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迄今我搬离在京居住的小院已三十九年了,但仍未忘那街,那胡同,那个小院,更难忘记小院里的人们:我们曾同风雨,共欢乐,不是一家人,亲如一家人的老邻居们。今天,我要怀着感恩的心情,重忆小院往事。</p><p class="ql-block"> 我住过的小院离北京老城墙北城根不远,小小的院子,东西南北房共住四五户人家,这几户虽不沾亲带故,却处得象一家人似的。一家有事,家家帮忙,一人有困难,个个伸出援手。我是五岁时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的,那是因为伯母刚刚失去了爱子,母亲让我去京住些日陪伯母排忧解闷。转眼秋天到了,秋风凉了,母亲来北京给我送棉衣。邻院的郝大妈悄悄地给母亲出主意,建议把我们娘俩个的户口迁来北京,将来我好在北京上学。母亲动了心,很快就照办了。善良的郝大妈让我们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样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不能忘。很快我就该上学了,郝大妈又托付她同院的一位小伙子来帮忙。那大哥哥正念中学,是小知识分子了。我攥着几角钱报名费就跟着去了,他领着我到了东城区大二条小学,报名面试,后荣幸地被录取了。我在这个校园整洁,老师敬业的学校里受到良好教育,这真要感谢邻院的大哥呐。我上了小学后,郝大妈对我仍象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大事小事都关心。记得有年春天,学校组织游园,郝大妈知道后送来家蒸的白花花香喷喷的花卷,让我带去路上吃,也改善一下。这滴水之恩,涌泉也难报。郝大妈对我一直关心爱护,从我上中学,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郝大妈就象我的亲生母亲一样,没少为我的事操心。</p><p class="ql-block"> 老邻居中,忘不掉的还有全家的二大爷,二大妈一家人。全家是独门独院,和我们院隔着郝大妈的院子。全家孩子多,我和全家的大姐,二妹年令相仿,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我小时几乎就长在她们家了。全家二大爷是小学校长,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里总是有很多儿童读物,《红领巾》啦,《儿童时代》啦,《少年文艺》啦等等,对我极具吸引力。不上学的时候就去全家看书,天冷时就挤在“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小屋内看书。天热时,就坐在院里的大槐树下玩,看书。五月槐花开时,芳香袭人,坐在树下真是享受呢。全家二大爷还时常引导我们学习,看了杂誌后让我们把里面的故事复述一遍,或提出几个问题,让我们回答。这分明又是一个课堂啊!全家孩子多,屋子小,但每次我去时,二大妈对我总是笑脸相迎,笑语相送,从来不烦我。慈祥的二大妈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全家因是独门独院,院子里围着篱笆养了几只鸡,家里有剩饭时,母亲就让我送去喂鸡。隔些日子,二大妈就会打发孩子给我家送些鸡蛋,让我们很过意不去。全家院子里有棵枣树,秋天打枣时,我总能吃上全家又大又甜的红枣。这些让我看到了北京人的知书达礼,看到邻居长辈们的宽厚仁爱之心。</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我们小院里有几家搬走了,又搬进几户新街坊。这期间我先是大学毕业后去唐山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两年,后又分配到沈阳中学任教十年,和京城一别就是十二年。这十多年里,母亲一人在京,她逐年苍老体衰多病,若不是左邻右舍的关心帮助,她孤苦伶仃的日子该是多么难熬。一提到这些,邻居们对我们帮助的桩桩幕幕都浮现在眼前,铭记在心上。 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小院里北屋的杨大妈一家对我们的帮助,我们几代人都不会忘。那些年杨大爷支援湖北三线建设,长年在外,杨大妈带着一家老小,上有年迈的公公,下有未成年的子女,艰难度日,事事操心。自打搬进了我们小院,杨大妈见我母亲孤单一人,上班又远,对我母亲格外关心。我常听我母亲说,冬天时为防止冻坏水管,院子里公用水管傍晚就得关了。母亲在永定门外上班,每天得晚七点多到家,那时天已大黑。为了让我母亲有水用,大妈每天让五,六岁的小儿子,小女儿给我妈打上一桶水,为防尘盖好了布,抬到我家门前。我母亲进门就有水用了。她进家后还要升火做饭,杨大妈每天都给她留着火,或让她夹走一块烧着的蜂窝煤升火取暖。这样的照顾太暖心了。 </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的还有杨大妈的长子一一贵忠大哥。我在沈阳工作十年,每年寒暑假拖着孩子回,带着重物走,都是大哥张罗着去北京站接送。最让我和母亲念念不忘的是唐山地震那夜的事。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也震感强烈。人们惊醒后纷纷跑出屋外。贵忠大哥跑出院外后发现我母亲还没出来,立即返回院里,焦急地呼喊我母亲快出来。这可是生死攸关时刻,院子很小,几十年的老旧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几门之隔的院里己有屋倒电线断了伤人至死的惨事发生,大哥在这时将个人生死置诸度外去救我母亲,这样的恩情,我们几代人都牢记。</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西屋的爽英妹妹。我在外的十二年,和母亲相隔千里,那时消息的传递全凭书信,可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这么多年我和母亲的鸿雁传书全靠爽英妹妹了:读信,写信,邮寄包裹,这忙帮的不是一次两次,一个月两个月,而是整整十二年。特别令人感到暖心的还有爽英的老父亲。王大爷比我母亲还年长,常年哮喘,上班在牛街,全院里最远。每天早上五点,全院王大爷第一个起床上班,我母亲要晚些。有时王大爷走时见我母亲屋里还没亮灯,就在窗外提醒一声:(指爽英称呼)她大妈,您上班可别晚了。区区小事,让人感到邻里间的情谊。我家隔壁的张大嫂,我也不会忘她。我母亲有病时,是大嫂用自行车推着她走出好远去看病。东屋的袁大妈也常常帮忙。</p><p class="ql-block"> 邻里们对母亲关心帮助的事,我都是听母亲时常说起的,邻居们对她的帮助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整整持续了十多年。我八0年底调回北京后,也亲身感受到他们对我一家人的关怀,特别是几位长辈一直把我当成亲女儿一样,不仅关心我,而且关心爱护我的下一代。邻里伸出援手完全是主动自愿,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他们身上闪砾着人性善良仁慈的光辉,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温暖。我们今生今世铭记在心,没齿不忘。 八十年代来,随国家经势的好转,百姓的生活也逐步改善,我家和老邻居们陆续搬离了小院,住进了楼房。但之间的友谊未隔断,逢年过节,相互走访。遗憾的是近几年来,老邻居中的慈祥长者们相继辞世,给我留下不尽的思念。随科技的发展,网络使我和邻居的兄弟姐妹们能经常联系。我想,我不仅不能忘记邻里的情谊,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学习友爱待人,助人为乐,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光大。这是对我尊敬的老邻居们最好的感恩和感谢。</p><p class="ql-block"> 永远不忘我可敬可亲的四合院里的老邻居们!</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手中没有几位长辈邻居的照片,他们永远活在我及家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母亲和爽英妹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敬爱的全家二大爷二大妈在小院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全家二大爷二大妈在地坛公园</p> <p class="ql-block">2018年元月贵忠大哥来看望患病的母亲,这是他们在医院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全家恩华大姐的首次照相首次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全家恩华大姐恩睿二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4日今天在整理照片时发现了母亲和几位大妈的合照,我感到无比兴奋,终于又看到了几位长辈了。</p><p class="ql-block">记得这是我母亲(右第一位)和杨大妈(左第二位)、孙大妈(左第一位)去看乔迁新居的郝大妈(右第二位),在郝大妈家由瑞华大嫂拍照留念的。这是几位老姐妹在世时唯一的一张合影。这几位大妈都是母亲亲如一家的姐妹,都是我的亲人。如今四位老人和瑞华大嫂均已仙逝,但她们永在我心中!愿她们在天堂欢聚!在天堂幸福!</p>