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玉峰山,自小至今不知从它身旁走过多少次,但未曾想过踏上玉峰山,去领略它的风采和故事,这或许只能用熟视无睹作借口吧。</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9日,一个晴朗的星期六,约几个朋友驱车前往玉峰山。从矿区出发,走三矿、高家庄,石桥头村西拐过王家庄村口不远,就来到新北关(北关村七队,上世纪60年左右因挖煤北关村部分民居房屋塌陷而迁来)旁的玉峰山了。</p><p class="ql-block"> 玉峰山说是山,实际是一座长400米、高约20米的低岗,山顶平如坁,三面悬崖环饶,被井陉人俗称北顶。井陉共有四顶,东顶莲花山(现属鹿泉区)、西顶雪花山、北顶玉峰山、南顶苍岩山。在这座并不起眼的山上,除了四顶之北顶这一著名词条外,还有井陉八景之铁龙钻石,古迹明灵王庙、邳彤、火神庙、摩崖石刻、石佛圣岩、井陉古驿道北线、唐代古槐、古石桥,井陉名人许尔忠、霍叔瑄、杨名标,以及“倒吊人头采连翘,今人摔死人(任)百万。拿着骨头当柴烧,血水流成河”的传说。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名山。</p><p class="ql-block"> 下图就是玉峰山下的新北关民居</p> <p class="ql-block"> 从这张“天长古城名胜古迹分布一览”图中,可以找到玉峰山寺、宋代摩崖、水帘洞这三处玉峰山名胜。</p> <p class="ql-block"> 据专家考证,玉峰山山体的地质年代为石炭二叠纪的砂岩结构,岩石易风化。站在公路上细观,崖壁岩体由于长年风化作用,加之山体剥落,岩石层中间的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都显现出来,层次分明,呈现出蜿蜒起伏的黑褐色岩层埋入黄色岩层中的奇特地质景观,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条铁褐色巨龙钻入黄褐色砂岩中一般。”固有“铁龙钻石”之称,并被定为井陉古八景之第六景。井陉古八胜景分别是:苍岩挹翠、果老遗迹、临河倒影、绵河夜涨、陉山石鼓、铁龙钻石、秀林春色、东冶青烟。</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甲午科举人、历署泰州州同、邳州州判的贾庄人苏彭龄,写有一首名为《铁龙钻石》的诗:</p><p class="ql-block"> 竟有神龙铁铸成,来钻石穴捍孤城。</p><p class="ql-block"> 图中水墨双点晴,地下风雷百里惊。</p><p class="ql-block"> 力胜巨灵分太华,形潜沧海驾蓬瀛。</p><p class="ql-block"> 他年破壁升云路,济旱甘霖咫尺生。</p> <p class="ql-block"> 玉峰山下是一条乡村公路,但确是历史上的古驿道。向南紧邻井陉旧县城天长镇(旧城关),穿天长镇向西过校场、乏驴岭,可达山西娘子关;也可从天长镇向南过长生口、小龙窝、核桃园达山西固关(井陉西口)。向北可通石桥头、凤凰岭、矿区天护、赵村铺、青石岭,再从北固底过绵河后到达威州,再经北平望、白鹿泉,最后由土门关(井陉东口)进入鹿泉,直达华北平原。这条线路是井陉古驿道的北线,在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之前,一直做为京冀晋陕往来公文的官道。</p><p class="ql-block"> 做为京畿要道的这段小路,自古以来燕赵晋秦之客,东西往来之人自然络绎不绝。因此在各个朝代,都有文人墨客及往来之善男信女在玉峰山上或建庙开寺,或开窟造像、或题词留诗。经历千年的演变,今天的玉峰山上依然存留着不少寺庙、石刻等遗迹,最早可追溯见到宋大中祥符年间的摩岩石刻,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同时,历史上井陉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这段古驿道上自然会有许多故事发生,以下二张图片是找到的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井陉煤矿后,向井陉县旧政府所在地城关(现天长镇)进发,所走路线正是从石桥头村向西过玉峰山至城关,其后便发生了著名的国民革命军十七师与日军展开的雪花山阻击战、乏驴岭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在玉峰山下明灵王庙前古驿道上行进的日军。</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段视频比图片更全面,位置正是玉峰山下。</p> <p class="ql-block">下张图片是侵占下寺塔行进中的日军,远处可见河东塔、冲断的大石桥以及右侧的下寺塔,拍摄者所站位置正是玉峰山前。</p> <p class="ql-block"> 旧时玉峰山寺庙远近闻名,香火不断。并且也有庙会,叫玉峰山火神庙会,百姓称之为“过庙”。《唐宋古城天长镇》书中对北顶玉峰山火神庙会有过详细介绍,庙会是农历三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庙会由火神庙里的主持组织,新中国成立前最后的主持是觉旺。</p><p class="ql-block"> 火神庙地临北关街,紧挨显圣寺,北崖上有后土祠尼姑庵。因北关街紧挨火神庙,又有集日,所以愿意把火神庙会过得热热闹闹,提高村坊在四周的声望。庙会时北关村有跑马、爬杆、上刀山等表演,广招观众。庙会既是善男信女烧香敬神、许愿、还愿的活动,更重要的还是盛大的集市贸易盛会。届时,或携家带口,或三五成群,纷纷涌来,或还愿进香,或许愿祈福,或购货,俨然成了盛大节日。</p><p class="ql-block"> 庙会期间正值春天,青黄不接,粮食交易占比重很大,小米、杂粮成交量大。井陉过去盛产红枣。山沟、坡岭到处有枣树,因此红枣市吸引了远近商人,新乐、赞皇、忻州,乃至京津枣商,争相采购,成交颇巨。火神庙僧人觉旺善以红枣治眼疾,男女香客争相购买红枣献纳庙僧。</p><p class="ql-block"> 火神庙会南来北往人很多,各种小吃花样也甚多。俗传明灵王邳彤“邳王爷”爱吃鸡,所以香客买鸡敬神的也很多,庙会上鸡禽销售颇快,小吃“甜面鸡” “甜干片”也成了买不起活鸡的抢手货。另外,桂花茶汤、杏仁霜物美价廉,买卖兴旺。</p><p class="ql-block"> 庙会期间,古槐前戏楼请一台戏,两开箱,也吸引了许多人,使庙会更显热闹。</p><p class="ql-block"> 可惜,现在玉峰山恐很再难见到过去这盛大的庙会了。</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庙会大致位置</p> <p class="ql-block"> 玉峰山旧照,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庙会的兴盛,以及寺庙香火的兴旺。</p> <p class="ql-block"> 上段提到的古戏楼的大致位置在下图路面前方位置,古戏楼面朝玉峰山寺庙,虽建造年代不详,样式不知,但玉峰山上碑刻留有记载并重修,如明灵王庙内清道光二十九年碑刻上写有“凡戏台之被水冲者,围墙之为万水覆者,莫不整治而焕然以新”。而且井陉县老县城(天长镇)内的古戏楼据记载共有五座,具体是:城隍庙戏楼、东巷子戏楼(大石桥西侧)、崔府君庙戏楼、显圣寺戏楼、玉峰山火神庙戏楼,保存较好且留存至今的只剩下城隍庙戏楼与崔府君戏楼了。玉峰山火神庙戏楼不知道何年被毁,未能保留到今,真是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 人常说:千年槐万年柏。在井陉许多古村落,最常见的古树是国槐,其次是柏和楸。在玉峰山下就有着二株唐槐,它们并不十分高大,又貌不惊人,却有千年之久的高龄。黙黙的生长在玉峰山下、村边崖坡之边,静静的注视着从身边奔流而过的绵河,低垂的枝干,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风风雨雨。敞开的胸怀,象是在向人们暗示自己不俗的经历,不知会让你从中感悟到什么。</p><p class="ql-block"> 让人一眼看到的是路边岸下的这棵千年古槐,树干粗壮已有中空,虬枝盘绕难掩岁月的沧桑。阳光下已不太致密的树叶,撑起了一片清爽的绿荫,也遮挡着风雨的侵蚀。举头仰望这颗古老的大树,会让你感觉到故事在她的枝杈间漫流,岁月在她的身躯上镌刻。</p> <p class="ql-block"> 而第二棵古槐却藏在路边的房与房间,不注意会让人忽略它的存在。近前观察,树并不高大,标牌上的树龄也只有300岁,让人很难与靠南些的那棵古槐相提并论,村中的路姓老哥为我解开了疑惑。据他介绍,两棵树为同时期的古槐,随着岁月演变,两棵树都被杂土掩埋了部分树干,南边的古树埋的少些,而这棵古树由于修路、盖房而使路面垫高树干被埋,枝杈被毁,埋在地下的树干部分至少已有三米之深。因此,树的地上部分只是这棵树的上部树干,树的大部分树干已埋入地下,且一点也不比靠南的古槐树细,这让现在的人感受不到这棵古树的岁月与沧桑了。这也许值得庆幸,它没有被砍掉,只是多了一份无奈与悲凉……</p> <p class="ql-block"> 引用了天长镇一带“一里三孔桥,三里五孔桥”的古民谣。天长镇年纪大点的人都知道,民谣的这两句描述的是天长古城古代北关玄武阁外至石桥头村这短短的三里路中沟壑众多的五座桥,广济桥、普济桥、玉峰桥、永济桥和通济桥。路虽不长,而桥却密布。</p><p class="ql-block"> 经对雍正八年至近代《井陉县志》所提及桥梁进行的整理,让我有了找到玉峰桥的想法,书中位置就在明灵王庙前。2011年版《井陉县志》中注明玉峰桥已埋,但在修整后的玉峰山前、古槐树北,让人意外地看到了一个让公路掩埋的、露出侧面的桥洞。让我不免怀疑这就是玉峰桥,经询问附近居民路大哥才得知,这座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井陉后,为侵占的许水滋、白土坡一带的民兴煤矿对外运煤而修建了一条运煤铁路线,这座桥就是为建铁道而建的。这条铁路运煤线从煤矿(地址处前些年建一砖厂)出发,过许水滋村(现仍保留一座桥)沿古驿道向北向东,在古驿道边邻绵河过王家庄村(现仍保留一座桥,1974年又加扩部分)、石桥头村(现仍保留一座桥)、到庄旺村后与井张支线交汇,最后到达南张村车站由石太铁路线运走,完成煤炭短途运输。</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玉峰山前古槐村旁,日军修建的铁路小石桥。</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日军侵占时在许水滋修建的铁路石桥。</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日军侵占时在王家庄村口修建的铁路石桥,北侧可看到。1974年道路拓宽时,又在南侧加修了部分,可看到接叉。</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桥北侧</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桥南侧</p> <p class="ql-block"> 桥南一点的沟内,就是古石桥永济桥。据王家庄村老人讲桥已埋入地下,且并不宽大,桥的西侧还有座水磨房,也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日军侵占时在石桥头村修建的铁路石桥,桥北边就是著名的宋代通济桥。</p> <p class="ql-block"> 那么,玉峰桥在哪呢,经路姓老大哥指点,古桥就在古槐树西南一点,与古戏台相邻的位置。古桥在,但桥已被垫高的道路埋在地下了。1996年绵河发大水时被冲了出来,路姓老大哥说他那一年见过,非常漂亮,但可惜又被回填了。下图下侧路面右侧位置大致是古玉峰桥的所在位置,希望有朝一日能露出它的真容,一睹它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雍正八年《井陉县志》图片,可以找到古石桥玉峰桥。</p> <p class="ql-block"> 2011年《井陉县志》中对古桥梁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特别意外惊喜的是,虽没能看到玉峰桥的真容,却在路姓老大哥的带领下,在玉峰山前不远处,找到在清雍正版、2011年版《井陉县志》中记载的古石桥普济桥(俗称宋家桥,上二图也可看到),普济桥位于北关外二里的古驿道之上,桥长10米、宽4.7米,高3.6米,横跨6米,为单孔石拱桥,由青石堆砌筑建而成,桥下石拱孔顶部有张嘴狮头浮雕一尊,雕刻精美。普济桥建造年代不详,按最早有记载的清雍正七年《井陉县志》计算,也已有300年历史了。但让我很可惜的是,古桥处于一条满是垃圾的河沟之上,只能看到古石桥的西侧,且建筑、淤泥淤塞已占大半,只露出石桥的一少部分,桥面被覆盖,桥东侧与一涵洞相连,让人不免唏嘘不已。井陉古石桥已不多了,真的希望文保部门、镇、村等相关部门能妥善加以保护,免于毁坏或覆盖。</p> <p class="ql-block">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钦敕在玉峰山修建石佛圣岩一明灵王殿。以后历代扩建广生祠、观音殿、玉皇殿、张仙祠、火神庙、财神殿等供天下人祭祀礼拜,以保平安。因此听老人讲玉峰山寺庙规模较大,辉煌壮丽,分为东中西三院,大部分都已不存在了。东院旧建有娘娘祠、砖塔、凉亭等建筑,中院规模较大,正殿面南背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顶铺琉璃,雕梁画栋,西院则为火神庙,整个寺院建筑十分讲究。</p><p class="ql-block"> 中院明灵王庙所供祀神祗皆为道教之神,故在清朝以前为道教场所,有道士居住。清朝康熙后改为僧寺,而所供神祇未改。只在明灵王殿西侧石窑洞中置一佛龛,供祀释迦牟尼像,因此又称“玉峰山寺”。旧时寺中有僧众数人,并有梵乐队,以作佛事活动用。</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御大灾,捍大患,安康福寿,消灾病,玉峰山寺在民间引起共鸣,享誉晋冀。常年祭祀,香火不断。</p><p class="ql-block"> 玉峰山前,明灵王庙上下山台阶依山势建,设计巧妙,建有上下两路台阶,登左路66级台阶可达明灵王庙,可谓“六六大顺,万事大吉”。右路为下山路,从左路台阶下的石券洞贯穿而过,形成交叉之势,走42级台阶,左右两路共走108级台阶。108则是一年12个月、24节、72候之和,象征“一岁”,与佛教中念珠108颗相同,表示一年内时时消除108个烦恼,也降来108个吉祥。</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明灵王庙上山大门虚开,门额上写有“明灵王庙”四个大字横刻在砖木结构的门楼上,苍劲有力,由青砖砌成高3米、长12米的庙墙,古朴无华,此门楼重修于民国十八手(公元1937年)。</p> <p class="ql-block"> “灵”字己有损坏,白泥覆盖半部。</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两侧二面石鼓</p> <p class="ql-block"> 进入庙门,由明灵王大殿和东西厢房组成的庙宇,进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明灵王大殿为庙主体建筑,雄伟壮观,为尖山式硬山顶建筑。长10米,宽5米,建在高1米的青石台基上。殿顶布疏璃瓦剪边,正脊为黄绿褐三色疏璃花脊。花脊陡板雕有四条行龙,相向而行。脊中塑有一护法力士,其上原有宝珠。护法力士后脊中刻有“嘉靖三十七年立”字样。殿内梁架为七架梁,殿前出廊檐前立两根檐柱,与明间之金柱以檐梁相连。前檐柱下为墩形石础,檐柱上承阑枋。檐梁及檐、阑枋、普柏枋及檐皆施绘。大殿正中,明间为四扇落地隔扇门,次间坎墙各四扇槛窗。隔扇门窗及檐柱皆朱漆,大殿两侧头以雕塑装饰,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正殿檐下的门额上有一匾额,上写“明灵王殿”。匾额与明灵王殿同龄,立于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可惜岁月变迁,原匾早已不知所踪,现在这块匾是2004年重修复制的。</p> <p class="ql-block"> 殿中中央供奉药王邳彤,金身龙袍坐像,背北向南,神采奕奕,执七星牌,垂五绺须,佛目初展。</p><p class="ql-block"> 邳彤,名彤,字伟君,西汉信都人(今河北冀州市),后投光武帝刘秀,东汉立国后封他为灵寿侯,汉光武帝刘秀属下云台28将之一,曾做过曲阳郡太守。此人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他还酷爱医学,在民间倡导和扶持医药行业,为当时的黎民百姓采药、种药、行医,付出了不少心血,颇受百姓称赞和爱赞,葬于祁州(今安国市)南门外。其逝后百姓传其为消灾灭病、保人安康之神。宋代英宗皇帝加封其为明灵王,百姓称其为药王。河北许多地方建庙以祀之,井陉除了玉峰山有明灵王庙供奉邳彤外,台头村也有药王庙供奉药王邳彤。</p> <p class="ql-block"> 明灵王殿供奉的邳彤神像居中外,左右还供奉了在医学方面对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古代名人九人,共十大名人暨古代十大名医,即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轩辕氏黄帝、春秋战国扁鹊、东汉邳彤、东汉张仲景、晋朝王叔和、三国华佗、隋唐孙思邈和明代李时珍。</p> <p class="ql-block"> 大殿外两边厢房皆为卷棚顶布瓦硬山式建筑,左为僧寮,右为广生祠,并嵌有二通2004年重修玉峰山寺碑记。</p> <p class="ql-block"> 玉峰山建寺干年碑记</p> <p class="ql-block"> 殿前廊侧墙上嵌有明清重修碑三通,东廊侧墙二通,西廊侧墙一通。</p><p class="ql-block"> 东廊侧墙嵌两块石碑,是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碑记。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邳神、火神 玉峰山城东北二里许拥群山之秀,环绵水之波,固陉邑之胜境也。前人之述备矣,上庙在焉,左右张仙祠、痘疹殿皆旧制也,历于久远,屡有损坏,屡为补葺,自道光乙未之初至己酉数年来,凿石、砌道、路磨砖修,窑顶殿宇辉煌,亭轩壮丽,凡戏台之被水冲者,围墙之为万水覆者,莫不整治而焕然以新。工告竣,经理与住持感念善信之功德,乐施之雅怀,急为勒石,刻名永垂不朽云。</p><p class="ql-block"> 捐款、捐资名单,人名、村名、商铺字号众多,省略。</p><p class="ql-block"> 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季冬 谷旦</p><p class="ql-block"> 这篇碑文记载的名单上除人名外,还有100多个村庄名、30多个自然村名和100多个商铺字号。这么多的村名和商铺字号出现在一起,在井陉所有的碑刻中,真是绝无仅有!特别是连三班衙役都慷慨解囊,捐资修庙。这对研究清代特别是道光时期井陉古驿道、村落,及乡、村商业信息非常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对于本人来讲,特别有意义的是,在捐款人中,看到了本人的祖先名讳及捐款数,为此,记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诰命武德佐骑尉卢森才一干六百</p><p class="ql-block"> 内邱县训导卢一章才八百</p><p class="ql-block"> 守卫所干总卢一桂才八百</p><p class="ql-block"> 布政司理问卢一经才八百</p><p class="ql-block"> 卫千总卢树本才四百</p> <p class="ql-block"> 西廊侧墙上镶嵌的是明万历四十三年明灵王庙主持募化集资功德碑,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三年岁次乙卯春三月吉旦,明灵王庙主持道人张演寿募化十方众善人等各施资财共集钱四千二百文。买庙脑地十一亩,随带徵粮,永为胆庙焚修香火,资祡布施姓名列于后:</p><p class="ql-block">乡进士:许尔忠、杨名标</p><p class="ql-block">监生:霍叔瑄、许应第</p><p class="ql-block">痒生:略;儒官:略;乡民:略;商人:略;武生:略</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八年孟春之月</p><p class="ql-block"> 重点是布施人中的许尔忠、杨名标、霍叔瑄至今仍是井陉古名人</p><p class="ql-block">许尔忠,字贞尔,号葵日,井陉东关人,明万历二十二年举人,后又中进士,历任山西夏县教谕(正八品,相当于县学校长或者是县教育局局长)、山西溯州知州(从五品,相当于溯州市市委书记)、苏州府同知(正五品,相当于苏州市市长,或市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霍叔瑄,井陉城内人,霍鹏长子。其父霍鹏官至大同巡抚、兼都察院都御史,人称“霍都堂”。霍鹏做大同巡抚期间,许尔忠恰好任溯州知州,溯州属大同府管辖,因此霍鹏与许尔忠是上下级关系,后其二人还结为了儿女亲家。霍鹏死后,朝廷为表彰其功绩,特许其子霍叔瑄入国子监学习。故石碑上写着“监生”霍叔瑄。</p><p class="ql-block">杨名标,横涧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河南省西华县知县。据说在拉花盛行的横南村,杨姓表演者中还流传着拉花是明朝万历年间本村举人杨名标,在河南西华县令卸任后带回来的。他同时还带回了牡丹花,种在横涧老君庙内,至今盛开不衰。故当地又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传说,这就是横涧拉花由来。</p> <p class="ql-block"> 南墙有明清碑石二通,一块立于清康熙四十八年,上有“重修碑记”四个篆体大字,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重修明灵王殿东西两廊、广生圣祠、石佛圣岩碑记 </p><p class="ql-block"> 县治北关外二里许峰,☐☐☐峰左环绿水,右列层山☐吾邑之圣地也。昔人建广生圣祠、明灵王殿、石佛圣岩于其岭,每逢诸圣诞辰,我陉士女瞻集者如云。集无永☐,遂有☐必☐之,吾邑之福地也。奈年久岁深,风摧☐☐,庙貌颓也,圣像残缺,揆诸妥神之意。不无☐焉。有候选☐☐☐郝☐、生员高尚礼、生员郝☐、生员于☐、生员郝☐宗、☐士☐☐、卢登等目击心伤。爰募众捐金,鸠工☐☐,☐其栋楹桷槛之腐☐挠折者盖☐级☐之☐缺者,像貌之☐☐不鲜者次第☐合第☐☐☐☐☐☐☐☐☐☐之颓☐废☐者☐则焕然新矣。使不勒诸坚☐☐日久无稽☐,聊誌数言,以垂不朽。其☐功☐三十九年春二月,其☐功☐四十八年春三月也。</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八年岁次己丑年季春</p><p class="ql-block"> 另一块石碑是刻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井陉县重修明灵王殿碑记”,可惜石碑字迹大部分已无法辨认,但在《唐宋古城天长镇》一书中找到了原文。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井陉县重修明灵王庙碑记</p><p class="ql-block"> 邑庠训导唐山 张鸣风 撰文</p><p class="ql-block"> 陵川县知县邑人 许自严 篆书</p><p class="ql-block"> 神何肪乎,百物之精乎。法施民,劳定国,死勤事,御灾捍患及山林川谷丘陵,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君蒿凄怆。祭法有天下者,祭百神重之也。邳将军上应翼火蛇宿,认真主于滹沱之间。史称其一言兴邦栉风沐雨,而血战佐光武中兴盖其生也。英明刚毅而为正人,故其没也,聪明正直而为正神焉!始封灵寿侯屡显灵护国庇民。寻封明灵王遐迩奔走,奉香火者,争先如市。陉之先人,建庙号于北关之北,以崇祀之,欲神之福灵寿者,福井陉。且相沿井陉岁久,庙貌渐圮旧址。且隘库孝子生员张明望,醇谨生员许应第,暨义民郝尚义、郝鸣泉、李金、管鸾、胡玉春、许应聘、王一鄂、张问政等,相与鸠工集资,以重修之。恢宏其规模,严正其制度,金碧丹垩,巍然焕然。正殿三槛,中肖玉像,左右以古名医孙思邈、扁鹊、王叔和、华伦配复。列广生娘娘、眼光娘娘、火神娘娘祠于东。其门楼照壁,明灵王石字扁,及两廊房,厨房,主持道人寝室备具。盖以邑之人士疾祷者,疾应。疮祷者疮应,祷应如响并祠祀一处非也。一旦问记于鸣凤子,鸣凤子曰:有是哉,神之灵也,其祭祀御灾捍患,造福于民,而拱翼我。</p><p class="ql-block"> 皇图于亿万斯承着,匪渺小也。讵直之一疮一疾之灵而止哉。盖可以灵寿,亦可以井陉。可以井陉,亦可以天下。可以仁一疮一疾,亦可以寿天下万世,神之灵也。盖随祷而随应者。昔人论关云长曰:眼观万千里,日赴九千坛。吾于明灵亦云然,尚明一世,神惟灵而后庙祀,庙祀而神之灵,盖灵世有峨大冠拖长绅乎,拥呼赫然称神,乃身与草木同朽腐。而念史册阗无阐述,还其有愧与神呼石也。不即名乎。于是张子唯唯,许子唯唯,众义民、亦可唯唯退。以鸣凤言命镌石记之。</p><p class="ql-block"> 时万历四十年千午小春念八也</p><p class="ql-block"> 知井陉县事陕西宁夏 田赋</p><p class="ql-block"> 儒学训导唐山 张鸣凤</p><p class="ql-block"> 魏县 马健</p><p class="ql-block"> 典史 川北张</p><p class="ql-block"> 驿丞 赵之屏</p><p class="ql-block"> 倡举庠生 张民望</p><p class="ql-block"> 许应第</p><p class="ql-block"> 万历四十年十月吉日</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与西厢房之间建有小门,原来应该是相通的,这次去发现上锁了,过不去,只能下山走右侧路上火神庙了。</p> <p class="ql-block"> 火神庙侧影</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与东厢房间有路可以通往东院,据记载,东院旧为娘娘祠,内供送子、痘疹、眼光娘娘等神祇。祠后有一砖塔,祠前临崖处建有廊庑,又称凉亭,旧为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所。但如今却是一片废墟,娘娘祠、砖塔、凉亭都己不存了,仅存塌毁的台基,实在是让人可惜!据说,再往东走,有玉皇殿、观音殿。继续东走约半里还有宋代开凿的石佛圣岩、摩崖造像。为了看观音殿、石佛圣岩和摩岩造像,在废墟处继续向东走,但没走几步,遍地长着当地人俗称“林榔”、“葛针”的荆棘,无法下脚,只好退回,另寻他路。</p><p class="ql-block"> 清末井陉诗人蔡承泽曾编写过《似梅瘦人诗集》、《似梅瘦人诗话》两本诗集。他在游玉峰山寺时,同苍岩山福庆寺厚田和尚进茶纳凉于玉峰山寺凉亭。作诗一首,有了“退尘心获清凉”,并称道“山寺净土胜过凡间”。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同苍岩福庆寺厚田和尚,纳凉玉峰山寺,与兴斋和尚茶话,得诗。</p><p class="ql-block"> 蔡承泽</p><p class="ql-block"> 冒暑同寻避暑方,玉峰山寺获清凉,</p><p class="ql-block"> 岩崖岂在高千仞?宾主相谈共一堂。</p><p class="ql-block"> 得雨大田禾竞秀,当门绵蔓水流忙,</p><p class="ql-block"> 悠然惭觉尘心退,为饮新烹般若汤。</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中间的台基正是凉亭的位置,遥想当年,凉亭之上不知曾有多少人流连忘返,烧香礼佛之人在此纳凉并欣赏青山绿水之美;文人墨客在此饮酒做诗抒发情怀,真是一个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返身准备下山,站在明灵王庙门前驻足远望,远有东梁洼、东窑岭,河东坡、雪花山相望,中间天长古镇雄居,近有治理好的绵蔓河蜿蜒而过,真是一片好风光!由此,想起了民国版《井陉县志》中对此景的描述:”玉峰山寺 ,在县治北三里。寺之规模,虽不甚雄伟,而地势轩豁可喜,路径又复曲折有味。每当夏秋之际,乘兴来游,高倚寺门而立,右望城北,左望河东,前望绵蔓两岸,满田禾稼,秀色可餐。环顾四周,林木茂密,俯瞰足下,槐柳成荫,与对面陉山寺(显圣寺)附近之古杨古柏,以及农林试验场(属当时的职业学校)之各种花木,相互掩映。对此自然之景物,胸中尘俗,不难涤荡净尽”。</p> <p class="ql-block"> 下山从右侧拾级重新上山,就来到了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 火神庙内供的火神是祝融,火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雄伟壮丽。门前有阅台,两旁竖旗杆,蹲雌雄二狮,有山门,两侧有厢房,都已不存在了。现仅存大殿,该庙大殿形式同明灵王殿,也为尖山式硬山顶。规模略小于明灵殿。该殿东西长8米,宽3米,石台基高0.80米。殿顶为疏璃花脊,殿前檐出廊,中有檐柱两颗。檐柱上置阑枋、普柏枋及檐標,两檐柱及两侧盘头施有柱头科斗拱四朵。</p><p class="ql-block"> 祝融是一个民族首领的儿子,小时候叫黎,他特别喜欢火,十几岁成为管火能手,并发明了石头取火的方法,黄帝封其为专门官火的火正官,并取名为祝融。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经常巡视各处的百姓,当地人常吃生东西,他就教他们取火,烧熟东西吃。他教他们使用火把和松枝照明,教他们点火熏烟,驱蚊逐痒,百姓因此很尊敬祝融,就尊他为赤帝。为褒奖祝融的功绩,帝喾封其为火神,掌管天下火种。祝融因以火教化,光融天下,民感其德,尊为火神。</p><p class="ql-block"> 火神庙旁有一灶台,一般在庙会时为四方善男信女提供饭食。现在的庙会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p> <p class="ql-block"> 火神庙檐下右侧有一块石碑,上有四个大字"果然灵感",右边小字是“中华民国五年十一月上澣毂旦”,左边小字是“井邑东梁洼信士郑鸿叩敬”。</p> <p class="ql-block"> 在火神庙西侧有一条上山的小路,顺小路向上不远就来到山顶,山顶基本平坦,而眼前是块平地,据说是北关七队曾经的打麦场,现己废弃。打麦场北有房几间,看上去应是养羊的吧。只能看到狗叫,却未见人影,只得顺右边的小路向前,找人问问那难以见面的石佛圣崖、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崖旁小路没走多远,在崖旁满是荆棘和杂草之上看到很多五颜六色的布带,这应该是经幡吧。经幡下边就应该是摩崖石刻,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条可下脚的小路,满是荆棘。算了,继续找人。</p> <p class="ql-block"> 拐过个小土坡,终于见到了一位正用拖拉机耕地的大哥。他介绍说,看到经幡的下方的确是摩崖石刻之处,有小路,但坡大、荆棘多,根本下不去,可以下山在公路上看到,只是无法近身了。那只好返身下山,远远地欣赏吧。</p><p class="ql-block"> 听路姓老大哥讲,从玉峰山寺到石桥头村的这段古驿道远没有现在这么宽,且临河顺岩而过,以前庙宇所在之地还比较开阔,人们可以比较轻松地进出,因此,崖上庙宇原是比较齐全的。但随着近代对山下公路不断地扩宽改造,凿去了很厚的山体,崖上寺庙遭到毁坏,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为侵占的民兴煤矿运煤,崖下修过一条铁路,后来铁路废弃并于六十年初拆除,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进行过道路拓宽改造和路面硬化,致使庙宇被拆除,人们很难再爬到这里。崖壁上仅剩下庙宇轮廓和这些残存的摩崖石像。</p><p class="ql-block"> 据《唐宋古城天长镇》介绍,玉峰山摩崖造像下距公路约8米,上距山顶约3米。旧日由山南端明灵王庙可循山路至此。明清时此处称“石佛圣岩”。除摩崖造像外,附近尚有庙宇建筑。今因山体剥落坍塌及修路凿去山体,致使造像已处于难以到达的危崖上,只能远观而已。</p><p class="ql-block"> 此外,这段山崖经历了干万年时间,由于岩石松软,以及修路开山,造成崖壁陡峭近似垂直,遇有多日连阴雨或春暖之时,岩石会有坍塌。但有趣的是凡塌落时间都在夜深人静之时,从无伤人事件,乡人都称此崖为“仁义崖”。</p> <p class="ql-block"> 向东走不远,在经幡下有座小庙,小庙距崖顶还有二、三米,庙下就是悬崖峭壁,人无法接近,只能从山下仰视。小庙高不过二米,南侧开券门,两侧开券窗。庙体就地取材,由玉峰山上的石头砌成,石灰抹缝,粗犷不精细。门窗的拱洞由砖砌成,比较细致。硬山顶,房檐由砖砌成,上覆片瓦。听村里人讲,此小庙为白观音庙。</p> <p class="ql-block"> 从小庙再往东就是“石佛圣岩”,这里原有庙宇,紧贴崖壁而建,并以崖壁为山墙,因此崖壁上还能留有庙宇山墙和屋顶轮廓的痕迹,轮廓之内还存有大小佛像82尊。佛像最少共分七层,深浮雕,佛头大多被破坏。中间最大的佛是释迦摩尼,有莲花座,总高65厘米,其两侧的阿难和迦叶尊者为站姿,其余佛像均为打坐姿态。</p> <p class="ql-block"> 据《天长古城天长镇》书中“玉峰山摩崖造像”一文介绍:摩崖造像位于山崖之砂石岩壁上,面积约6平方米。造像之崖壁外形如一硬山屋顶建筑之山墙,屋顶部分尚留有尖形顶及穿木標条之方形石洞。故认定摩崖造像之石壁当为庙宇之里山墙。依遗迹看,建庙与开凿佛像为同时进行。今造像上部屋顶部分岩壁平整且光滑,其下部分当初也为平滑岩壁,后于该处,,向内雕刻,建造成佛像。佛像共分七行,有大小造像共82尊。其中在第三行至第六行中间部分雕有较大坐佛一尊,旁有站立弟子像各一尊。余78尊像除第二行南端第一尊稍大些外,其他均为高约20厘米之小型坐佛像。佛像均采用深浮雕形式雕刻。其最上第一行雕刻坐佛像10尊;第二行最南端刻稍大佛像(约30厘米)一尊以及小坐佛14尊;第三行中间为大佛像头部及背部,两侧各雕小坐佛6尊;第四行至第六行中间为大佛,左右各雕小坐佛5尊。佛像头部除一两尊稍完整外,其余均被人为凿毁,分析当为“文革”时所为。</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两张图片是从网上转载的摩崖造像,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左右两侧的崖壁上也有许多檀条留下的石洞,说明以前这里有多处庙宇及石刻。据说崖壁上还存有多处石刻字迹,时间跨越宋、金、明、清和民国一千余年。其中大多是佛像供养人的姓名。</p><p class="ql-block"> 据杜慎庭主编的《唐宋古城天长镇》介绍,对于玉峰山摩崖造像的建造年代,现摩崖南侧存有宋、金及民国间碑刻。其中最早者为北宋大中祥符间碑记,其上称此岩为“果胜佛岩”。依玉峰山南里许显圣寺古刹中旧存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勅修碑文所记,及近年显圣寺旧址中发现的建筑用石及石造像残体看,多为黄褐色砂岩,其石材当取自玉峰山。首先玉峰山为显圣寺附近唯一石山,取材方便。其次从玉峰山摩崖附近遗存的山岩看,岩上多为较平整且光滑的石壁以及剥离岩石所留下的痕迹。故认定宋代重修显圣寺时,即就近从玉峰山开凿砂岩以供建寺及寺中雕造佛像。尔后在其外覆以木结构建筑,成为显圣寺附属建筑庙宇。</p><p class="ql-block"> 玉峰山摩崖造像是井陉县内所存为数不多且有价值的摩崖造像之一,对研究井陉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石佛圣岩北边,路旁有一洞穴,洞口由青石垒成拱券,前出廊檐还有些破损,两根水泥檐柱,下有青石台基,上覆筒瓦,无脊,两侧山墙由红砖砌成。洞内拱券结构,前半部分由青石砌成,下半部分青石表面细致,上半部分青石粗糙,石灰抹缝。洞穴里面的上下部分、供案和神龛均由青砖砌成,石灰抹缝。三个神龛中各有一神像,这就是水帘洞。在我的印象里,水帘洞原不是这个样子,这也是修路后新修的模样吧!</p><p class="ql-block"> 据说,过去每遇干旱时节,周边村民,远的几十公里之外村民会到水帘洞这里祈雨,祈雨队伍很浩大,仪式也很隆重。据《城壕民俗街民俗点滴》一文中有过一段“昔日乡民祈雨,在晾驾台起龙驾,抬往玉峰山水帘洞求神水,煞是隆重”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玉峰山的行程算告一段落,但故事并未结束。在此,借用清直隶井陉知县、常熟人言家驹的妻子、诗人江韵梅的《和外秋日游玉峰山韵》一诗表达我对玉峰山的心意。</p><p class="ql-block"> 石磴崔峨庙宇齐,</p><p class="ql-block"> 凭高四望水云低。</p><p class="ql-block"> 何须风雪添诗思,</p><p class="ql-block"> 一抹明霞送马蹄。</p> <p class="ql-block"> 为求此篇文章真切,几次易改,几次重游玉峰山及周边,终成完稿,若有失误,敬请谅解指正!同时,特别感谢路姓大哥及其他陪伴者、好心人的支持、指引、讲解!让我感到信任、温暖和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