觉却是像有一座山压在背上,每向上迈一步都那么沉重,那么艰难,呼吸也非常急促,像急火拉风箱一样,十几步后胸口压抑,有些喘不过气来,我下意识地伸手去解绒衣最上面的扣子,手触及到衣扣才发现已经解开了。我咬牙坚持着,心想再走十几步。突然一只手从后面伸过来,我肩上一轻,是韩哥又抢过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估计他发现我步幅放慢,估计我快到极限了。就这样他与马哥又轮流背了一次才到山梁。经过二个小时左右的观察监听搜索,最后确定没有新情况,这样的结果大家都挺满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笑中连长又提到一件往事。六十年代中期,哨所不少领导是经历过反击战的老兵,战争结束后,虽然有双方不允许在边境使用重武器的协定,但有的老兵觉得还是搞个摆设给对方点震慑好。于是找来几根长电线杆,给杆子穿上炮衣,“炮口”直指印方哨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哨所只把它当作一景,可对面哨所却像热锅上的蚂蚁炸了窝,肯定向上级汇报了,说不定还是用的加急电报。后来我们这边,外交部,国防部也知道了,不会吧?于是下文调查,才知道是几位老游击干的好事。他们当然受到了批评,“大炮”也拆了。但我还是很钦佩他们的,兵不厌诈呀,我又没玩真炮。像这样的人指挥冲锋陷阵战士们能吃亏吗?部队能不打胜仗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透过瞭望哨的望远镜,能清晰看到通道中部那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凯旋门”(又称“彩门”),据说是为纪念62年对印自卫反击凯旋归来搭建的,也有说是为举行向印军移交战俘仪式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凯旋门是实实在在的彩门,有点艺术夸张。那好像是一个木结构的牌楼,装饰物仅是牌楼上面和左右两侧缠绕的松柏枝叶,我那时看到的枝叶早已枯萎,却依然牢牢缠绕着,不知当年是否装点有鲜花?总之这么高的海拔,此门还是很雄伟庄重的,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后来听说80年代后期,阿里军分区王参谋长奉命把彩门拆了,不久那个哨所也撤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个哨所还是有很多值得回忆,值得纪念的事的,如62年战事刚开始时,该哨所是新疆负责的很重要的战场,后续大部队没有上来前,集结过来的少量部队都由哨所连长指挥。这期间战斗异常惨烈,尤其是对面山头的战斗,山坡下敌方阵地前布满地雷,我军进攻受阻,排雷设备又用完,有的战士竟然滚下山去,用血肉之躯为战友们开辟出冲锋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哨所那匹平时驮水的白马竟然默默承担起向前沿阵地运送弹药的任务,为战斗胜利提供了保证,白马被授予一等功臣(此事单独另叙)。后续战斗还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当时叫喷火器,因为高寒缺氧,喷火器出现过无法打燃的事,甚至有时冲锋枪也打不了连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山缺氧对战后哨所的战士依然是严重的考验。因缺氧,新兵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个别战士上山换哨,中途小便,热量过多流失导致晕倒也出现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哨所平时训练也有一定危险,比如从瞭望哨到山顶那段山路,从铁丝网门出去就是雷区,但布雷图纸已遗失。战士们是凭着口传心授的方法冲向山顶的,即便发生过有战友不幸踩上地雷,但他们也义无反顾。说到这儿,我又为后来去排雷的战友们担心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哨所的生活单一寂寞,绝大多数战士都是两点一线式:山下几个月新兵训练后直接到哨所,两三年后又直接从哨所复原。不少人连县城、狮泉河镇都没去过。哨所就几个篮球场大,走远点是上瞭望哨,训练就是爬头顶的山头。这与我们“走南闯北”的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比起来,在年头上确实差别不小,但是在保家卫国上都是一样的,他们在人生履历中同样有着引以为傲的一笔:曾经是保家卫国的军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哨所几天除工作外没啥事可做,而且外面很冷,先是聊天,后是喝酒,我们不用站岗,偷喝几口。俩老兵不会喝,我这个新兵就“手把手”传授。比军棋大小,小的喝。喝酒也有学问,他俩酒量小,又不能灌醉,最好的法子就是用小杯,细水长流,我拿酒瓶盖当酒杯,一个半小时过后,一瓶高度白酒喝没了,三个人都像没喝过酒一样,连最不能喝酒的韩哥都惊讶,酒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去喝酒,我还是烟鬼,一天一盒。在阿里高原抽烟也有窍门,不懂就要吃亏,教训是血淋淋的。记得刚到日土兵站,转天早晨抽烟,竟然把嘴唇撕下一块皮,都见血了。情报站老烟鬼告诉我,头晚睡觉前把带锡纸的烟盒打开个口,再用湿毛巾裹起来,转天早晨再吸就不会沾嘴撤掉皮了。原来是气候干燥惹的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哨所时还发生过一件事,让我们提心吊胆了一阵子。还是那个司机开车送我们,上车时我们把携带的冲锋枪放在驾驶楼顶忘记拿下来,等车开出去一里地才想起来,忙喊司机停车,当司机听明原因后说没事,无人区里丢不了,不回去了,到时候把我的冲锋枪给你们就是。这让我们的心悬了一路,直到转天早晨,司机敲开我们的门,把他的冲锋枪给我们,我们的心才归位。司机说,下午给哨所发了电报让他们去找枪,晚上回复说枪找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彩门拆除了,哨所也撤了,剩下的只有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怀念。细思考似乎也有些道理,莫尔多通道哨所设在蜂头位置上,蜂腰处沿公路有座山,以山脊为界,对方一旦切断蜂腰,就会造成哨所独立无援,所以蜂腰就成为进出哨所的险要地带。记得在来哨所的路上,司机在过蜂腰时停车观察了好一阵儿,见对面山脊上确实没有情况才又启动的。不知撤哨所是否是这个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哨所撤掉了,但她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还有那些可爱的哨所战士,我们最先认识对哨所司机,爱说话的哨所连长,那个瞭望哨和莫尔多通道内的彩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